作者: 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2)。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3),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4)!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5)。或取諸懷抱(6),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7),終期于盡(8)?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9),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10),齊彭殤為妄作(11)。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12)。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年——379年),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的書法與文章并行,當(dāng)時被稱為貼學(xué)。《蘭亭集序》這篇文章就是由王羲之以其絕妙的行書書寫,成為后世極為推崇的著名法貼。
【鑒賞】: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當(dāng)時名士謝安、孫綽、李充,支遁等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得三十七首。會后把這些詩匯編成集,王羲之為之做序,“以申其志”。
這篇序文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并抒發(fā)了對于生死的無限感慨。全篇觸物起興,情景交觸,是東晉散文的名篇。
全篇明顯分為寫景敘事和抒發(fā)情懷兩部分,開篇直接道出集會的時間、地點(diǎn)、原因及參加者,毫不拖泥帶水。接下來用優(yōu)美的筆調(diào)描寫了蘭亭周圍山環(huán)水繞的美景。天高氣爽,和風(fēng)習(xí)習(xí),良辰美景之中交杯換盞,吟詠唱和,好一幅春日游樂的圖景。然而作者在這歡娛的氣氛中卻忽然發(fā)出人生短暫的感慨,這種感概與上文相接,更襯出了一種悵惘之情。作者在這里用一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為過渡句,上接“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下面又自然引出情致的感發(fā),承轉(zhuǎn)之間筆勢靈活,不露痕跡。而心情的由悠然自得轉(zhuǎn)為感慨萬千又使文章的情調(diào)一轉(zhuǎn)。作者即景生情,讀者亦不禁隨之暗嘆: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一句“死生亦大矣”寫出了多少人共同的感受!
文章最后一段承接上文的感嘆寫出匯編《蘭亭集》的原因。作者既否定了一生死,齊彭殤的消極觀念,同時又看到古今情感的相通之處,期望當(dāng)時所作的詩篇亦能引起后人的認(rèn)同,在這里,作者超越了現(xiàn)實(shí)的時空,抒發(fā)出綿延無盡的情思,使文章具有了一種深廣的意味。
東晉時期,老莊哲學(xué)盛行,文壇上也興起玄言之風(fēng)。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現(xiàn)實(shí)生活出發(fā),抒寫真實(shí)情感,風(fēng)格清新自然,給當(dāng)時的文壇帶來了一股生氣。千百年過去了,那些空談玄理的詩文已經(jīng)湮沒,而《蘭享集序》卻仍為人們所傳誦,也可稱得上是“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了。
上一篇:〔日本〕井上靖《光陰似箭》抒情散文鑒賞
下一篇:〔美國〕愛·布·懷特《再到湖上》抒情散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