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8】中國人與印度人:文化傳統的比較研究
(尚會鵬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37.6萬字,2015年2月第1版,69元)
△上編:觀念文化傳統——宗教傳統;佛教在中印兩國的命運;解脫與印度教對理想人生的設計;審美傳統;思維傳統;科學技術傳統。下編:社會文化傳統——親屬傳統;婚姻傳統;性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社會群體的凝聚與分離;政治文化傳統;對外反應模式(古代);對外反應模式(近代)。終章:走進21世紀的亞洲兩巨人。
〇今日這兩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其古老的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傳統決定著這兩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從人類面臨的世界性的問題來看,包括中印兩個國家在內的人類社會目前的發展模式是有局限性的,人類需要新的文明,而中印這兩個古老的文化傳統對新文明的出現或許可提供某些借鑒。
〇人是宇宙中最復雜的存在。“人類的各種知識中最有用的又是最不完備的,就是關于‘人’的知識”。盧梭在200多年前說過的這句話,在所謂“信息爆炸”的今日似仍不過時。
〇基本人際狀態可分為四個維度,即集團維度、交換維度、自我認知維度和情感控制維度。
〇人一出生就處在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之中,這個社會文化脈絡就是傳統。大傳統、小傳統、城市傳統、鄉村傳統。
〇文化間的相互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印之間有兩千年相互交流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有中國僧侶克服難以形容的艱難險阻去印度學習佛教。中國在宗教、哲學、天文歷法、語言、藝術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也從中國學到了一些東西(主要是實用技術)。盡管如此,這兩個民族仍然相當陌生。
〇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精神文化傳統、藝術傳統、學術傳統。佛教在中國的命運有一個特點,即它同統治者的態度有密切關系。
〇思維是人的大腦對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映。對事物不追根究底的思維方式使中國古代的許多發現都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中國人思維方法是長于整體綜合、短于部分和分析,而現代科學是建立在分析基礎上的。
〇中國宗族制度之特點:很大的規模;很強的連帶感;很高的職能性;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〇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聯結在一起的紐帶有多種,而性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〇政治文化是指一個政治系統中成員的行為取向和心理因素。
(2021年3月14日上午閱畢)
上一篇:中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
下一篇: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