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9】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真正原因
(〔日〕池田信夫著,胡文靜譯,機械工業出版社,13.5印張,2018年10月第1版,39.9元)
9章:[1]經濟陷入長期停滯;[2]失去的二十年;[3]經濟政策的局限;[4]日式公司走向終結;[5]“制造立國”的神話;[6]創新和經濟增長戰略;[7]不平等的真相;[8]閑散富裕族;[9]終身雇用的神話。
村上龍:“這個國家什么都有。要什么東西就有什么東西,唯獨沒有希望。”
潛在增長率可細分為三個因素: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生產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力。
叔本華:“通常人們失去朋友不是因為拒絕借錢,而是因為借了錢”。
日本泡沫經濟的直接原因就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美、日、英、法、西德5個工業發達國家的財長和央行行長于紐約的廣場飯店秘密會晤后簽署的協議)。會上5國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下調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結果日元從之前的1美元兌240日元漲到1美元兌150日元。
凱恩斯:“有計劃的公共事業,或許可以應對有效需求暫時走低的情況。但是僅建設公共事業是無法迅速建立起一個可以應對景氣周期波動的最有效、最永久的制度”。
從長遠看,我們都是要死的。
野中郁次郎《失敗的本質》:“戰場上的戰斗無法彌補戰術上的失敗,戰術無法糾正戰略的失誤”。
英國能夠取得產業革命勝利之原因:[1]資本積累;[2]近代意義上個人的形成;[3]財產權的確立;[4]法律的支配;[5]科學和技術的融合;[6]股份有限公司。
米爾頓·弗里德曼:“一個社會若將平等置于自由之前,那么它什么也得不到”。
日本人的焦慮與反省。大家都說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黃金時代,但現在看來,那時日本企業的成功不過是20世紀傳統產業結構創造的最后輝煌。日本的技術水平仍處在世界前列,但是日本欠缺將技術和生產力結合起來的經營戰略以及能夠將戰略運用于實踐的領導級人物。或許日本現在所處的境況并不是所謂的周期性經濟蕭條,而是大變動的開端。經濟發展到停滯而后衰退,這是每一個國家的必經之路,而我們現在走到了最后一站。“改變官僚主導政治”,這是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現在日本好像已然是法治國家了,但只要還有這些官僚存在,接下來的50年,法律還是會處于被忽略的地位,而日本也將仍在“官治國家”的格局之下。日本經濟長期停滯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們對未來的不安。要消除這種不安,必須喚起整個社會的生機,必須讓人們重拾信心,讓他們相信人人享有機會,相信付出努力就會有回報。
上一篇:大慶精神
下一篇:孤獨的帝國:俄羅斯與新世界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