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廣秀
于是塵嘯在搖影的松下悄然退去
一掬象征之水,倚著
行吟者的長歌
被無端的歸宿所牽制
遠去,又回來
靜如孤鷺之羽
自陣風下翩然而開
說不出悠閑相疊
拂不去脈印如夏
永遠拘守在一個面上
端凝:一千種履歷
封鎖在唯一的座標點上?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獨我清醒:暮想朝思
如飄森之天籟
我的皺折是久已存在的
或欲乘風歸去
或欲劃地為牢。幾點墨
在扇面:渾如相疊的日子
以封存的方式
又被日子瀟灑展開
為千古之風流
陳應松
這是一首借扇子進行個人在現代社會要具有主動適應性研究的作品。
第一節寫扇子在塵嘯退去的松下出現,伴著歌者。這里創造了適于吟詠的環境,出現了被詠的物象,是全詩的引子。第二節先說折扇被“無端的歸宿”——時令所限制,曾經遠去,今又歸來,靜美如鷺羽展開,值得吟誦。第三節寫折扇本身的一切都被歷史地固定下來,這是客觀規律的威力,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有自己的自由。在第四節里,作者變換了抒寫方式,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一人稱,寫任風云變幻,折扇自有一定之規和清醒的認識。折扇的主見是什么呢?這就是第五節的內容:我的本來就有的皺折,展開來可以使我乘風飛去,收籠來就是自我禁錮的牢籠。不論是封存式的折疊,還是風流瀟灑的展開,都是歲月所安排。
對于折扇來說,它具有固定而又活絡的特點,該展開時展開,該收攏時收攏,這樣才能具有社會效用,也才能較長時間地存留于世。對于人來說,也具有歷史的規定性和靈活性,在社會發展的法則的制約下,要順應歷史潮流,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有自己的清醒的認識,相機而動。這是一首命運主宰下清醒靈魂的頌歌。
應當說這首詩的主題是較隱蔽的。首先,作者所抒發的感受并不是時髦的標語口號,而是一種幽情悠思,他既要讀者有所體會,又故意不肯明白直言,讓讀者琢磨玩味。這樣有存在某種顧忌的可能,主要的還是一種創作風格的追求。其次,作者抒發主觀感受借助于折扇,寫折扇又借助于形象描繪,寫形象又取喻于別的物象,如“水”、“鷺之羽”、“履歷”、“座標點”等,讀者必須撥開層層迷霧,才能發現主旨之所在。再次,作者的思續跳躍性強,間隔距離大,修辭多移就擬比,造語多綜錯倒裝,運用形象多突兀無序,使中心思想閃爍明滅,隱約可見,不易追捉。初讀是“忽聞海上有仙山”,越讀越覺得“山在虛無縹渺間”。當然我們并不否認這首詩在詞句、意象方面的欠妥失誤之處所造成的晦澀生硬,使讀者索解為難。
上一篇:在淡死的灰里……
下一篇: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