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
王小建
晚上,我剛剛翻開《醫用英語》,華寧邁著瀟灑的步子來了。他是歌舞團的舞蹈演員。我們相知、相好,不知不覺已有半年多了。
原來又是約我去看電影,可他最近選擇的影片,不是什么什么“案”,就是怎么怎么“戀”,越來越不合我的口味,我真有點兒懶得去了。
“今天的片子,你肯定有興趣,觀后感一定不壞。那是音樂片,展現了奧地利一偉大作曲家的一生。影片編導把他的生平和作品糅在一塊了。對他的曲子不感興趣……那是缺乏文學修養的表現。”
終于拗不過他,我和他一起來到電影院。
開演了。華寧看了不一會兒便滿口稱贊影片的編、導、演都不同凡響,對出自那位大作曲家本人手筆的音樂,華寧更是推崇備至。他挺內行地說:“這樣的音樂才真正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才能叫人陶醉在里面。”啊,他已經完全陶醉了。
“嘖嘖,老是沒完沒了的音樂,真沒勁。”前排的一位觀眾不耐煩地咕噥了一句。近旁的一男一女大概也有同感,他倆小聲嘀咕了一陣之后,干脆起身退場了。
華寧斜視了這幾個未被打動的觀眾一眼,頗有些憤世嫉俗地說:“哼,這號人根本不配看真正高雅的片子,他們呀,壓根兒就沒有藝術細胞!”
我起初并不喜歡這部影片,但很快就被大作曲家的才華徹底征服,沉浸在他為我們創造的無比美妙的境界中。身邊的華寧也沒有再作聲,噢,這不奇怪,他不是早就陶醉了么?
影片放映完了,場燈亮了,我緩緩站起身,耳畔仿佛還有余音在繚繞。
我迫切地想向華寧發表點兒觀后感,卻發現他沒有和我一起站起來,我轉眼一看,天哪!華寧歪著漂亮的頭,緊閉著那雙富有魅力的眼睛,靠在皮椅背上睡得正香呢!
訓練提示
這是一篇帶有諷刺意味的小說。作品著重刻畫了“華寧”這一愛慕虛榮、夸夸其談的人物形象,作品是由“人物語言”來凸顯人物形象的。
在這篇微型小說中,華寧這個人物,小說中說他步子瀟灑,又是舞蹈演員,他有著漂亮的頭和富有魅力的眼睛。這些是對他外形的描寫,也為我們把握這個人物提供了一些線索。小說中又引用了他的三段話:①“今天的這個片子,你肯定有興趣,觀后感一定不壞。那是音樂片,展現了奧地利一偉大作曲家的一生。影片編導把他的生平和作品糅在一塊了。對他的曲子不感興趣……那是缺乏文化修養的表現。”②“這樣的音樂才真正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才能叫人陶醉在里面。”③“哼,這號人根本不配看真正高雅的片子,他們呀,壓根兒就沒有藝術細胞!”這三段人物語言似乎透出了他懂藝術,并熱衷于藝術。
但小說的結尾卻說:④“當電影結束時,只見他靠在皮椅上睡得正香呢!”這是作者的點睛之筆。它點出了華寧這個人物貌似高雅、懂藝術,實則卻內心淺薄。這樣一來,小說用不多的筆墨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外表瀟灑、漂亮而內心膚淺、虛榮又冒充高雅這樣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所以,在這篇小說中,華寧這個人物的基調應當是華而不實、輕飄、外露的。了解了具體人物,把握了人物基調,就為外化其語言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了表達、表現的尺度。
演播此篇作品著重表現在人物語言上。
1.表達時,應著重抓住人物說話時的神情與形體感覺,并將其融入人物語言中表現出來,可使演播更加生動傳神。
2.作品雖然是諷刺性的,但演播基調也不應太外露,要有度的把握。應注意,敘述語言的諷刺意味不可太強,又不能一點兒沒有,它應同人物語言形成層次。
3.注意把握作品基調與風格。
上一篇:《西湖夢(節選)》賞析
下一篇:《話劇《一個離婚女人的獨白》(片段)》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