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6】從反危機到新常態:2008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分析的邏輯
(劉世錦等著,中信出版社,43.8萬字,2016年12月第1版,78元)
△共8部分:①2008年急轉直下:從防通脹到反危機;②2009年“四萬億”后的強勢回升;③2010年,危機應對型向常規型回歸;④2011年,中等收入陷阱與增長階段轉換;⑤2012年“新常態”判斷的提出與供給政策;⑥2013年適應新常態,開啟新階段;⑦2014年推動新常態下的轉型發展;⑧2015年全面提升要素生產率與轉型再平衡。
○說2008-2015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是因為此間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國際金融危機,二是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新常態。
○根據起飛的先后、發展戰略、經濟體制、發展的形式和軌跡等,分為:①英美等先行發展,始終處在技術前沿的國家;②曾長期奉行出口替代戰略并創造增長奇跡,但后來一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和類拉美東南亞國家;③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并實現快速增長,一度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蘇聯和東歐諸國;④成功追趕技術前沿國家的歐洲后發國家;⑤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壓縮式”增長,并在創新驅動型增長方面取得長足進展的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工業化歷史經驗表明,一國初始條件、基礎性的經濟制度、發展戰略和政策三個構成要素之間能否達到動態平衡,決定其工業化之績效。
○成功實現之工業化國家的典型經驗:①實施競爭性的供給政策,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改善資源配置效率;②推動市場的統一和開放,保障不斷升級的主導產業能夠獲得規模經濟;③重視人力資本積累和充分參與,從供需兩方面促進現代部門擴展,在現代化過程中實現了有效的社會整合;④適時調整政府和市場關系,培育接連增長動力。
○曾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教訓:①拉美國家的教訓:長期僵化地實施進口替代發展戰略;②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教訓;長期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
○國際環境:①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呈現“南快北慢”的增長格局;②新一輪技術革命孕育突破,新興產業潛力巨大;③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區域經濟合作繼續深入;④國際協調難度大,全球治理格局面臨變革;⑤國際競爭更趨激烈,非傳統安全挑戰增加。
國內環境:①經濟將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入中速增長階段;②人口和勞動結構產生重要變化;③經濟結構增長階段轉換而顯著變化;④思想觀念、社會結構和組織方式將深刻變化;⑤對外關系將經歷新興大國崛起的陣痛。
○機遇與挑戰:①支撐經濟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但轉型中經濟運行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增加;②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前景廣闊,但體制制約依然突出;③社會和諧的基礎有望增強,但社會治理面臨復雜局面;④改革可以釋放巨大的制度紅利,但推進改革難度增大;⑤在全球競爭中中國仍處于有利位置,但國際環境變得更為復雜。
○攀登效率高地。
上一篇:人間詞話
下一篇: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全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