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
鄒韜奮(1895—1944),我國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原名鄒恩潤,乳名蔭書,曾用名李晉卿。從1927年起開始主持生活周刊社,致力于出版事業(yè),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用筆鼓動無數(shù)愛國民眾走上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道路。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原文】
諸位:
剛才幾位先生已有很好的報告,兄弟的意見,不過說一說自己所要說的話。
兄弟在蘇州,常常承蒙朋友來訪,他們常問我兩句話:(一)你在看守所內有什么感想?(二)以后態(tài)度如何?兄弟對這兩句話的答復:(一)在看守所內心安理得;(二)兄弟有堅定之信仰。
就是各人能努力于大眾所要求的事情,無論力之大小,最后一定能取得勝利。兄弟每自反省,自己好不好?所做皆大眾所要做的事嗎?自問無錯,所以是心安理得。兄弟常想,個人可受委屈;但大眾的事,應顧到大眾方面,非如個人可以隨便,所以在看守所內感想是什么?個人都不要緊,可犧牲,可拋棄一切,但不能出賣大眾,違反良心做事。個人盡可殺即殺,打即打,心中滿不在乎。而兄弟又很想早些出來,和大眾做一些事。一切不求個人勝利,亦沒恨人的心。個人心目中,惟大眾的事,務須和大眾有益,以前一切皆可以不管,但愿今后能合作。
今天看到諸位,知道救國工作,并未因七人被捕而受到影響。簡言之,就是七人死了,諸位對于救國工作亦會更努力。兄弟是心安理得,生一日,努力一日,和諸位做到民族解放的一步。
(選自北師大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
【賞析】
鄒韜奮是我國著名的新聞記者、報刊編輯,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者。他主張革命救國,創(chuàng)辦了愛國刊物《生活周刊》,宣傳民主政治思想,鼓勵民眾救國,1944年因耳疾逝世,終年49歲。
他認為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重要工具,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演講要具有服務精神。這番演講是韜奮先生于1936年因“七君子案”被捕出獄時在歡迎會上所作,該演講雖短,但是足以感人肺腑,讓人熱血沸騰,并對演講者產生崇高敬意,如同演講的題目一樣,堅定信仰。該演講中無一字不透露出一種堅定與執(zhí)著,鄒先生要堅定的是什么信仰呢?從他懇切的言辭中,我們看到了一顆燃燒著的火熱的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他對國家和人民大眾的信仰、對救國救民和爭取民族解放的信仰。何謂信仰?這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很遙遠陌生的一個詞語,因為許多人根本沒有信仰。信仰就是銘刻于靈魂之中的一種生死不渝的信念,它可以經歷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和漫漫時間的淘洗。鄒韜奮的此番演講,是對信仰一詞的絕好闡釋。
該演講開篇非常簡潔,淡淡的一句話,首先對前面的演講者進行了肯定,接著表明:“不過說一說自己所要說的話”,非常謙遜淡定,給人以親切有禮之感,透露出兩個信息:一是表明此番演講的態(tài)度是說說而已,不是高談闊論,也非長篇大論;另一點就是,此番演講全出自于真心,在內容上是真實的,在情感上是真誠的。
接著,借他人的問話引入正題,條理分明地對兩個問題進行了答復,接下來進行具體闡述。運用了多個問句進行自我反省,展現(xiàn)了其坦蕩清明的心胸,也與開頭“說一說自己所要說的話”的態(tài)度相吻合。在這段話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一種自我剖析的態(tài)度將個人與大眾、國家進行對照,個人可以隨便,個人可殺可打,關鍵是于人民問心無愧,關鍵是記掛著關系大眾利益的救國大事。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種對國家和人民的赤誠,這種完全將個人利益拋開、將國家人民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的偉大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該演講短小精悍,字字發(fā)自肺腑,語言明快簡潔,言辭懇切,充溢著誓死為國的悲壯之情,顯示了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文化戰(zhàn)士的大無畏精神和坦蕩真誠的愛國情懷,令人敬佩,令人感動。
上一篇:華羅庚《在困境中更要發(fā)憤求進——1981年為勉勵中學生發(fā)憤讀書發(fā)表的演講》全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學良《對畢業(yè)生之六大希望——1929年在東北大學首次畢業(yè)生典禮上的演講》全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