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此篇選自《尚書·周書·無逸》,為記載周公言論之作。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原文】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殷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瘢桓椅牿姽?。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p>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p>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朔敲褙枺翘熵簦瑫r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素什宦?,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p>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瘎t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嗜魰r,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p>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p>
【譯文】
周公說:“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貪圖安逸。先知道農業的艱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茨切┬∪耍改感燎诟N收獲,兒子卻不知種莊稼的艱辛,貪圖享樂,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詐誆騙。很是瞧不起父母,說什么:‘你們從前的人沒有見識。’”
周公說:“啊!我聽說:以前殷中宗時,莊嚴慎重對待上天賦予的王位,用誠信之道治理民眾,小心謹慎,不敢貪圖安逸荒廢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時,有好多年在外過著平民的勞苦生活,于是有機會接觸庶民生活。開始即位,懷著滿腹誠信,態度沉默,三年不大說話??僧斔徽f話,群臣一致贊成。不敢貪圖安樂,荒廢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員沒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時,認為廢其兄自己做君主不義,逃于民間,長期過著平民的生活。當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眾之苦,對他們施加恩惠,從不歧視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來就舒適安逸。舒適安逸,不問民眾疾苦,沉迷于享樂。自此后,沒有人能在位長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p>
周公說:“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條不紊地成就了安定人民和開墾土地的事業。善仁謙恭,安撫庶民,施德孤寡。從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陽偏西,沒有工夫吃飯,全用于和諧萬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獵,恭恭敬敬操勞政事。文王中年即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說:“??!今后繼承王位,就不能放縱自己,不能過分地貪圖歡樂,貪圖安逸,貪圖游玩,貪圖游獵。要為萬民的事盡心盡力。比方說:‘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遣皇窃诮堂?,那也不是在順天。這樣的人是有過失的。不要像紂王那樣廢于迷亂,喝酒沒有節制??!”
周公說:“??!我聽說:‘古人互相告誡,互相愛護,互相教育,民眾沒有欺瞞誆騙的?!@些告誡的話不聽,他的臣就順著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變亂了先王的政事與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罵?!?/p>
周公說:“?。∽砸笸踔凶?,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訴說:‘小人恨你、罵你。’要說自己有錯誤,深自省察,不許含怒,不許亂罰無罪,濫殺無辜。不然,相同的怨懟集中到你一個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p>
周公說:“?。〕赏?,要以此為鑒??!”
【賞析】
這篇《無逸》并不是周公無根無由之作,而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周武王克殷建國后,西周政局不穩,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輔政,穩定了大局。《無逸》作于周公還政于成王之后,它不單單是因為要告誡成王要以殷商為戒,效法文王勤儉節約、奮勉為政,要謹言慎行、表率天下,還因為當時的周朝還面臨著諸多矛盾和困難。周克殷后,殷商反對周王朝統治的不滿和反抗依然長期存在,小邦國統治大邦國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困難也一直存在,周公一方面對殷商遺民多措并舉,考慮著怎樣在意識形態方面確立起統治身份的正統性,收服民心,一方面對于剛剛20歲出頭,長于深宮、養尊處優,初掌王權而未經歷過艱難的守成之君——成王,甚感擔憂,故《無逸》可視為是周公對成王(周公的侄子)的一篇訓辭。
《無逸》表現出長輩對晚輩諄諄勸導的良苦用心,反映出非常深厚濃重的民本思想和難能可貴的憂患意識,不僅在當時具有非常大的現實價值,對今天也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借鑒意義和歷史意義。全文條理清晰,步步為營,層層深入,察古鑒今、正反對比,以諄諄之情感人,以不可否認之真理服人,以熠熠閃光之思想醒人。
具體看來,周公想要說明:要想維持政治的長久就要勤政保民,要謹慎言行,虛心納諫,要抑奢抑逸,要懂得稼穡之艱難,之后方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方不會沉迷于享樂,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這四個人都是這方面最成功的典型例子。周公善于總結歷史,從中得出寶貴的經驗教訓,所列舉之歷史事實無可辯駁,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體現出很強的歸納能力和推理判斷能力。
周公的民本思想在此訓辭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他舉了很多殷商賢人的例子,在感情上容易取得殷商遺民的認同性,也抓住了殷人懷念和崇尚殷先哲先賢的心理,既積極宣傳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也增強了與殷人在感情上的認同。再加上長期戰亂之后,人民生活困苦,同時,殷商驕奢淫逸之風對周王朝的滲透腐蝕非常嚴重,這個時候要消除腐敗享樂現象,抵制這種風潮的擴散,正好說明了周公善于體恤民情,穩定民心。這不僅對成王會起到很好的勸諫作用,對整個周王朝上上下下都是一種非常必要且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可收服民心。周公的民本思想不僅停留于口頭階段,在實踐中他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里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到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食物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不肯到我這兒來呢。”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作為卓越的政治家,察時鑒史,深謀遠慮,在此篇訓辭中體現出居安思危、不忘歷史的憂患意識,這種思想本來就是華夏民族生民之初就具有的思想。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氏族首領幾乎都是以夙興夜寐的形象出現,《無逸》中所舉的太王、文王等都如此,他們勤政愛民,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周公自己也是深知稼穡之艱難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滲透于民族的血液之中,世世代代教育著我們的民族。
周公的訓辭并不是一味的說教,而是基于一種對于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聽來令人動容,易被人接受。在演講技巧上,它循循善誘、娓娓道來,最突出的是正反例子的對舉,起到較好的明辨是非的作用,從稼穡之艱難說到殷商賢人,再說到周文王,最后才落到成王身上,條理清晰,說理透徹,結構嚴謹,例子充實,結尾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說成王聽了周公的訓辭后,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日日警懼,夜夜小心,發誓一定要朝夕勤儉,繼承和發揚文王的優良傳統,成王果不負周公之望,成就了“成康之治”。周公所提出來的這些道理和思想是事關國家興衰和民族榮辱的大主題,直到今天依然不過時,依然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推而廣之,周公對他侄子的這番告誡,不僅為王者需要,為官者需要,我們的后代子孫都需要,當今我們身邊的許多青少年正是因為缺乏挫折教育和吃苦教育,不知稼穡之艱難而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父母、師長都缺乏感恩之心,對弱者也缺乏憐憫之心,若這些人長大后為官就可能因不知民間疾苦而易貪污腐化。因此,無論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這篇演講都值得認真一讀。
上一篇:黃炎培《新的大廈——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講話》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左傳》《曹劌論戰》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