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禮記·學記(節(jié)選)》原文鑒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①。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②,教學為先③。
雖有嘉肴④,弗食,不知其旨也⑤;雖有至道⑥,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⑦。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⑧;知困,然后能自強也⑨。故曰:教學相長也⑩。
大學之法(11),禁于未發(fā)之謂豫(12),當其可之謂時(13),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14),相觀而善之謂摩(15)。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16)。發(fā)然后禁,則捍擠而不勝(17);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18),則壞亂而不修(1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燕朋逆其師(20);燕辟廢其學(21)。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22)。君子即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23),道而弗牽(24),強而弗抑(25),開而弗達(26)。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矣。
學者有四失(27),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28),或失則寡(29),或失則易(30),或失則止(31)。此四者,心之莫同也(3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33)。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34)。師嚴然后道尊(35),道遵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36):當其為尸(37),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38),無北面(39),所以遵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而從而庸之(40);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41),又從而怨之。善向者,如攻堅木(42),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43),及其久也,相說以解(44);不善向者,反此。善待向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45);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注釋】 ①道:指封建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 ②君民:統(tǒng)治人民。 ③教學為先:以立教立學為先務(wù)。 ④嘉肴:魚肉等美味葷菜。 ⑤旨:美味。 ⑥至道:深遠的道理。指封建時代最高的道德規(guī)范和精神境界。 ⑦知困:知道自己有迷惑不解之處。 ⑧自反:反過來求之于自己。 ⑨自強:自己努力向上。 ⑩教學相長:教與學互相促進。 (11)大學:即太學,古時的最高學府。 (12)未發(fā):指邪惡念頭未發(fā)生之前。豫:同“預”,預防。 (13)可:恰可受教育的時候。時:合乎時宜。 (14)陵:同“凌”,超越。節(jié):學習由淺而深的次第。施:施行教育。孫:順。 (15)相觀:互相觀察學習。善:長處。摩:觀摩,互相切磋。 (16)興:猶言成功。 (17)捍(han音旱)擠:抵觸抗拒。勝:克服。扦擠不勝:謂教育已發(fā)生不了作用。 (18)雜施:雜亂地施行教育。不孫:不合乎順序。 (19)修:修治。 (20)燕:通“宴”,安逸。燕朋:安于朋比為奸。 (21)燕辟:安于邪惡的行為。廢:荒廢。 (22)廢:失敗。 (23)喻:曉喻,誘發(fā)啟導。 (24)道:引導。牽:強迫。 (25)強:激勉。抑:陰止。 (26)開:開端。達:和盤托出。 (27)失:過失:偏向。 (28)多:貪多而不求甚解。 (29)寡:知識面狹窄。 (30)易:把學習看得很容易而缺乏刻苦鉆研精神。 (31)止:畏難而止步。 (32)心之莫同:心理各有不同。 (33)長善:發(fā)揚優(yōu)點。 (34)嚴:遵敬。 (35)道遵:真理受到敬重。 (36)不臣于其臣:不用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臣下。 (37)尸:祭主,扮作死者受祭的活人。 (38)詔于天子:對天子講授。 (39)北面:面向北。無北面:不必面北行君臣之禮。 (40)庸:歸功。 (41)勤:勤苦。 (42)攻:砍伐。 (43)節(jié)目:堅硬樹木的關(guān)節(jié)處。(44)說:通“脫”,脫落。 (45)盡其聲:余韻悠揚而自盡。
【今譯】 玉的質(zhì)地雖然美好,但不加琢磨,就不會成為器皿;人雖為萬物之靈,若不學習,也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王者建設(shè)國家,治理人民,以教育為首要的任務(wù)。
雖有好菜擺在那里,如不品嘗,則不知它的美味;雖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知道不通,然后能自我勉力。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
太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念頭未發(fā)生前,用禮來加以約束禁止,就叫預防;恰好可以教導時才加以教導,就叫合乎時宜;根據(jù)學生的能力,不超出所能接受的程度來教授,就叫順序;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彼此受益,就叫切磋。這四種方法,便是使教育興盛的方法。已經(jīng)發(fā)生了邪惡的念頭,然后再加禁止,則堅不可入,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錯過適當?shù)膶W習時期,雖努力也難見成效。東扯西扯不循序而進的學習,只會使學生頭腦混亂而不會明達。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便落得孤單淺陋而所見不廣。結(jié)交不正當?shù)呐笥?,會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yè)。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君子知教育興衰之所在,然后才可以做人家的教師。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曉喻別人,只加引異而不強迫別人服從;待學生剛嚴,但不抑制其個性的發(fā)展;加以啟發(fā),而不加結(jié)論和盤托出。只引異而不強迫,使學生容易感到親近。教師剛嚴而不抑制,使學生能自由發(fā)展。只加啟發(fā)而不必全說出,使學生能思考。使人親近而以能主動思考,這才算是善于曉喻了。
學習的人會犯四種錯誤,教育別人的人一定要明白。人在學習時,或有貪多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淺嘗輒止所知甚少的毛病;或有見異思遷學不專一的毛病;或有自作限制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錯誤,心理各不同。一定要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后才能改正這些毛病。教育的目的是要弘揚長處而挽救過失。
學習時最難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師。老師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嚴肅。所以君主不以對待臣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是在祭祀中,臣子做“尸”的時候;二是做君主老師的時候。太學里的禮法,即使對天子講課時,臣下也不必對君主居臣位,這就是為了表示遵敬老師。
善于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學生都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很辛苦,而效果只事倍功半,學生怨恨老師過于嚴格。善于尋找學習方法的人,象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較軟的部位開始,而后及較堅硬的部位,時間久了,木頭自然脫落分解;不善于尋找學習方法的人,剛好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鐘聲較小,重重敲打,鐘聲較大,打鐘的人一定要從容不迫,鐘聲才會余韻悠揚;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恰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識的方法。
【總寨】 《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體系相當嚴謹?shù)慕逃墨I之一,涉及教育和政治的關(guān)系,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務(wù),教育和教學制度,內(nèi)容原則和方法,及師生關(guān)系、同學關(guān)系等。
《學記》論述的問題,往往采用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用琢磨璞玉,使之成為貴重的玉器,比喻為人必須經(jīng)過一番教育,才能懂得政治和倫理的大道理。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說明復雜的問題,具體形象,淺顯易懂。
夾敘夾議,是《學記》寫作上的又一特點。當作教育的一種傳統(tǒng),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師的深遠意義。所以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作者先從道理上談了首先要尊師,然后才能重道,因為道是由老師傳授的。接著講要尊師首先應從國君做起,“當其為師,則弗臣也?!薄半m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边@些事實都說明尊師的重要性,有理有據(jù),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上一篇:《先秦散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左傳·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五年)》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