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50年代著名青年劇作家,“憤怒的青年”*派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約翰·詹姆斯·奧斯本*的代表作。1956年發表。同年5月8日首次在倫敦皇家劇院上演。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英國遭受了戰爭的嚴重摧殘。國內經濟蕭條,勞資矛盾尖銳、社會失業現象嚴重。國外殖民體系崩潰瓦解。英國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都從屬于美國,英國由稱霸全球的大英帝國淪為第二等國家。在內外交困的境況下,嚴重的社會危機帶來了人們的精神危機。奧斯本是在工黨當政后的“福利國家”成長起來的,然而在階級分明的英國他又感到處處碰壁。奧斯本正是以“自己的血”寫出了那時英國社會危機中年輕一代的精神危機。奧斯本的《憤怒的回顧》是在1956年第一季度發的少數劇稿之一。以前他的劇作據說與公眾的情趣格格不入而屢遭退稿。這時在國內外醞釀了一種抗議的氣候下,他創作這樣的劇本時機已成熟。
故事發生在英國中部地區某市鎮。主人公吉米·波特出身微賤,雖受過高等教育,卻靠擺小攤為生。他身居陋室,生活貧困。他娶了一位出身資產階級家庭,缺乏生活能力的妻子艾麗遜。這種灰暗,看不見光明前途的生活使他無法容忍,使他發瘋,嬉笑怒罵,變化無常。他終日不順心,懷著無名的憤怒,怒氣沖沖地咒罵一切,仇恨一切,折磨別人,也不憐憫自己。以致妻子離他而去,又無可奈何地與他和好。他為自己的窮困潦倒而憤怒,但又無力擺脫困境,他憤世疾俗卻又無政治目標地反抗,終于以悲觀的沉淪告終。
《憤怒的回顧》塑造了“反英雄”主人公吉米的形象,集中反映了戰后英國下層青年整整一代人對社會現實的憤懣情緒以及被漠視的少數人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政治事件的極度失望。
這部劇本共分三幕。就形式而言是一出地道的傳統三幕劇。劇本有一種通過吉米體現的內在緊湊感,有別于當時的其它多數劇作。劇本是以回顧形式表達憤怒之情的。
劇本采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普通的環境,平淡的情節,極少的人物卻寫出人物之間政治的、思想的和心理方面的沖突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
劇本在素材和語言方面獨樹一幟。劇作選取英國中部某一城鎮的一個閣樓,陳設簡陋,煤氣灶、天窗、斜墻、舊箱子。吉米在讀報,妻子在熨衣,這種熟悉的景象,就引起某些人的不安。作者運用主人公的獨白來揭示人物性格,略加上幾句其它角色的話。作者通過吉米的號叫、怒罵、生活回憶,表現他對現實的憤怒。
《憤怒的回顧》問世,一下子轟動了英國以至國際劇壇。作者從此蜚聲文壇。這個劇本被視為“憤怒”派文學中成功的典型作品。它以憤怒的筆觸、辛辣的諷刺,開創了一個震動英國和全歐的文學流派,成為“憤怒的青年”文學創作高峰,推動了“憤怒的青年”這個文學運動迅猛發展,使英國戲劇從描寫上層社會的客廳轉向反映中下層人民的生活,從而掀起戲劇改革的新浪潮,標志著本世紀英國戲劇的第二次高潮的開始,產生了戰后整整一代新的劇作家,如品特、威斯克*等。
上一篇:《意象派詩選》作品分析
下一篇:《我彌留之際》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