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著名的表現主義*劇作家卡萊爾·恰佩克*的代表劇作。全劇含序幕共四幕。寫于1920年。此劇一譯《萬能機器人》。
劇本主要寫人與物的沖突。序幕寫戈洛里總統的女兒海倫娜·戈洛里奧娃訪問羅素姆萬能機器人制造廠。在訪問時,她誤以為工廠中干活的機器人都是人,對工廠踐踏人的權益和精神表示不滿和抗議;但工廠班子的人來了,她又誤以為這些是機器人。這說明這個廠制造的機器人已達到亂真的程度。第一幕是寫海倫娜·戈洛里奧娃同這個機器人制造廠的經理婚后第十年。由于制作水平的提高,機器人都有了知覺、感情和靈魂,它們決心打倒人類,解放自己,創造機器人掌權的新時代。于是成千上萬的機器人行動起來,包圍廠部辦公室:機器人造反了。第二幕寫機器人圍攻廠部。廠部先是在柵欄上通電,但想不到機器人攻占發電廠,柵欄失靈,于是機器人攻進廠部,殺死了一些人,只留下這個廠的基建總管、建筑師阿爾奎斯特,因為他在雙方對峙時沒有開槍。這一幕交待了機器人為什么有了靈魂,那是該廠生理學及研究室主任加爾博士應海倫娜請求,在制造機器人的工藝中加上了一滴活蛋白和奧米加酵素,所以機器人和活人一模一樣了。海倫娜還燒了機器人發明家老羅素姆的實驗配方,為的是制止機器人生產,因為生產這么多的機器人,據說上帝會發怒,叫人類永不生育。第三幕寫阿爾奎斯特同機器人中央委員會談判,機器人要他交出機器人制造配方,因為不這樣,機器人則不能延續后代。阿爾奎斯特不同意。這時,阿爾奎斯特發現男機器人普利姆斯和女機器人海倫娜戀愛了。他感到了生命得以延續的巨大喜悅;仿佛眼前這兩個人就是亞當和夏娃,他看到了生命之火永不熄滅的令人鼓舞的前景。
這個劇本的表現主義特征是十分明顯的。它通過人類與物質文明的矛盾與沖突,表現了物質文明對于人類的嚴重威脅與戕害,表現了人的災難感和末日將臨的恐懼感。卡夫卡把對人的最終的審判歸之于荒誕的世界,而恰佩克則把對人的最終的審判歸之于機器文明。因此阿爾奎斯特“要控告科學!控告技術!”劇本選擇的表現手段仍是異化、扭曲、變形。卡夫卡形象的扭曲、變形是人異化為非人,而恰佩克形象的扭曲、變形則是非人向人的異化。二者起迄不同,在異化這一點上則是共同的。劇本的情節當然是怪誕的,荒謬的:機器人有靈魂,能談情說愛,能造反打仗,懂戰爭戰術,懂組織策略,它們占領了廠部竟宣布人類時代的終結和機器人政權的開始。這些都是荒誕無稽的情節,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恰佩克的表現主義的戲劇與一般的科學幻想劇劃清了界線。
劇本表現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弊端和對人的精神價值的踐踏與摧殘,對我們認識資本主義世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沖突,有一定積極意義和參考價值,但劇本中宣傳的“末日論”,物質文明對于人類自身的毀滅,都是悲觀的,片面的,盡管劇本最后安上了一條光明和希望的尾巴,但總的思想基調和趨勢仍是無法改變的。這正是恰佩克戲劇的薄弱點之所在。
上一篇:《綠房子》作品分析
下一篇:《美國》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