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0】文化視域下的社會變革:云南民族關系演進與文化生產
(劉濤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5.1萬字,2016年12月第1版,59元)
△共5章:①云南民族關系概說;②宗教文化生產與民族關系的合理化;③儒家文化生產與漢族“凝聚核心”地位的合理化;④近現代文化格局形成與“中華民族”的合理化;⑤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民族關系建構。
○初入中華:秦、漢至唐前期;地方政權:南詔國、大理國;重歸一統:元、明、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
○文化生產與人類的誕生同步。人類在生產文化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生產自己的生命。文化生產不僅包括哲學、藝術等社會的上層文化部分的生產,而且包括民間風尚風俗,日常生活樣式等的生產,以及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等。
○云南自古以來就是民族遷徙的通道,文化傳播的走廊。不同的民族在這里分合聚散,不同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形成一個多民族雜居、多文化并存的局面。長期以來,云南的民族關系總體上呈現出和諧融合的態勢。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千萬的三個省區(廣西、云南、貴州)之一,同時也是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共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26個,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德昂族、怒族、基諾族、獨龍族15個民族為云南所特有。
○沐英從江南、江西等地遷移二百五十余萬人入滇。
○見幣文化。“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本”。
○任何制度的推行都需要文化生產發揮勸服或說服作用,完全采取直接暴力,進行強制和脅迫從來都不是長期可行的辦法。
上一篇:數字思維
下一篇:新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