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九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0 彩色片 96分鐘
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尹力 編劇:杜小鷗 羅辰生 攝影:李建國 主要演員:張萌(飾安建軍) 張國立(飾高老師) 張晨(飾劉慶來)
本片獲1991年中國電影家協會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
【劇情簡介】
北京的一個普通的四合院,住著許多戶人家。每天,人們上班下班,洗菜、做飯、熬藥。院子里,鴿子飛,小貓跳,孩子們頂嘴,大人們呼叫,親親熱熱,吵吵鬧鬧……一所普通的小學校,院墻上貼著離亞運會還有多少天的標語,男女小學生們奔跑、嬉鬧、上課、作文、為亞運會開幕式苦練團體武術操……這就是本片故事開展的主要地點。時間是1990年9月。
學校里,孩子們剛練完操,一個孩子被人“啪”地打了一下,他原地轉了一圈,茫然地尋找。有人問他,怎么人家打你你也不還手,他咧嘴一笑說:“打一下就打一下唄,還能老打呀!”這,就是我們的小主人公安建軍,被人們稱為“安大傻子”。
教室里,一位新來的老師——高老師在粉刷墻壁,幾個學生哄笑他。高老師一回頭,一個學生一使眼色,安建軍被人推了出去,而他卻機靈地跑掉了。這個小機靈鬼就是我們的另一位小主人公劉慶來。
離亞運會來臨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孩子們更加緊了團體操的練習。在體育老師急促的節拍呼叫聲中,在練操隊伍里,安建軍的動作老是慢半拍,站得也不穩,搖搖晃晃的。機靈鬼劉慶來,則動作準確,拳腳有力。
為了保證亞運會開幕式團體武術操的質量,學校里決定要把一些動作不合格的孩子“刷”下去,其中自然就有安建軍。而做操做得很棒的劉慶來也不準備參加團體操了,這是因為他的姥爺要在亞運會開幕式之前的9月20日從臺灣到達福州,他要和父母一起到福州去迎接。他父親給學校送去了一張醫生證明,說他有“日曬過敏癥”,于是就把參加團體操的事兒推掉了。
安建軍被“刷”掉了。心里很難過,把眼睛都哭腫了。
新來的高老師到安建軍家里來向他父母說明情況。離去時,安建軍送高老師走。路上,高老師跟他隨隨和和看地談起了有些同學把他叫作“高二傻子”的事,他們倆都快快活活地笑了。這樣,他和高老師成了好朋友。
一天,安建軍和他的妹妹、劉慶來以及另外一個同學雷振山一起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人在買為亞運會集資的獎券。安建軍買了兩張獎券,拆開來,有一張竟中獎了,獎金50元。安建軍在周圍人們的鼓勵下,把獎金捐獻給了亞運會。一個女記者知道了此事,便追上來訪問安建軍和他的小妹。安建軍正拙于回答時,劉慶來卻搶著作了回答,并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了記者。
安建軍回到四合院里,把自己得了獎、捐了錢的事情講給同學小娟聽,小娟不相信,還奚落了他。
又一天,安建軍、雷振山在劉慶來家里一起玩游戲機,外面傳來了女孩子們的歌聲。劉慶來突然產生了一個鬼主意,要“治治”那些小丫頭們,要把小娟晾曬在院子里的練操穿的燈籠褲偷來,好讓她明天干著急!劉慶來連逼帶推,把安建軍推了出去,把小娟的燈籠褲拿了回來。待小娟發現燈籠褲不見了,和奶奶一起滿世界呼喊尋找時,劉慶來卻乖巧地把燈籠褲送了回去,并說是安建軍跟她開的玩笑。于是,安建軍又受到小娟的奚落,心里感到很委屈。
接著,《北京晚報》報道了安建軍把獎金捐獻給了亞運會的事情,而誤把劉慶來說成是捐獻獎金的人。劉慶來在學校里受到了表揚,洋洋自得,安建軍,自然就更受到嘲笑了。
安建軍很想證實自己確有過捐獻,但他沒有去爭辯,而是和小妹一起秘密地省下了父母給他們買早點的錢,又不斷地購賣了許多獎券,希望能再次獲獎,但并沒有如愿。
高老師從雷振山那里知道了這一連串事情的真相,知道安建軍受了委屈,就找安建軍談話,告訴他,以后心里有事,就找他來說。并送給安建軍一本講述強者如何取得成功的書。
安建軍在高老師的鼓舞下,在一種自強意識的啟示下,逐漸萌發出奮發向上的意志和決心,并繼續練習團體武術操的動作。在亞運會即將到來之際,一位練操的同學不幸受傷,學校決定用比武的辦法,從許多要求替補的同學中選出一名替補者。安建軍在“比武”中終于以自己快速、準確、矯健、剛勁的動作贏得了參加亞運會開幕式的最后一個缺額。
劉慶來知道自己曾對不起安建軍,心里總有些愧疚,他向安建軍表示了歉意,并在安建軍出發去亞運會表演之時,悄悄地托小妹送給了安建軍一罐飲料。而他自己,福州沒有去成,參加亞運會的機會也丟掉了。
在隆重的亞運會開幕式上,在團體武術操的行列中,安建軍沖拳、踢腿,一招一式,準確有力,表演得十分出色!
【鑒賞】
《我的九月》標明為兒童片,因此,我們的鑒賞,也理應從兒童片的角度和兒童觀眾所可能理解的內涵層次來分析。
一、影片的樸實的紀實風格,是對兒童片形態和風格多樣化的一種有益的探索。影片以自由靈活的長鏡頭攝影,逼真的錄音效果,真實地展現了亞運會前夕北京普通老百姓對這一盛會的關切,展現出他們的心態和精神。四合院里,并不很富裕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練習亞運會開幕式上的團體操,付出了加倍的財力和心力。學校里,老師們為準備團體操奔忙,承擔了教學以外的繁忙和辛勞。做街道工作的老太太,為胡同里的衛生和交通忙碌指點。青年們興高采烈地為亞運集資銷售獎券。報社的記者為孩子們作出的捐獻而專門寫了報道。養鴿子的青年因為亞運會只要鴿子不要人而多少有點遺憾,但他畢竟也為亞運會作出了貢獻。這些普通老百姓,雖然與亞運會的金牌、銀牌無緣,但卻一個個都被亞運會牽動了心弦,共同鳴奏出一首動人的樂曲。這樂曲綿綿地洋溢出一種民族自豪感和奮發自強的精神。這種氛圍和精神,既成為影片中小主人公們活動的真實情境,同時又透露出為小觀眾們容易理解的主旨和意蘊。
就兒童片的特點來說,考慮到小觀眾欣賞和接受心理,一般是比較重視故事情節的營造的,這當然是必要的,并往往能取得很好的劇場效果。但有的兒童片,過分地堆砌矛盾、編織情節,過多地甩掉了生活的細節和情趣,使影片變得過于干枯,失去了生活本來的生動、水靈的面貌,這樣的影片孩子們往往也不喜歡。《我的九月》采取比較單純的情節敘事與散淡的紀實性描繪相結合來構成影片的這種做法,在促進兒童片形態和風格的多樣化,加強影片的真實感、親切感方面,是新穎而有成效的,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探索。
二、影片塑造了兩個生動真實的、互為映襯的兒童形象——安建軍和劉慶來。
《我的九月》著重描繪了四年級小學生安建軍從缺少自信、懦弱、甘受委曲到得到啟迪,確立自信,投入競爭,并在競爭中發揮出自己的潛能的心理和性格發展歷程。一些成年觀眾和評論家曾敏銳地從這個形象感受到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文化的歷史積淀,這種感受也許并非憑空而來的。但縱觀全片,它實際上表現出來的卻并不是一個可視為“歷史積淀”性質的性格,而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變化中的有獨特個性的孩子。
導演對小演員的選擇和劇情在十余天內迅速發展以及一些細節的賦予,具體地呈現了這一特色。安建軍的外表比一般同齡人略顯瘦小一些,但卻并不乏內在的倔強。他有時顯得猶豫和木訥,但亦不乏詼諧、調皮和機靈。他有時顯得忍讓、“不爭”,但有時也顯出憤怒。他最缺少的是一種心靈火花的啟迪,一旦高老師的啟發點燃了他心中的自信、自強的欲念,他的精神面貌便很快地有了改變,毅然地投入了競爭,并取得了勝利。
創作者對這一兒童形象的把握是準確的。兒童的性格,是正在發展形成中的性格,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往往,一個具有新的思想觀念的老師或長者的一句話,一個行動,就會為他們的性格變化提供轉折性的條件。創作者懂得這一兒童心理學早已揭示出的規律,因此,他們強調地描繪了高老師對安建軍的啟發,以及安建軍得到啟發以后精神面貌的迅速變化。安建軍這個形象對于兒童觀眾和成年觀眾最有啟示意義的一點,就在于此。
在劉慶來這個人物身上,倒可以明顯地看出某些社會思想的影響。影片用了比較多的筆墨,描繪了他的父母,對他們那種自私、鉆營、喜歡貶低別人和酸溜溜的孤芳自賞的市民心理,作了鮮明的譏諷和貶斥。而劉慶來的輕易占有別人的榮譽,惡作劇之后又把別人推出來,自己賣乖討好的作為,則分明地帶有他父母的德性的影響。但劉慶來畢竟是一個孩子,他的鬼精靈并不具有多么詭秘的城府。影片描繪了他因對不起安建軍感到內疚,并向安建軍表示了歉意。雖然他的道歉之詞仍帶有一種鬼精靈的色彩,但主要的還是一種想得到小伙伴諒解的兒童式的坦誠。他最后悄悄地托小妹送給安建軍一罐飲料,就是創作者對他這一心態的細微觀照。劉慶來這一人物被描繪得比較復雜,這正是創作者意圖更深入細致地把握兒童心理特點的產物。
影片生動地描繪了安建軍、劉慶來這兩個互為映襯的形象,傾向性自然地從其差異和結局中流露出來,這是很有藝術魅力的,對小觀眾所能起到的啟示作用,也是深刻的。
三、影片塑造了一個質樸的使小觀眾感到平易可親的老師形象。高老師這個人物,是創作者為完成安建軍這個人物的性格轉變的必要安排,但他卻并不是一個概念化的好老師的形象。他被描繪得質樸可親,詼諧有趣,思路明晰并善于啟發學生。他以被一些學生戲稱為“高二傻子”這一契機,很自然地接近了“安大傻子”安建軍,被安建軍認定為知心的“鐵哥們”。他和安建軍約定,有困難、有話要說的時候就畫一個驚嘆號“呼救”,從而極巧妙地成為安建軍心靈的洞察者和引導者。他對安建軍親切而又嚴格,當安建軍受了委屈而沒有及時對他說的時候,他問:“哎,怎么把朋友給忘了?”當安建軍說“怕挨批評”的時候,他說:“你以為朋友在一起,就是互相吹捧嗎?”當安建軍想爭取參加團體操的缺額而不敢向體育老師提出,要求他“看在朋友份上,幫我跟王老師說說情”的時候,他沒有簡單地以助他一臂之力了事,而是激勵安建軍說:“你干嘛自己不去說?”“你真覺得自己比別人傻?”“一個人連自己的想法都不敢說,是什么?膽小鬼!”這樣,就樸實而巧妙地激勵起了安建軍的自尊和自信,促使他戰勝怯懦,勇敢地邁上了一個生活臺階。
以往的某些兒童片,在描繪一個好老師形象的時候,往往要設置一個對立面人物,開展一段兩種不同教育思想的矛盾和斗爭,或者極力描繪他的如何廢寢忘食、日夜操勞,以借此來樹立這個好老師的形象。《我的九月》沒有陷于這樣的老套,它不事夸張,不作拔高,樸樸素素地描繪出一個真實可信的人物。這也是影片使觀眾感到特別清新自然的一個原因。
四、作為一部兒童片,從小觀眾的欣賞心理來說,他們是會很希望從影片中多看到一點亞運會前夕北京的多彩景色的。例如壯美的體育場館,回環多姿的立交橋,飾滿鮮花的坦平大道等等。如果影片在孩子們乘車奔赴亞運會開幕式主會場的過程中,更多地展示一點這些景色,不僅在敘述的時空上和情緒的連貫上是順理成章的,而且能更增添一分影片旨在需要的氛圍。可惜,現在影片的畫面突兀地一下子從學校門口跳到亞運會場,中間一個過渡性的、紀實的鏡頭都沒有,這就顯得過分吝惜了!創作者對兒童觀賞心理的把握,在這里顯得不足了。
上一篇:《我是城堡的主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戴金絲邊眼鏡的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