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在兩個或多個中間,揀取其一——這叫做選擇。我們買鞋要揀,買帽也要揀;買柴要揀,買米也要揀;買魚肉要揀,買水果也要揀;看電影要揀,入學校也要揀……
不過,揀——或者選擇——是世界最難行的事。請閱下文:
我的古玩櫥中有硬幣多枚。我想它們擺在那邊并不美觀,不如散給諸孫罷。數天之前,我將它們全數取出來,陳列在桌子上。我先呼長孫來,對他說道:“這幾個銀元,你可以拿一個去。但是你不可亂取,你要先看,仔細地看。看見頂好的,最中意的,然后取去。”
他橫揀豎揀,揀了好久,總打不定主意,最后他說道:“它們的形狀,像煞(似乎)是一樣(相同)的,但是花紋不同,顏色(?)不同。現在我吃不準(打不定主意),等一等再來揀好么?”
閱者諸君,請你們不要笑他小孩子沒有主見。我們成人,何嘗不像他呢?關于選擇,成人與小孩相等的沒有能力。我再來說一個故事罷:
古時歐洲有一個饑而渴的中年人,忽然瞥見柜中藏著汽水一瓶,面包一塊,他想先喝汽水,再吃面包。他正要動手的時候,主人說道:“你或者吃面包,或者喝汽水——隨便你。不過,我只準你吃或喝;不準你吃了又喝,喝了又吃。你還是喝?還是吃?”
那中年人不能決定,他不知道還是吃的好,還是喝的好。他想而又想,把面包捏捏,把水瓶動動,一聲不響地跑開了。詩曰:
甲乙兩念,
何取何棄?
人在其中,
全無意志。
故事之后,還有寓言:
歐洲有一個講驢子的寓言,據說是皮利淡(Buridan)的原著,所以大家都稱它為“皮利淡的驢”。皮名祥(Jean),十四世紀時法國人。
那只驢子,已經餓了一天一夜了。他的飼者拿了兩把草,預備給它吃。那兩把草,一把放在它的左首,一把放在它的右首,各離驢子約二丈遠。
驢向左看,又向右看。他想到左邊去,走了一兩步又回來。它又想到右邊去,走了兩三步,仍回原處。它這樣左顧右盼,東奔西走地過了三天,一口草都沒有吃到,竟硬硬的自己餓死了。歌曰:
有物不食——
怪哉驢子!
草難自至,
當然餓死。
我想那只驢子,不是不肯跑路,也不是不要吃草。它想要吃較好的草。一時打不定主意,所以有這種行為。
人心總是不定。“不定”就是“無力選擇”。古人說得好:“世界上最決定的事是——不定”。
原載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新中國報》
上一篇:適當其時
下一篇:金小明編后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