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愛彌兒》是盧梭系統闡述其教育理論的著作,以虛構的理想教育對象愛彌兒為范本,以哲理小說的形式,闡述了培養自然人的教育目標。他將對愛彌兒的教育按年齡分為四個階段,主張按照教育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實際發育狀況,實行分階段有針對性的教育。教育隨著生命的開始而開始,從初生至兩周歲兒童的教育,應注重體育,使之能夠自然發展;兩歲至十二歲,智力還主要處于睡眠時期,應著重進行感官教育;十二歲至十五歲,應開展智育,滿足他們在理智方面的要求;十五至二十歲,進行社會教育和道德教育。此外,還另辟一卷闡述堪與愛彌兒匹配的同為虛構的理想女性蘇菲的教育及愛情教育。
【作品選錄】
使我倍加為難的是: 我是由一個武斷一切、不容許任何懷疑的教會養大的,因此,只要否定了一點,就會使我否定其余的一切東西,同時,由于我不能接受那樣多荒謬的決斷,所以連那些不荒謬的決斷我也通通擯棄了。當人們要我完全相信的時候,反而使我什么都不相信,使我不知道怎樣辦才好。
我請教許多哲學家,我閱讀他們的著作,我研究他們的各種看法,我發現他們都是很驕傲、武斷、自以為是的,即使在他們所謂的懷疑論中,他們也說他們無一不知,說他們不愿意追根究底,說他們要彼此嘲笑;最后這一點,所有的哲學家都是具有的,所以我覺得,這一點也就是他們唯一說得正確的地方。他們得意洋洋地攻擊別人,然而他們卻沒有自衛的能力。如果衡量一下他們所說的道理,他們的道理都是有害于人的;如果問他們贊成哪一個人的說法,每一個人就說他贊成他自己;他們是為了爭論才湊合在一起,所以聽他們的那一套說法,是不可能解除我的疑惑的。
我想,看法之所以如此的千差萬別,人的智力不足是第一個原因,其次是由于驕傲的心理。我們沒有衡量這個龐大的機器的尺度,我們無法計算它的功能;我們既不知道它最重要的法則,也不知道它最后的目的;我們不了解我們自己,我們不懂得我們的天性和我們的能動的本原;我們連人是一個簡單的存在還是一個復雜的存在也不曉得;我們周圍都是一些奧妙莫測的神秘的東西,它們超過了我們所能感知的范圍;我們以為我們具有認識它們的智力,然而我們所具有的只不過是想象力。每一個人在走過這想象的世界的時候,都要開辟一條他自認為是平坦的道路,然而沒有一個人知道他那條道路是不是能達到目標。我們希望了解一切,尋個究竟。只有一件事情我們不愿意做,那就是: 承認我們對無法了解的事情是十分的無知。我們寧可碰碰運氣,寧可相信不真實的東西,也不愿意承認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真實的東西。在造物主讓我們去爭論的一個無邊無際的大整體中,我們只是一個渺小的分子,所以企圖斷定它是什么樣子和我們同它的關系,完全是妄想。
即使哲學家們有發現真理的能力,但他們當中哪一個人對真理又感到過興趣呢?每一個人都知道他那一套說法并不比別人的說法更有依據,但是每一個人都硬說他的說法是對的,因為那是他自己的。在看出真偽之后,就拋棄自己的荒謬的論點而采納別人所說的真理,這樣的人在他們當中是一個也沒有的。哪里找得到一個哲學家能夠為了自己的榮譽而不欺騙人類呢?哪里去找在內心深處沒有顯揚名聲的打算的哲學家呢?只要能出人頭地,只要能勝過同他相爭論的人,他哪里管你真理不真理?最重要的是要跟別人的看法不同。在信仰宗教的人當中,他是無神論者,而在無神論者當中,他又是信仰宗教的人。
經過這樣的思考之后,我得到的第一個收獲是了解到: 要把我探討的對象限制在同我有直接關系的東西,而對其他的一切則應當不聞不問,除了必須知道的事物以外,即使對有些事物有所懷疑,也用不著操我的心。
我還了解到,哲學家們不僅沒有解除我的不必要的懷疑,反而使那些糾纏在我心中的懷疑成倍地增加,一個也得不到解決。所以我只好去找另外一個導師,我對自己說:“請教內心的光明,它使我所走的歧路不至于像哲學家使我走的歧路多,或者,至少我的錯誤是我自己的,而且,依照我自己的幻想去做,即使墮落也不會像聽信他們的胡言亂語那樣墮落得厲害。”
于是,我捫心自問地把我出生以來一個接一個地影響過我的種種看法回想了一下,我發現,盡管它們當中沒有哪一個是明確到能夠直接令人信服的地步,但它們具有或多或少的蓋然性,因之我們的內心才對它們表示不同程度的贊成或不贊成。根據這一點,我把所有一切不同的觀念做了一個毫無偏見的比較,我發現,第一個最為共通的觀念也就是最簡單和最合理的觀念,只要把它列在最后面,就可以取得大家一致的贊同。
所以,我認為世界是由一個有力量和有智慧的意志統治著的,我看見它,或者說我感覺到了它,我是應該知道它的。但是,這個世界是無始無終的呢還是由誰創造的?萬物是唯一無二地只有一個本原呢還是有兩個或幾個本原?它們的性質是怎樣的?這些我都不知道,它們同我有什么關系?所以,只有在這些知識對我有意義的時候,我才努力去尋求它們;而在此以前,我是不愿意思考什么空洞的問題的,因為它們將擾亂我的心靈,既無助于我的為人,而且還超過了我的理解能力。
你始終要記住的是,我不是在傳播我的見解,我只是把它陳述出來。不管物質是無始無終的還是創造的,不管它的本原是不是消極的或是根本沒有本原,總之整體是一個,而且表現了一種獨特的智慧,因為我發現這個系統中的東西沒有一個不是經過安排的,不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 在既定的秩序中保存這個整體。這個有思想和能力的存在,這個能自行活動的存在,這個推動宇宙和安排萬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誰,我都稱它為“上帝”。我在這個詞中歸納了我所有的“智慧”、“能力”和“意志”這些觀念,此外還使它具有“仁慈”這個觀念,因為這個觀念是前面幾種觀念的必然的結果;但是,不能夠因此就說我對我以這個詞稱呼的存在知道得很清楚;它躲躲藏藏地不讓我的感官和智力發現它,我愈去想它,便愈感到迷惑;我的確知道它是存在的,而且知道它是獨立存在的。我知道我的存在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來說,也同樣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我在它創造的萬物中到處都看見上帝,我覺得它在我的心中,我發現它在我的周圍,但是,當我想就它本身來思考它的時候,當我想尋找它在什么地方,想知道它是什么樣子,想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構成的時候,它就逃避我,我迷迷茫茫的心靈便什么也看不到了。
由于我深深知道我的能力不足,所以,除非對上帝和我的關系有所感受,使我不能不推論上帝的性質的時候,我是決不論述他的性質的。要推論他的性質,那是很斗膽的事情;一個聰明的人必須如臨深淵似地謹慎從事,必須知道他沒有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的能力,因為,有辱上帝的事情,不是心中不想他,而是把他想象錯了。
在他的屬性中,我發現我可以通過一些屬性去設想他的存在,發現了這點之后,我又回頭來觀察我自己,我要弄清楚我在他所治理、而我也有能力加以研究的事物的秩序中占據什么位置。我發現,由于我屬于人類,所以無可爭辯地占據第一個位置,因為,由于我具有意志和能夠使用實現我的意志的工具,所以我有更多的力量影響我周圍的物體,可以隨我的便或是利用或是避免它們的活動,而它們當中則沒有哪一個能夠單單憑身體的沖動就可以不管我愿不愿意都要影響我;同時,由于我具有智慧,所以只有我才能夠對一切事物進行考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人以外,哪一種生物能夠認識一切其他的生物,能夠估計和預料它們的運動和后果,能夠把共同的存在的意識和它自己的存在的意識聯在一起呢?如果說只有我才能夠把一切事物同我聯系起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笑我認為一切都是為我而做的呢?
因此,人的確是他所居住的地球上的主宰;因為,他不僅能馴服一切動物,不僅能通過他的勤勞而布置適合于生存的境界,而且在地球上只有他才知道怎樣布置這種境界,只有他才能夠通過思索而占有他不能達到的星球。請告訴我,地球上還有什么動物會使用火和觀賞太陽。怎么!我既然能觀察和認識一切生物和它們的關系,能意識什么叫秩序、美和道德,能思索這個宇宙和摸著那統治這個宇宙的手,能喜愛善良和做善良的行為,我還會把自己看作野獸!卑賤的人啊,是你的糟糕的哲學把你弄得同野獸一個樣子,否則,你想敗壞自己也是敗壞不了的,因為你的天才將揭露你所說的那些原理的荒謬,你仁慈的心將戳穿你所講的那種教條的虛偽,而且,甚至在你濫用你的才能的時候,你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看出你的才能是很優秀的。
至于我,我是不支持任何一種說法的;我,一個樸實的人,既不抱狂熱的朋黨之見,也沒有做哪一派人的首領的野心,我對上帝給我安排的位置感到滿意;除了上帝之外,我認為再也沒有比人類更高級的了;如果要我在各種生物的行列中選擇我的位置的話,我除了選擇做人以外,還能選擇別的嗎?
有了這個想法,我不僅沒有因此就覺得驕傲,反而深深地為之感動;因為這種地位并不是由我選擇的,它不能算作是一個尚未生存到世界上來的人的功勞。當我看出我的地位這樣優越的時候,怎能不慶幸我自己占有這個光榮的地位,怎能不頌揚那把我安置在這個地位的手呢?自從我這樣回顧自己以后,就在我心中對人類的創造者產生了一種感恩和祝福之情,而且,由于有了這種情感,逐使我對慈悲的上帝懷著最崇高的敬意。我崇拜他至高無上的能力,我感激他的恩惠。我不需要別人教我這樣崇拜,這是我的天性教我這樣做的。我既然愛我自己,難道不自然而然地對保護我們的人表示尊敬,對造福我們的人表示愛戴嗎?
不過,當我以后為了認識我個人在人類中的地位,而研究人類的各種等級和占據那些等級的人的時候,我怎么又迷惑起來了呢?多么奇怪的景象,我以前見到的秩序在哪里?我發現,大自然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勻稱,而人類則是那樣的混亂,那樣的沒有秩序!萬物是這樣的彼此配合、步調一致,而人類則紛紛擾擾、無有寧時!所有的動物都很快樂,只有它們的君王才是那樣的悲慘!啊,智慧呀,你的規律在哪里?啊,上帝呀,你就是這樣治理世界的嗎?慈愛的神,你的能力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發現這個地球上充滿了罪惡。
我親愛的朋友,你相不相信正是由于這些悲觀的看法和明顯的矛盾才在我的心靈中形成了我以前一直沒有尋找到的關于靈魂的崇高觀念?當我思索人的天性的時候,我認為我在人的天性中發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本原,其中一個本原促使人去研究永恒的真理,去愛正義和美德,進入智者怡然沉思的知識的領域;而另一個本原則使人故步自封,受自己的感官的奴役,受欲念的奴役;而欲念是感官的指使者,正是由于它們才妨礙著他接受第一個本原對他的種種啟示。當我覺得我受著兩種矛盾的運動的牽制和沖擊的時候,我便對自己說:“不,人的感受不是單獨一方面的;我有意志,我又可以不行使我的意志,我既覺得我受到奴役,同時又覺得我很自由;我知道什么是善,并且喜歡善,然而我又在做惡事;當我聽從理智的時候,我便能夠積極有為,當我受到欲念的支配的時候,我的行為便消極被動;當我屈服的時候,我最感到痛苦的是,我明知我有抵抗的能力,但是我沒有抵抗?!?/small>
年輕人啊,你要深信不疑地聽我的話,因為我始終是誠誠懇懇地說的。如果說良心是偏見的產物,我當然是錯了,而公認的是非也就沒有的;但是,如果承認愛自己甚于愛一切是人的一種自然的傾向,如果承認最基本的正義感是人生而有之的,如果承認這些的話,誰要是再說人是一個簡單的生物,那就請他解釋一下這些矛盾,他解釋清楚了,我就承認只有一種實體。
你要注意的是,“實體”這個詞我一般是用來指賦有某種原始性質的存在的,不包括任何特殊的和第二性的變異。因此,如果說我們所知道的一切原始的性質能夠結合成一個存在,我們就應當承認只有一種實體;但如果說有些性質是互相排斥的,那么,有多少種互相排斥的性質,便有多少種不同的實體。這一點,你可以思考一下;至于我,不論洛克怎樣說,我只消認識到物質是延伸的和可以分割的,我就可以相信它是不能思想的;如果哪一個哲學家來告訴我說樹木有感覺和巖石有思想,不管他的論證多么巧妙,都休想迷惑我,這樣的人,我不能不把他看作是一個懷有惡意的詭辯學家,因為他寧可說石頭有感覺,也不愿意說人有靈魂。
假定有這樣一個聾子,因為他的耳朵從來沒有聽見過聲音,便否認聲音的存在。我在他眼前放一個弦樂器,再悄悄地用另外一個樂器使它發出諧音,這時候,聾子看見弦在顫動,我對他說:“這是聲音在使弦顫動。”“不是,”他回答道,“弦之所以顫動,其原因在于它的本身,所有一切物體都有這種顫動的性質。”“那么,”我又說道,“請你使其他的物體也這樣地顫動給我看一看,或者,至少給我解釋一下這根弦顫動的原因。”“我做不到;”聾子又回答道,“不過,這是因為我想象不出這根弦是怎樣顫動的,我既然是一點點概念都沒有,我干嗎一定要用你所謂的聲音來解釋它呢?這無異乎是要我對一件模糊不清的事實,用更加模糊不清的原因去解釋。要么你就使我對你所說的聲音有所感覺,否則我就要認為它根本不存在。”
我愈是對思想和人的心靈的性質進行思考,我便愈是認為唯物主義者的那番理論和這個聾子的理論是相像的。事實上,他們是聽不到內在的聲音的,這種聲音以毫不含糊的語句向他們說道:“機器是根本不會思想的,也沒有哪一種運動或外貌能夠產生思想;在你的身上有某種東西在力圖掙斷那些束縛它的紐帶: 空間是不能做你的尺度的,整個宇宙也不夠大,不能容納你;你的感情,你的欲望,你的焦慮,甚至你的驕傲,都另外有一個本原,這個本原是獨立于你覺得把你束縛在其中的狹小的身軀的?!?/small>
沒有哪一種物質的存在其本身是能動的,而我則是能動的。人們徒然地同我爭論這一點,因為這是我感覺得到的,這種感覺對我的影響,比同它相斗爭的理性對我的影響更強烈,我有一個身體,其他的物體對它發生作用,而它也對其他的物體發生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無可懷疑的;但是我的意志是不受我的感官的影響的,我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我可以屈服也可以戰勝,我內心清楚地意識到我什么時候是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時候是在完全聽從我的欲念的支配。我時刻都有意志的能力,但不一定時刻都有貫徹意志的能力。當我迷惑于各種引誘的時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對我的刺激行事。當我責備我這個弱點的時候,我所服從的是我的意志;我之所以成為奴隸,是由于我的罪惡,我之所以自由,是由于我的良心的懺悔;只有在我自甘墮落,最后阻礙了靈魂的聲音戰勝肉體的本能傾向的時候,我心中才會消失這種自由的感覺。
我只是通過對我自己的意志的認識而了解意志的,至于說智力,我對它的認識還不十分清楚。如果你問我是什么原因在決定我的意志,我就要進一步問是什么原因在決定我的判斷,因為這兩個原因顯然是一個;如果你已經明白人在進行判斷的時候是主動的,知道他的智力無非就是比較和判斷的能力,那么,你就可以懂得我們之所以說他自由,也就是說他具有類似的能力,即由智力中演化出來的能力;他判斷正確了,他就選擇善;他判斷錯誤了,他就選擇惡。那么,是什么原因在決定他的意志呢?是他的判斷。是什么原因在決定他的判斷呢?是他的智力,是他的判斷的能力;決定的原因存在于他的自身。除此以外我就不知道了。
當然,我雖然是自由的,但不能自由到竟不希求我自己的幸福,不能自由到竟愿意自己受到損害;不過,即使我這樣做,我的自由也在于我只能希求適合于我的東西,或者在沒有他人的影響下我估計是適合于我的東西。能不能因為我只能作為我而不能作為另外一個人,便說我不自由呢?
一切行動的本原在于一個自由的存在有其意志,除此以外,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解釋了。沒有意義的詞,不是“自由”這個詞而是“必然”這個詞,要設想某種行為,某種結果,不是由能動的本原產生的,那等于是在設想沒有原因的結果,等于是在惡性循環中打圈子。無論是根本就沒有原動力的存在,或是一切原動力都沒有任何的前因,總之,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因此,人在他的行動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動中是受到一種無形的實體的刺激的,這是我的第三個信條。根據這三個信條,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推論其余,因此,我就不再一一地講了。
既然人是主動的和自由的,他就能按他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一切的自由行為都不能算作是上帝有系統地安排的,不能由上帝替他擔負責任。上帝絕不希望人濫用他賦予人的自由去做壞事,但是他并不阻止人去做壞事,其原因或者是由于這樣柔弱的人所做的壞事在他看來算不得什么,或者是由于他要阻止的話,就不能不妨礙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為損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壞事。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過選擇而為善棄惡。上帝使人能正確地利用他賦予人的才能而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他對人的力量施加了極其嚴格的限制,以至即使人濫用他給予的自由也不能擾亂總的秩序。人做了壞事,就自受它的惡果,對世界上的萬物并無影響,而且,盡管人類遇到了人所做的壞事,也無礙于它的生存。要是抱怨上帝不禁止人類作惡的話,就等于是抱怨他使人類具有優良的天性,抱怨他使人類具有使其行為高尚的道德,抱怨他使人類具有修持美德的權利。最大的快樂就是對自己感到滿足,正是因為應得到這種滿足,所以我們才生在這個世界上,才賦有自由,才受到各種欲念的引誘和良心的約束。還要求上帝的力量為我們做些什么呢?他會不會使我們的天性中產生矛盾,會不會獎勵那些不能為惡的人去為善呢?怎么!為了防止人變成壞人,難道就要限制他只能按他的本能行事,而且成為一個畜生嗎?不,我的靈魂的神靈,我決不責難你按你的形象來創造我的靈魂,使我能像你那樣自由、善良和快樂!
我們之所以落得這樣可憐和邪惡,正是由于濫用了我們的才能。我們的悲傷、我們的憂慮和我們的痛苦,都是由我們自己引起的。精神上的痛苦無可爭辯地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身體上的痛苦,要不是因為我們的邪惡使我們感到這種痛苦的話,是算不了一回事情的。大自然之所以使我們感覺到我們的需要,難道不是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存嗎?身體上的痛苦豈不是機器出了毛病的信號,叫我們更加小心嗎?死亡……壞人不是在毒害他們自己的生命和我們的生命嗎?誰愿意始終是這樣生活呢?死亡就是解除我們所作的罪惡的良藥;大自然不希望我們始終是這樣遭受痛苦的。在蒙蒙昧昧樸實無知的狀態中生活的人,所遇到的痛苦是多么少啊!他們幾乎沒有患過什么病,沒有起過什么欲念,他們既預料不到也意識不到他們的死亡;當他們意識到死的時候,他們的苦痛將使他們希望死去,這時候,在他們看來死亡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如果我們滿足于我們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對我們的命運就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我們為了尋求一種空想的幸福,結果卻使我們遭遇了千百種真正的災難。誰要是遇到一點點痛苦就不能忍受的話,他準定是要遭到更大的痛苦的。當一個人由于生活沒有節制而搞壞他的身體的時候,他就想用醫藥使他恢復健康;在他所感到的痛苦之外,又加上他所懼怕的痛苦;對死亡加以預料,必然使我們對死亡感到恐怖,從而加速死亡的來臨;我們愈想逃避它,我們愈覺得它在我們的身旁;因此,我們這一生是嚇死的,而且在死的時候還把我們因違背自然而造成的罪惡歸咎于自然。
人啊,別再問是誰作的惡了,作惡的人就是你自己。除了你自己所作的和所受的罪惡以外,世間就沒有其他的惡事了,而這兩種罪惡都來源于你的自身。普遍的災禍只有在秩序混亂的時候才能發生,我認為萬物是有一個毫不紊亂的秩序的。個別的災禍只存在于遭遇這種惡事的人的感覺里,但人之所以有這種感覺,不是由大自然賜予的,而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顧后,他就不會感覺到什么痛苦。只要我們不讓我們的罪孽日益發展,只要我們不為非作惡,只要不出自人為,那一切就會好起來的。
(李平漚譯)
【賞析】
盧梭構思20載,花費3年時間寫成不朽之作《愛彌兒》。小說于1762年出版后即轟動整個法國和西歐,但不到20天即遭禁毀,盧梭本人也因此開始流亡生涯。即使這樣,這部小說還是掀起了一場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這樣一部論教育的小說何以在當時引起那么大的轟動和爭議?又何以在后世被教育工作者視為必讀之作,為許多文學愛好者視為文學經典呢?
如果我們單以現在小說的審美標準來看,《愛彌兒》既沒有浪漫主義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也沒有現實主義小說復雜多變的人物描寫,更沒有偵探懸疑小說的懸念設置來吸引讀者。它的人物和情節都非常簡單。主要人物愛彌兒只是一個虛構人物,一個作者拿來當表達其思想的道具和載體。整部小說情節圍繞愛彌爾的成長、教育展開,從出生到青年,分階段成卷。
節選部分出自《愛彌兒》的第四卷《一個薩瓦省的牧師述》。在論述對15—20歲青年進行社會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篇幅中插入這洋洋萬言,乍看上去似乎是誤列在《愛彌兒》中的另一完整篇目。其中人物只有牧師一人,對他沒有相貌衣著的描寫,頂多知道他出身貧苦農家,為逃避體力活而學當牧師,除此之外有關他的信息就少之又少了,我們只能從他自言自語式的反思中找尋蛛絲馬跡;情節非常簡單——牧師在自言自語,在反思,甚至連對話都很少出現,這也是整篇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情節靠“我”的敘述和很少的對話來連接,絕大多數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哪怕插入了牧師這樣一個人物,仍然選擇自述??墒侨宋锩鑼懞颓楣澰O置的缺陷絲毫不曾掩蓋它的光輝,它依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作為哲理小說,《愛彌兒》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在情節結構而意在思想表達。小說的一切元素,都是表達思想的道具和載體。從思想上來看,《一個薩瓦省的牧師述》選段雖是借牧師之口喋喋不休,但實際上句句都富含深意。整個自述部分涵蓋了對世界,對上帝,對人,對人與世界,對人與上帝關系的思考,飽含深厚的哲學內蘊,可以說是整部小說的思想基石。沒有它,小說其他部分有關教育的論述就成了無源之水。作者借牧師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宗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在此之下的教育思想。讀懂了這一部分,再理解其他部分就容易得多了。一開始,牧師現身說法批判了武斷一切、自以為是的教會和哲學家,并且以懷疑一切的態度開始反思,注重感覺對世界的認識作用,認為要培養人的理性必須先充實人的感覺經驗,所以才有小說前面部分強調對兒童的感覺教育;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人也是其中之一,但人高于其他一切物體,因為只有人擁有上帝賦予的自由、理性和良心;認為上帝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人性本善,呼喚發展天性的教育,尊重天賦自由,培養順應天道、順應社會發展的人??梢哉f該選段就是借牧師之口表達作者一系列教育主張背后的深刻哲學思想基石,也正因為性善論和教會宣揚的“原罪”說針鋒相對,既然人生而是善的、能動的、自由的,每個人從自己的本心出發就可以直接接觸上帝,那么何需教會作為中介呢?這種以智慧和情感為基礎的自然宗教否定了教會的權威和宗教里的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對教會的打擊可謂釜底抽薪。這些極富遠見的思想,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但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無疑是異教邪說,令他們恐懼萬分。正因為如此,日內瓦的牧師們寧可與不信教的伏爾泰保持良好的關系,也要把信奉新教的盧梭視為基督教的敵人;也正因為如此,這樣一位大師級人物在世時屢遭驅除,飽受顛沛流離之苦。
小說的結構安排獨得其妙。節選部分是其他部分的思想基礎,與其他部分相互呼應,在情節和人物方面還形成了一個對比,互為論證,從而達到了深化主題思想的目的。選段在情節上表現了一個受教會教育毒害的牧師的思想反抗過程,它從反面印證了“我”對愛彌兒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人物本身也是一個對比,一個是受武斷的教會和哲學家毒害的牧師,一個是受天性教育的自然人——愛彌兒。前者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還懂得反思,從而告誡青年人該如何得到應有的教育;后者在“我”的教育下自然快樂成長,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兩者互為對比論證,加深了作者教育理念的可信度,強調了破舊立新的必要性。情節上以牧師自述的方式,夾敘夾議,在斷斷續續中交代牧師的成長過程: 長在農村,接受的是教會教育,還存有少許自然天性,在回憶懺悔的過程中深切感受教育方式改革的必要。這從另一個方向論證了“我”對愛彌兒教育的正確性。作者把這一部分安排在青年教育的尾聲,而不是在幼兒教育時期,看似獨立成章,其實在結構安排上有著很深的用意,便于讀者從整體上來反思教育,反思當時的社會。借一斑而知全豹,《愛彌兒》無疑不是尋常的教育著作,而是盧梭這位卓越天才為徹底改革時弊而長期苦心焦思的結晶。
如果說《愛彌兒》的思想深度注定了它成為教育史上甚至人類歷史上的一座豐碑,那么它的藝術魅力注定了它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塊瑰寶。不說其他,就從語言特色上來看,我們不難感受作者那炙熱沸騰的情感,聲情并茂,感人至深。節選部分出自牧師的自述,言語誠懇,在面對教會和所謂的哲學家時激昂憤慨,或指責怒罵,或尖刻諷刺,毫不妥協掩飾;在面對青年人時又溫柔貼心,推心置腹,諄諄教誨,讓人感受到自我懺悔為求后來者引以為戒的誠心,牧師開篇就說:“我的孩子,別指望我給你講什么淵博的學問或是艱深的道理。……我只向你把我心中的樸樸實實的思想陳述出來就行了?!绻义e了,我也錯得誠實,因此,只要不因為我錯了就說我犯了罪,就可以了。如果你也誠實的話,即使是錯了,也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庇姓l會忍心拒絕聆聽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同樣的,在整篇小說中,在對待愛彌兒這樣一個孤兒時,“我”扮演的也是一個為教育殫精竭慮,犧牲自己的教育者形象?!拔摇钡臄⑹霾糠肿x來情感真摯熱烈,感人肺腑,讓人時刻感受一位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拳拳之心。情之所以動人,也在于這顆真誠熱烈的心。而這樣極富個性特點的語言情感表達方式,無疑是和作者本人的經歷是相關的。在那樣一個新舊過渡的時代,作者有感于時代的呼喚,迫切希望破舊革新。他對“回歸自然”的提倡,對率性教育的渴望,對封建制度和教會以及一切束縛和妨礙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道德觀念的反對,都直接化作了一腔熱情融入其中。
任何一位讀者都無可否認:“強于思想,而濃于感情”正是它吸引人的關鍵所在,這也正是盧梭獨有的個人魅力。所以,有教育學家說,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于世,縱使其他教育著述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稅蹚泝骸肥仟氁粺o二的,在教育史上是,在文學史上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也是,這樣一部凝聚生命精華的經典值得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好好研讀體會。
(包文琦 楊忠閨)
上一篇:《愛丁堡監獄·司各特》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愛瑪·奧斯丁》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