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西山十記·翠巖
袁中道
背香山之額,是謂萬安山。剎庵綺錯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巖也。門有渠,天雨則飛流自山顛來,巖吼石擊,濤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駭心目。
剎后石路百級,有禪院,四周皆茂樹,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無風而濤,好鳥和鳴。于疏林中,隱隱見都城九衢,宮觀櫛比,萬歲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坰之林煙水色,山徑柳堤,及近之峰巒疊秀,樓閣流丹,則固皆幾席間物。出門即為登眺,入門即就枕簟,雖夜色遠來,猶可不廢覽矚。
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風起,松柏怒號,震撼沖擊,枕上聞其聲,如在揚子舟中駕風帆破白頭浪也。予遂與王子定計,九夏居此,以避長安塵矣。
初看這篇記游小品,你也許會覺得它很平淡,但若仔細賞讀幾遍,一旦頓悟,就會覺得極有韻味。
開始是寫“不甚弘敞”的翠巖寺,為了突出它的“山林之致”,只寫了寺門前的雨后飛瀑,幾筆勾繪,飛流的聲勢就已有聲有色地呈現出來,而且這又反襯出翠巖小寺的山野幽趣。但本文的奇妙還不在這里。
接下來是寫“剎后石路百級”之上的翠巖禪院,作者仍不直接寫禪院,而寫它的環境,特別是它周圍的松林、松濤、鳥語:“四周皆茂樹,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無風而濤,好鳥和鳴。”不僅生動地描繪出山寺幽境,而且為下文設下伏筆。在這寥寥幾句的小寺環境的渲染烘托之后,忽然煞住,宕開筆去寫眺望都城所見,然后又收筆寫郊坰的“林煙水色,山徑柳堤”,進而寫近處的“峰巒疊秀,樓閣流丹”。這可以說是小寺的“借景”,把這遠近的“借景”和小寺周圍的景物融會成一幅完整渾成的畫面。而這正是這座小寺所獨占的優美之境。不僅如此,作者還進一步寫小寺“出門即為登眺,入門即就枕簟”,這就更見出它是可居可覽的佳處。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上承“入門即就枕簟”寫來的,但主要的還在回應前面的“松柏千株”“無風而濤”。入夜之后,忽然“風起,松柏怒號,震撼沖擊,枕上聞其聲,如在揚子舟中駕風帆破白頭浪也。”由枕上聽松濤聲,而幻入駕風帆破揚子白頭浪之境,詩境遠拓,反復沉吟咀嚼,確有無窮的詩的意蘊!
上一篇:蕭綱《行雨山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林㑺《西藏記行(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