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乃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本文是《永州八記》的最后一篇,主要記述由積石構成的一座小山崗的奇異景色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感想。文章結構與前幾篇不同,只分為兩部分,前部分寫景,后部分議論抒情。
文章開頭寫小石城山的方位和構成原因。它在西山北面、黃茅嶺東北一里多的地方。因為地層斷裂,地面被河水分開,河岸的積石構成了一座小石城山。接著對小石城山作具體描繪。山邊有石塊橫砌,上面構成屋梁和城頭矮墻的形狀,宛然象一座小石城。在它的旁邊聳出的地方又象是一個小城堡,有洞如門,黑洞洞的,投下石塊,發出清遠的擊水之聲。由環山小路可登上石城遠眺。石城山雖缺少土壤,卻長著佳樹美竹,疏密相間,象是智者精設計安排的。
這樣奇妙天成的小石城山,不禁使作者發出感嘆。他長久以來就在懷疑造物者的有無,現在見到小石城山,愈信其有,它就象是神靈有意安排的,可是轉而又懷疑神靈沒有把它安排在中原繁華的地方,讓游人觀賞,而把它安排在偏遠荒涼的地區,使它不能一層風采,為人世所知,由此看來,神靈的構造小石城山是“勞而無用”的了。然而作為造物者來說,它是不該如此的,那末也就真的沒有造物者了。這幾句用設疑的曲筆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在寫法上,欲擒先縱,欲無先有,一放一收,使文章曲折有致,把枯燥的議論寫得波瀾起伏,富有情趣。接下去又用“或曰”的筆法,假借他人之口繼續議論。有人說造物者是有意把小石城山安置在這荒蠻之地,借以安慰那些遭到屈辱貶到這里的賢者;有的說天地的靈氣不化而為偉人,而獨化作小石城山,所以永州一帶人材少而怪石多。這表面上是說小城,實際上是借物寫人,抒發被貶永州的郁憤不平,故茅坤說他是“暗影自家”,“借石之瑰瑋以吐胸中之氣。”
這篇短小的游記,有景有情,有敘有議,圓轉無痕,渾然成篇。全篇抒情議論文字皆由小石城山景生發而來,而其真正目的不在寫景,乃是借題發揮,所以“筆筆眼前小景,筆筆天外奇情”,字里行間隱露機鋒,將批判天命、抨擊現實、抒發憤懣一起埋伏于文章之中,這就使它帶有一種幽深勁峭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元結《寒亭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蒲松齡《山市》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