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現代靈魂的自我拯救》
端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代表作之一。此書寫于1933年,至1953年共出了九版,被人譽為風靡世界的杰作。
本書收錄了作者的十一篇講稿和文章。在一些篇章中,作者說明了同他的老師弗洛伊德的分歧所在,并進一步闡述了前此提出的“個人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也譯為“個人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這兩個概念。其中《文學和心理學的關系》一文,則是榮格根據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探討藝術作品及藝術作品及藝術家創作的力作。
榮格指出,心靈(mind)是一切科學與藝術之母。因此,有關藝術作品方面,我們就要研究經過極為復雜的心靈活動才創造出來的作品問題,而對于藝術家,我們則要研究精神結構的本身。榮格把藝術創作體裁分為兩種:一種是“心理學式的”另一種是“幻覺式的”。前者側重于取材于人類意識界,例如生活教訓、感情的激動、痛苦與一般的人類命運等等,這些都是人類意識生活以及感覺生活的組合素材。總之,不論它們的文體有無區別,心理學式的藝術作品的題材都是取自廣博的人生意識經驗。與此相反,幻覺式的藝術素材不再是人人耳熟面詳的。它的本源是來自人類的心靈深處。 “那是一種人類無法了解的原始經驗,因而人也常有受它驅使的危險。”它是一個無邊混亂的猙獰荒謬的寫照。藝術家把握這類素材,僅僅憑借著他從日常生活經驗中汲取的那點膚淺教訓是不夠的。按榮格的觀點,幻覺式作品的素材,無疑是根源于人的無意識領域的。
這種無意識,如榮格所說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講的屬于個人經驗的無意識,而是集體潛意識。 “我所說的集體潛意識,指的就是某種通過遺傳而塑造成形的心靈氣質。”榮格為這種集體潛意識賦予了普泛的品格,它植根于民族傳統中,是根據人種進化學的原理而形成的,并體現在那些為部落、民族等集體所有的象征性的想象當中。不僅如此,它還是意識的根源。也就是說,這種集體潛意識是一切藝術作品的“原始意象”。由此出發,榮格在一定等義上承認藝術的社會作用。他說: “一旦集體潛意識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經驗,而且也是這個時代意識觀的象征的話,它就可以算是一部對當代人民生活有影響力的作品。一部藝術作品應該是一部可以真正給予后代子孫的啟示才行。”因為一位詩人,“不知不覺的都要受到當代使命的委托,他用語言或行動指出一條每人在冥冥中所渴望、所期待達到的目標與大道——不論這個目標所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是拯救還是毀滅了那個時代。”
這就告訴我們,任何藝術家,都是一個雙重體或是一個許多矛盾性的綜合體。一方面, “他是個有其個人生活面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情緒、意志與個人的目標;另一方面,他也是一種無我的、創造的發展過程, “是一位具有較深含義的‘人’,他是一位集體‘人’,一位帶領并塑造全人類的潛意識的心靈生活的人”。一句話,他是受集體潛意識支配的,同時他也是集體潛意識的代言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浮士德》并不是歌德創作的,而是歌德為《浮士德》創作出來的”。這是因為,這部作品里所蘊藏的、所回蕩的,是某種存在于每個德國人靈魂中的東西,是一種在人類文化萌芽初期就已潛伏在人類的潛意識里的“原始意象”,而歌德只是一位促使這種“原始意象”誕生的人。這類“原始意象”為數眾多,一有機會,便出現在夢中或藝術作品里。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王文簡古詩平仄論》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現實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