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徒。瑾瑜匿瑕,川澤納污。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為效法。
苛政不親,煩苦傷恩,雖出鄙語,薛宣上乘。
稱柴而爨,數米而炊,擘肌折骨,如此用之,親戚叛之。
古之君子,于有過中求無過,所以天下無怨惡;今之君子,于無過中求有過,使民手足無所措。噫,可不忍歟!
【譯文】
水太清澈就不會有魚,人太認真就不會有朋友。美玉里面也會含有瑕疵,大川大河也會容納泥污,那么就要容忍他人的錯誤。
《老子·五十八章》說:“治理國家的政策如果非常嚴厲苛刻,就會使百姓惶恐不安。”老子的這句話,成為后世君主的為政箴言。
西漢的薛宣在給漢成帝上書陳述當時政治的好壞時,曾經引用一句俗語:“政治太苛刻繁雜,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就不和睦;太嚴厲瑣碎,就會失去人民的擁護。”這雖然是西漢時期的一句俗語,但漢成帝很贊成這句話。
燒火之前要稱柴,煮飯之前要數米,肉恨不得分成好幾片,骨恨不得折成好幾節,治理國家、待人接物等方面這樣斤斤計較,勢必會搞得眾叛親離。
古代的君子,對待別人的態度是在過錯中盡力尋找不錯的地方,所以天下沒有怨恨;現代的君子,對待別人的態度是在沒有錯誤的人身上刻意找缺點,所以天下人被搞得手足無措。啊!小錯誤并不傷害大的德行,只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又何必過于認真地去追究呢?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吹毛求疵之心呢?
【評析】
不計私怨,胸襟博大,是取信于人的一個重要資本。要想有一番作為,哪怕你本來并不具有心胸寬廣的本性,亦應磨煉自己,養成一種博大胸襟,尤其要把握時機、選擇好對象,樹立起自己襟懷寬廣的形象,這樣才更有利于聚攏人才,為你所用,從而干出一番事業。
典例闡幽 不計私怨,冰釋前嫌
曹操三次南征張繡,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獲勝,第三次互有勝負,基本上打了個平手。曹操未能消滅張繡,但張繡也沒有足夠的能力進攻許都,南邊的局勢暫時平穩下來。在這種情勢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先東征呂布,平定了徐州,并打敗了袁術。而在南征張繡過程中,張繡曾把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將曹操的愛子曹昂、心腹戰將典韋等都殺死了。
建安四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一線對峙。曹操忽然想到要把張繡弄到身邊以對付袁紹,而這時袁紹為了對付曹操,也派使者來到穰城,約張繡出兵進攻許都,同時給賈詡寫了一封親筆信聯絡感情。當時袁紹勢力強大,張繡打算答應袁紹。這期間,多虧了賈詡,當時賈詡出人意料地當著眾人對袁紹的使者說:“你回去告訴袁本初,他們兄弟之間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國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紹、袁術反目為仇、互相攻伐的事。賈詡冷不丁這么一說,毫無思想準備的張繡不由得大驚失色,脫口而出:
“您怎么這樣說呢?”但賈詡胸有成竹,話已說出,使者只得動身回冀州復命去了。事后,張繡私下惶恐不安地問賈詡:“您這樣處理,我們今后怎么辦呢?”
賈詡的回答又出乎張繡意料:“不如投靠曹公。”
張繡為難地說:“袁強曹弱,我們又同曹操結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么行呢?”
賈詡不慌不忙說出一番理由:“將軍所說的恰好就是我們應當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號令天下,名正言順。第二,袁紹強盛,我們以不多的一點兵力去歸附他,他不會重視;曹公比較弱小,得到我們這支兵力,肯定會感到很高興。第三,凡有志于建立霸王之業的人,肯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懷的博大,這件事請將軍不必再疑慮。”
張繡見賈詡說得入情入理,便在這年十一月,率部投歸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興,為之設宴款待,并立即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曹操對賈詡自然也是親熱異常,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取信于天下的,就是您啊!”意思是說,他同張繡爭戰多次,并曾被張繡打得大敗,兒子、侄兒及愛將典韋都死在張繡手下,但現在張繡卻對他這樣信任,率兵前來投歸,我曹操也要信用張繡,既往不咎,為天下人做出一個不計私怨、寬宏大量的榜樣。
曹操不會忘記給他提供了這個機會的賈詡,因此他對賈詡所表示的不僅是歡迎,更多的是感激。他給予賈詡的封賞,開始就上表舉薦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而后封為參司空軍事。從此,賈詡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一起,成為曹操身邊的重要謀士。
張繡內心十分感激曹操對他的信任,后來每次作戰都異常英勇。官渡之戰,被提升為破羌將軍。在南皮參加擊破袁譚的戰斗后,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戶。曹操對張繡的信用也是始終如一的,給予張繡的封賞總是超過其他將領。
建安十二年(207),張繡跟隨曹操北征烏桓,死于途中。
上一篇:忍學《色之忍第三》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茍祿之忍第七十四》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