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法國詩人和劇作家。生于巴黎,家境貧寒,15歲開始謀生。早年,曾參加勃勒東*、阿拉貢*等人開創的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但不久便分道揚鑣。
1930年他埋頭詩歌創作。二次大戰前,他主要以電影和戲劇聞名。他積極參加工人戲劇運動,組織過“十月劇團”。他的《沒特諾瓦戰役》獲得工人戲劇國際奧林匹克大獎。在20世紀30-40年末,他寫了不少電影劇本,而且成績顯著,曾獲電影大獎。他的第一本詩集《歌詞集》(1945),其中大多寫于30-50年代。此外還有《故事集》(1946)、《景象》(1951)。他的詩往往以習語模式入詩,幽默詼諧。詩的內容主要反對教權,反對軍國主義,表現出叛逆性政治態度,同情弱小,反抗強暴,歌頌善良,抨擊邪惡。后來,他也發表了其他一些詩集,如《春天的盛大舞會》、《雨天和晴天》(1955)、《雜碎詩》(1966)、《樹和樹》(1976),但讀者愈來愈少。主要原因,詩中過分表現了無政府主義傾向,以及詩中捕捉的形象,使用的詞句過分強烈和鮮明所致。普列維爾的詩通過詩歌革命同詩歌藝術的傳統決裂,采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在語言上進行探索,開拓了詩歌的“精神革命”。
上一篇:無邊的現實主義作品分析
下一篇:普萊斯,雷爾維亞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