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光:大龍湫記
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嘗從老先生來觀大龍湫,苦雨積日夜。是日大風起西北,始見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聞大聲轉出谷中,從者心掉。望見西北立石,作人俯勢,又如大楹。行過二百步,乃見更作兩股相倚立。更進百數步,又如樹大屏風,而其顛谽岈,猶蟹兩螯,時一動搖。行者兀兀,不可入。轉緣南山趾,稍北,回視如樹圭。又折而入東崦,則仰見大水,從天上墮地,不掛著四壁,或盤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東巖趾,有諾巨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風橫射,水飛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猶如暴雨至。水下搗大潭,轟然萬人鼓也。人相持語,但見口張,不聞作聲,則相顧大笑。先生曰:“壯哉!吾行天下,未見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歲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則皆水縮,不能如向所見。
今年冬又大旱,客人,到庵外石矼上,漸聞有水聲。乃緣石矼下,出亂石間,始見瀑布垂,勃勃如蒼煙,乍小乍大,鳴漸壯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紅如丹砂。石間無秋毫土氣,產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鳧毛。潭中有斑魚二十余頭,聞轉石聲,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壯一倍,不可復得瓶,乃解衣脫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爭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黃猿數十,聞聲皆自驚擾,挽崖端偃木牽連下,窺人而啼??v觀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為瑞鹿寺。日已入,蒼林積葉前,行人迷不得路,獨見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謂南山公也。
大龍湫瀑布為雁蕩山三絕之一,唐宋以來,聞名遐邇,歷代都有名家游覽題詠。
李孝光是雁蕩山所在的樂清縣人,隱居于雁蕩山之五峰下。大龍湫乃是他常去之處。對于大龍湫的神韻氣質,他有多方面的觀察和體會。對一個瀑布來說,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常有不同,但最大的變化莫過于漲水期和枯水期。這篇《大龍湫記》也正是從這兩個方面再現描寫大龍湫的神彩的。
文章的第一段,描寫漲水期的大龍湫瀑布,突出它驚心動魄的聲威。連下幾天雨,湫水方大,離大龍湫還有五里多路,就聽見令人心驚的瀑布雷鳴之聲,連那座“猶蟹兩螯”的西北立石(剪刀峰)也仿佛在震天的轟響中“時一動搖”,表面看,沒有寫大龍湫,卻生動地顯示了大龍湫的聲勢。接下去寫大龍湫的壯美身姿。一個“仰”字,足見其高;一個“墮”字,足見其猛;“不掛著四壁”,則點出飛瀑高懸,騰空而下?!氨P桓久不下”,并非真盤桓,而是因為瀑布太高,縱使猛烈墮下,也要在空中瀉落好長時間,因而給人“盤桓久不下”之感,然而轉瞬之間,“忽進落如震霆”,又猛墮下來,玉珠飛濺,震耳欲聾。短短四句,就把大龍湫從天奔瀉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但是,如果只是這些還顯得單薄了些,于是又寫了“山風橫射”時“如暴雨至”的傾瀉之狀和“下搗大潭”時如“萬人鼓”的轟響之聲,再次從聲形兩方面大筆涂抹大龍湫的磅礴氣勢,然后借老先生“壯哉”的驚嘆,進一步突出大龍湫為天下罕見的壯美景色。
文章的第二部分描寫大龍湫枯水期的可愛。對瀑布本身,只用“勃勃如蒼煙”一筆帶過,而把注意點放在水潭上,著重描寫瀑水落潭所出現的美妙景象和潭中石頭草木的青翠可愛。特別是潭中的游魚,那種“洋洋遠去,閑暇回緩,如避世士然”的樣子,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描寫游魚的情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閑暇回緩”既是對游魚神態的描繪,也反映了作者此刻心情的閑適。而家僮仰接瀑水的場面,更給游覽增添了歡快的氣氛。這些都與前面那種“從天上墮地”的氣勢迥然異趣,前后形成鮮明的對照。大龍湫如此可愛,使作者流連忘返,及至夕陽西下,暮色蒼茫,才踏上歸途。在途中,夜幕降臨,“入迷不得路”,唯有一輪明月,遠空映照,用它那悠悠清光為作者引路,為夜景添色,親切可愛,故而作者滿含深情地說它“宛宛如故人”。
這篇文章寫大龍湫秋冬兩季的景色變化,描摹生動,刻寫形象繪聲繪色,景真情真,宛然如畫而又有畫所不到處。
上一篇:曾鞏《墨池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劉大櫆《如意寺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