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1736年,愛丁堡發生了一起蘇格蘭市民反對英國統治者的暴動。市民因同情一個被處死的走私犯而向市警示威,警備隊長鮑夏斯下令槍殺群眾,被判死刑。后英國王后下令緩刑,激起市民的極大憤怒。群眾在走私犯的伙伴羅伯遜的領導下舉行暴動。他們從獄中揪出鮑夏斯,把他處死。艾菲是忠實信奉長老會教派的農民戴維·丁斯的次女,她遭受冤屈,因虐殺嬰兒罪入獄。丁斯的長女珍妮和她的父親一樣,都是虔誠的長老會派清教徒,良知和責任使她不愿作偽證,寧可歷盡艱苦,不遠萬里徒步到倫敦,以同鄉的情誼請求蘇格蘭貴族阿爾蓋公爵幫助,最后見到王后,使妹妹獲得特赦。珍妮和她的愛人巴特勒患難與共,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巴特勒因為信仰的緣故一度不為丁斯所接納,但是最終因為他的真誠,以及對丁斯一家所做的幫助而被丁斯所接受。最后巴特勒和珍妮有情人終成眷屬。
【作品選錄】
當這一切正在進行的時候,巴特勒不由自主地觀察起可能是這群奇特的暴動者的帶頭人來。由于他在暗處,而火把的光亮則照著他們,所以他有了觀察他們而不被察覺的機會。在最活躍的幾個人中,有的著一身水手式上衣、長褲和帽子;有的穿肥大的外衣、戴一頂垂邊帽;還有幾個,從衣服看應該是女的,但從粗重的嗓音、高大的身材、男子氣概的步伐和姿勢看來,又沒法說是婦女。看來他們按照事先周密安排的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行動。他們有約好的暗號,有各自的化名。巴特勒聽到一個叫“野火”的化名,應聲的是一個身體強健的女將。
暴動者留下一小隊人守西門,同時命令那些守門人乖乖待在屋里,警告他們別想在那天晚上奪回城門,如果他們不想送命的話。暴動者隨即迅速走上一條叫考蓋特的街道。聽見鼓聲的人們從四面八方擁來加入他們的行列。這群人到達了考蓋特門,同樣沒受到什么抵抗就將它占領了。他們將門堵好,又留下一小隊人把守。后來人們發現這是小心謹慎跟大膽行動相結合的一個驚人例子: 那些留守城門的小隊人馬并沒有駐足不動,而是在城門附近來回巡邏,既警惕有人奪門,又避免過久停留被人看清他們的面貌。暴動者開頭只有一百人左右,現在已經數以千計,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為了加快前進速度,他們分成小隊穿過許多小巷,從考蓋特往正街走去。一路上繼續敲著鼓,號召所有真正的蘇格蘭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到了后來,全城的主要街道——正街已經被人群擠滿了。
正街的街尾是低弓門,它將愛丁堡市同叫做坎儂蓋特的城郊分開,就像倫敦的圣殿門將市區和西敏斯特分開一樣。暴動者占領低弓門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為那段時期在坎儂蓋特駐扎著歸莫伊爾中校指揮的一個步兵團,要是這個團開進低弓門,就可占領全城,并且有力量把他們的計劃全部粉碎。因此暴動的帶頭人急于往低弓門沖去;結果他們跟解決其他城門一樣沒有受到什么抵抗就將它拿下。他們派了一支足以守衛這一重要關口的強大的隊伍把守。
這些驍勇的暴動者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及時去解除市警備隊的武裝并奪取武器,因為他們手中除了竿子和棍棒外,什么也沒有。警備隊部是一棟低矮、丑陋的長形建筑(這座建筑已在一七八七年拆除),想象豐富的人會把它比作一條伸長身子的黑色蝸牛爬到正街的廣場中間,使廣場的美麗的外貌受到相當的損害。這支來勢兇猛的起義隊伍是突然出現的,所以在警備隊值勤的仍然只是由一個軍曹率領的通常一小隊人,同時也沒有配備必要的火藥和子彈。這些兵士很清楚什么原因引起這場風暴,以及這場風暴正在卷向何處,因此不難設想他們已經不愿起來自衛并且抵抗人數眾多的隨時準備拼命的群眾了——他們在當天的所作所為已經使他們在群眾的心目中遠不止是討厭的對象了。
有一個警備隊員在放哨——那是出事那晚唯一站崗的兵士。他舉槍瞄向走在最前面的那些暴動者,喝令他們退開。巴特勒曾經留意到的那個最活躍的青年女將撲到了哨兵身上,抓住他的滑膛槍,經過一番搏斗把槍奪過去,將人拋到了人行道上。兩個兵士跑來救援,也被逮住繳了械。暴動者不費力氣就占領了警備隊部,解除了其余值勤兵士的武裝,將他們趕出門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警備隊這一屠殺人民的工具是這次暴動的復仇對象,可是他們并沒有受到侮辱或虐待。看起來暴動者不屑于懲罰這些人,他們要懲罰那個他們認為傷害了他們的首犯。
占領了警備隊部后,暴動者采取的第一個行動是銷毀所有的鼓,以免驚動駐扎在要塞的部隊;出于同樣考慮,他們自己隊伍的鼓也不再敲響了——這面鼓是他們原來強迫住在樸茨堡的一個鼓手的兒子敲的。他們接著把槍、戟、鉞、刺刀以及戰斧即羅察伯斧分發給暴動者中最勇敢的人。直至此刻以前,主要的暴動者對他們義舉的最終目標一直保持沉默。這個目標大家都清楚,卻沒有人說出口。可是到了現在,在他們已經實現了預備階段的全部任務以后,大聲的叫喊發出來了:
“鮑夏斯!鮑夏斯!到托爾布斯去!到托爾布斯去!”
看來目標已經唾手可得了,可是他們還是跟原先成功把握不太大時一樣地繼續小心行動。一支強大的暴動者隊伍布置在拉肯布斯前緣,封鎖其東面入口;另一支隊伍布置在拉肯布斯形成的通道的另一頭,封鎖其西面入口。因此,對托爾布斯監獄形成了完全的包圍,從而使那些攻打監獄的人可以放手干起來。
與此同時,治安推事們驚惶失措,他們聚集在一個酒店里籌劃一支鎮壓暴動者的力量。邀來了行會會長,但他們聲稱他們的權威不可能得到工匠們的尊重,因為要去救的那個人是眾矢之的。市議會議員林德賽先生自愿冒險去傳市長大人的口信給駐在坎儂蓋特外的團長莫伊爾中校,要求他攻下低弓門以平息騷亂。不過林德賽先生不肯捎帶書面命令,因為萬一命令被憤怒的暴動者搜出就有送命的危險。結果是: 莫伊爾中校一則沒有行政當局的書面指令,一則卻有前車之鑒——陪審團對執行任務的軍人起訴作出的裁決十分嚴厲,因此拒絕冒險執行市長的口頭命令。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派出幾個信使去要塞,要求那位指揮官或者派兵出來,或者向空中、甚至向群眾開炮以驅散他們。但是暴動者在各條街道布置了認真執勤的巡邏隊,所以治安推事派出的密使一個也未能到達要塞大門。他們回去時倒沒有受虐待或傷害,只是被威脅說下次再犯就要受拘留。
暴動者采取了同樣的預防措施: 禁止上層人士以及他們所不信任的階層的人士上街,禁止他們察看暴動者的外貌和行動。凡是衣著像紳士的人都被由二至三人組成的巡邏隊阻住,他們被勸告和要求從哪兒來還是回到哪兒去。在那個令人難忘的夜晚,許多牌桌空下來了。許多太太乘坐的肩輿、包括顯官人家的太太乘坐的肩輿在街上被擋了駕,哪怕她們有身著鑲花邊號衣的轎夫、手持熊熊燃燒的火把的隨從護送。那些受驚的太太得到周到的照料,這種禮貌出自拼命的暴動者可以說完全出乎意料。阻止轎子前進的人一般都表示歉意,說街上相當不平靜,為了夫人安全,轎子回頭是完全必要的。他們之所以自愿護送轎子返回原地,很可能出于下述考慮: 在偶然參與暴動的人中,有的很容易在這種場合胡作非為,放肆亂來,以致損害他們安排得井井有條的復仇計劃的聲譽。
有一些記得上述情況的人如今還在世,他們從被攔在路上的太太口中聽過她們講述親身的經歷: 阻擋他們去路的人保護她們返家,甚至扶她們下轎,態度文雅,全然不像衣著所顯示的是些工匠出身的人。暴動者跟往日刺殺畢頓大主教的那些人一樣,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是上天的判決,雖然人間當局沒有批準,判決卻應嚴肅認真、有條不紊地加以執行。
占領各城門口的分遣隊繼續保持警戒,既不害怕,也不玩忽職守;拉肯布斯東西兩頭的主力保護著暴動者不受襲擊;與此同時一支特別挑選的暴動隊伍猛烈地敲擊著監獄大門,要求立即打開。沒有人應聲,因為守門的獄卒在暴動一開始就見勢不妙,早已帶著鑰匙逃之夭夭了。暴動者立即用準備好的大錘、鐵鍬、犁鏵,猛撬、猛抬、猛搗了一陣子,可是沒有效果。獄門是用大頭釘把兩層整條整條的橡木交叉著釘緊的,十分牢固,難以一時予以摧毀。而暴動者則顯然決心已定,非沖進去不肯罷休。他們分組輪番攻門,被替換下來的人都累得筋疲力盡,但還是沒有將門砸開。巴特勒早被帶到這個暴動的主要目標附近;由于十分靠近,重錘不斷敲擊牢固的獄門的鏗鏘聲幾乎把他的耳朵震聾了。攻門的任務延緩下來,使巴特勒開始希望,群眾由于失望而放棄進攻,或者有救兵趕來驅散他們。看來,后一種情況不久就會發生。
治安推事們已經把手下的人員以及一些愿意冒險出來維護公共安寧的市民召集起來,如今從開會的那個酒店出發,臨近了出事地點。拿著火把的手下人和一個傳令官走在前面,后者在必要時將宣讀暴動法。他們輕易地解決了暴動者的警戒哨和巡邏哨;但當接近在拉肯布斯前面的大街上排成隊伍的群眾——確切地說是暴動者——時,石頭不斷朝他們飛去;他們再走近幾步,群眾手中的長矛、刺刀、羅察伯斧就對準了他們。他們當中有個果敢的職員,一個彪形大漢,朝前沖去,抓住一個暴動者,將他手中的滑膛槍奪去;但是沒有人支援他,結果很快就被臉朝天扔到地上,反而被解除了武裝。十分僥幸這個職員沒受其他傷害,爬起身來跑掉了。這又為暴動者的行動一致提供了另一個突出的例證,他們對其他人采取了克制的態度,而將深仇大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治安推事們經過一再努力,他們的話仍然沒人聽,命令無人理睬,權威也無法行使,這時被迫把戰場放棄給暴動者,并且在耳邊呼嘯著雨點般飛來的石頭的襲擊下倉皇撤退了。
就阻礙暴動者達到目的所起的作用來說,托爾布斯獄門的消極抵抗比治安推事的積極干預要大得多。沉重的大錘不間斷地繼續敲擊獄門,發出的巨響回蕩在這一帶高大的建筑物之間,看來足夠驚動守備在要塞的部隊。在暴動者當中已流傳著軍隊隨時會開來驅散他們的警告,所以得抓緊時間,否則預定的目的就無法實現了;部隊甚至不必離開要塞,只要向街上開幾炮就可以奏效了。
由于擔心發生上述情況,他們輪番向前,干得熱火朝天,拼命沖擊托爾布斯大門;但是獄門太結實了,絲毫不為他們的努力所動。到了后來,發出了一個喊聲:“放火燒!”暴動者齊聲響應,叫喚著要點火的東西。似乎他們要什么就會馬上提供什么,因此很快就弄來了兩只空瀝青桶。一大朵炫目的紅色火焰貼著獄門升起,高高的煙柱往上冒,照映出監獄古老的角樓和裝有結實的鐵欄桿的窗子,照亮了正在狂暴猛烈行動中的暴動者,以及從附近房屋的窗子觀看這一驚人情景的許多人不安的蒼白面孔。暴動的群眾把所能找到的易燃物添到火堆上。從不斷添著燃料的火堆燎起的火焰噼啪地響著,吼叫著;很快就有人大喊道: 獄門著了火,就要燒毀了。火勢減弱下去,但還不等火焰熄滅,暴動者中最性急的人就接二連三地從冒著煙的大門余燼上方沖了進去。紛紛沖進去的人踩在徐徐燃燒的門的殘軀上,引起一陣陣火星子飛得滿天都是,以致妨礙了他們的行進。如今巴特勒以及在現場的其他人已毫不懷疑暴動者馬上就要抓住他們要逮捕的犧牲,并且即將按照他們的意圖處置他了。
這次非常騷亂事件的那個倒霉對象在當天已逃脫了被絞死的結局;使他感到分外高興的是,他自知他的罪行為人們深惡痛絕,而且根據陪審團裁決被判處死刑,所以他曾經懷疑政府能否冒天下之大不韙進行有利于他的干預。他不再憂心忡忡了,心里感到一種樂滋滋的味道;他用圣經中關于類似情況的話對自己說,他的死亡的痛苦肯定已成過去。不過他的幾個朋友根據他被赦免后群眾所顯示的態度和行動,對事態的看法卻和他不一樣。他們從群眾由于失望而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嚴峻的沉默中,預感到人民在醞釀著某種突然迸發的拼命的復仇計劃;他們勸鮑夏斯及時吁請當局派足夠的兵士護送他到要塞,使他能安全地留在那里,直到他最后的命運得到決定為止??墒菍︽倝喝罕娏曇詾槌5孽U夏斯不相信他們膽敢沖擊一座有防御力量的堅固的監獄。他對朋友的勸告(要是他聽從,本來可以幸免于死)置若罔聞。不僅如此,在出事的當天下午,他還設宴款待來監獄探望他的幾個朋友,這些人在獄長——他是鮑夏斯公事往來中結識的老相識——關照下被特許同他共進晚餐,盡管這是違反監獄規定的。
這個倒霉的家伙“面包塞滿了嘴,烈酒沖昏了頭”,不合時宜而又毫無根據地自以為得計,可是,嗚呼!正當這個惡貫滿盈的蠢物忘乎所以的時候,遠方傳來的暴動者的怒吼聲滲進了這伙人縱酒宴飲時的愉快歌唱聲。獄卒匆匆跑到客人們面前要他們趕快離開;他十分慌亂地通知他們,一群來勢洶洶的暴動者已把各道城門及警備隊部占領了,這就是為什么發出那樣可怕的喧嘩聲的緣故。
鮑夏斯本來可以避開市政當局無法幫助他避開的憤怒的群眾,如果他想到把自己化裝一下混在客人中一起溜出監獄的話。獄卒很可能縱容他逃跑。但是事出非常,他在倉皇中無暇考慮到這一點。他跟他的朋友們一樣缺乏鎮靜,都沒想到這個脫身之計??腿藗儚囊粋€看來安全可靠的地方匆匆忙忙逃了出去;而鮑夏斯則茫然不知所措,縮進了他那間牢房,坐等暴動事件的終了。當沖擊獄門發出的鏗鏘聲停止時,他一度感到安慰。他心存僥幸地以為軍隊已從要塞或郊外開進城,暴動者則由于受到威脅而正在撤退。他的希望很快就化為泡影了: 大片耀眼的火光穿過窗上鐵欄桿照亮了他那間牢房的每個角落。火光顯然說明暴動者已下定決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采取了同樣堅定果敢的手段沖進獄門來了。
突然出現的熠熠火光提醒那個萬人痛恨的家伙想到藏身和逃跑的可能性。鉆進煙囪、冒著被悶死的危險往上爬,看來是他想到的唯一出路。但是爬了一點點就被鐵格子擋住了——凡是囚人的地方為了安全都要在孔道中裝上這樣的鐵格子。不過阻住他通過的鐵格子倒可以使他就地隱藏在那里。他像撈到了救命稻草一樣死死抓住那些格子。剛才照亮牢房的火光暗淡了,消失了。叫喊聲在整座建筑物中回響,也從裝在一座角樓中、通向監獄上邊一層的狹窄的螺旋梯子那邊傳來。暴動者的叫嚷聲跟重罪犯人的狂亂的歡呼聲應和著,那些犯人亂作一團,期待得到釋放,把暴動者當作解放者加以歡迎。他們當中有人向鮑夏斯的敵人指點出他的牢房。鎖和門閂很快被砸開了。那個倒霉的家伙從隱藏處聽到他的敵人搜索著每一個角落,罵聲不絕于耳;這些詛咒鮑夏斯的話沒必要寫在這里以免嚇壞讀者,但是可以證明——如果讀者還有所懷疑的話——暴動者必欲將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決心。
鮑夏斯選擇的藏身處是必然要被搜索的地方,保護不了他多長時間。不久他就從煙囪里被拖出來,群眾用力之猛,當場就幾乎結果了他的性命。許多武器正要朝他刺去,這時暴動者之一、那個巴特勒特別注意到用女服偽裝的人,以權威的口吻制止了他們。
“你們瘋了嗎?”他說。“難道你們想把執行一項正義的行動變成似乎進行一次犯罪的殘暴行為嗎?不把犧牲獻到祭壇上,就會失去應有的意義。我們要在處死殺人犯的地方處死他——在法場的絞架上。我們要在他奪去那么多無辜的人的生命的地方絞死他!”
這個提議剛一說完,四面八方就一片歡聲雷動,高喊著:
“把殺人犯帶到絞架上去!帶到草市街去!”
“大家不要傷著他,”講話的人繼續說?!白屗埱笊系劢o他安寧,如果他能祈禱的話;我們不要同時消滅他的肉體和靈魂?!?/small>
“他在殺害好人的時候,給了人家什么時間懺悔?”有幾個人聲抗辯道。“我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還是講話這個人的主張比較適合多數聽話者的意愿。他們頑強而不蠻干,兇猛可是沉著,個個都愿意在他們殘酷的復仇行動中表現出公正和節制。
講話的人有一個時候離開那個犯人,他將犯人托付給一隊經過特別挑選的看守者,交代他們可以讓犯人將其隨身財物給他愿意給的人。一個因欠債在押的人從犯人顫抖的手中接受了他身上的最后一點東西;與此同時犯人被允許簡單地料理一下自己的后事。重罪囚徒們現在想離開監獄就可以離開了。暴動者的既定目的并非釋放他們,但既然獄門已被砸開,那種事就幾乎是必然的結果了。他們歡天喜地地狂呼著,一部分加入了暴動者的行列,一部分溜入狹街小巷,躲進那些他們往昔借以逃避法律制裁的藏污納垢的去處。
有兩三個因欠債被關的人,很可能感到逃跑沒有多大好處,此外還有一個五十歲左右的男子,以及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這幾個人繼續待在監里。他們之外的那些囚犯全都逃掉了。原來跟他們一起在獄中受罪的犯人以朋友的口吻叫那個男子快逃。
“跑呀,拉特克利夫。牢門開了。”
“門是開了,威利,”拉特克利夫神態自若地說?!翱晌掖蛩阆词植桓闪?,我準備做個正派人了?!?/small>
“那你就當個傻瓜,坐著等人家來絞死你!”另外那個人邊說邊跑下了樓梯。
與此同時,那個身著女人裝束的最活躍的暴動者正對著沒有逃跑的姑娘的耳朵輕聲講話。
“艾菲,逃呀!艾菲,快逃!”他只來得及說這幾個字。她兩眼緊緊地盯住他,眼里交織著恐懼、柔情與責備的神色。
他又一次悄悄呼喚著:“跑吧,艾菲!為了你所珍惜的一切,跑吧!”
艾菲又一次盯視著他,但無法回答什么。接著傳來了一陣嘈雜的聲音,從梯子下邊有人不斷在喊“麥琪·野火”這個名字。
“我就來,我就來,”他對呼喚他名字的人回答。他又趕忙說:“為了上帝、你自己和我的緣故,跑吧,不然你就要送命了!”說完就離開了這間牢房。
姑娘看著他走開,微弱地喃喃自語說:“既然失去了好名聲,那么活著也無益?!彼念^沉落到手上,像一尊雕像那樣對周圍的喧囂騷亂已經沒有什么感覺了。
喧鬧聲現在從托爾布斯里面轉到了外邊。群眾將他們的犧牲押出監獄,朝刑場方向解去: 他們已決定那里就是處死他的場地。人們喊作麥琪·野火的那個頭頭被他的伙伴的急切喊聲叫去照料前進的行列。
“我保證送你五百鎊錢,”那個倒霉的家伙抓著野火的手說,“五百鎊錢,饒了我這條命吧。”
對方用同樣顫動的手使勁握了他一下,以同樣的低聲回答:“五百鎊重的金幣也救不了你。記住威爾遜!”
隨之而來的是好一會深深的沉默,直到野火用比剛才要鎮靜的語氣說:“向老天禱告吧。牧師在哪兒?”
巴特勒一直被扣留在離托爾布斯獄門不遠的地方,心中十分恐慌又忐忑不安,等著搜索鮑夏斯的結果。如今被帶向前,受命走到犯人旁邊去接受那個行將被處死的人的懺悔。巴特勒對于向他提出的要求的回答是: 請暴動者考慮他們的后果。
“你們不是法官也不是陪審團,”他說?!鞍凑丈系勐闪罨蛉碎g法律,你們無權褫奪任何人的生命,即使那個人該死。即使是一個合法的治安推事,當他沒有得到法官的確定,在一定地點、時間,以一定方式執行死刑時,仍然構成謀殺。因此,你們如今并沒有執行死刑的命令,而只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這樣做該構成什么行為?以仁慈的上帝的名義,請對這個不幸的人開恩,別讓你們的手染上鮮血,不要重犯你們渴望復仇的那種罪行!”
“別來這一套,這不是你講經說道的時候?!北﹦诱咧徽f。
“如果你還要廢話,”另一個說,“我們就連你也吊在他旁邊。”
“噓!靜一靜!”野火說?!皠e傷害這位好人。他是本著良心說話的,對此我更加敬重他?!?/small>
他轉過來對巴特勒說:“現在我們耐心地聽了你講的話,先生。作為回答,我們只希望你明白,你想改變我們的主意就跟你對托爾布斯的石墻和鐵欄桿說話一樣白費: 血債要用血來償還!我們發了誓,發下最莊嚴的誓言: 鮑夏斯死有余辜,必須將他處死。因此,別再多嘴了。如今他的時間已經有限,讓他在死前對你懺悔吧?!?/small>
他們已經讓倒霉的鮑夏斯穿上他的睡衣和拖鞋——由于他想從煙囪逃跑所以將外衣和皮鞋扔了。兩個暴動者手搭著手,架成了蘇格蘭人叫作“國王坐墊”的樣子,讓那樣穿著的鮑夏斯坐上。暴動者把巴特勒安置在鮑夏斯緊跟前,催促他執行稱職牧師通常最感痛苦的職務——當前這個罪人的特殊的可怕情況使他行使這一職務時更加感到痛苦難當了。開頭鮑夏斯還說了些請求開恩的話,但當他看到誰也不理他時,他的軍事素養同生來冥頑不化的脾氣合在一起支撐了他的精神。
“你對你可怕的結局作好準備沒有?”巴特勒顫聲問道?!跋胫系郯伞T谒劾?,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對他來說,幾分鐘就是一生,一生不過是一瞬間罷了。”
“我想我知道你會說什么,”鮑夏斯乖戾地說?!拔疑鸀橐粋€軍人,如果他們讓我暴死,那么讓我的罪孽和血污留在他們的門口?!?/small>
“是誰,”野火的嚴峻聲音說,“就在這里,當威爾遜因為戴著手銬疼痛難當而無法祈禱的時候,對他說他的痛苦很快就會結束?現在輪到你來咀嚼你所說的話的滋味了。要是你還不向這位好人懺悔,那你活該;我們對你比你對別人仁慈得多?!?/small>
行列以緩慢而堅定的步子在往前移動著。明晃晃的松明火把將行進中的人映照出來。復仇的人們并未想要在當時的場合掩藏自己,甚至還好像有意炫耀一番。幾個主要頭頭走在犯人附近。因為被抬著走,所以犯人比擁在他周圍的人群要高,在火把的照耀下人們清晰地看見他那副蒼白而頑梗的面容。手持刀劍、滑膛槍和戰斧的人和正規的衛隊一樣走在行列兩側。他們行進時,街上、房屋的窗口擠滿了被事出非常的騷亂從夢中吵醒的居民。有一些觀眾咕噥著鼓勵的話,不過他們一般都被這個奇特而大膽的場面嚇得目瞪口呆,只在一旁觀望。他們盡可能避免說出什么話、做出什么事有礙于事情的進行。
就暴動者來說,他們繼續保持他們在整個行進中所表現的審慎的信心和采取安全措施那些特點。當他們的復仇對象掉了只拖鞋,他們停下來,把鞋子找著,小心地幫他穿上。當他們走到弓街、朝著實現他們目的的刑場前進時,有人提出需要預備一根索子。為了這個目的他們強行進入一家出售繩索的小鋪子,挑選了一根適合作絞索的繩子。第二天一早店老板發現柜臺上留下了一枚幾尼作為付款,由此就可以看出,暴動者多么想顯示他們除開懲罰鮑夏斯本人以外,是決不會做出任何違反法律的事情的。
他們就這樣堅定沉著而又從容不迫地架著他們的復仇對象終于來到刑場——他犯罪的場地,也是他行將引頸就戮的歸宿之所。有幾個暴動者——毋寧說是進行一次密謀活動的人——設法掏空平時塞滿了石頭的栽絞柱的洞眼;另外幾個人則去尋找可以臨時搭成絞架的代用物,因為據報告儲放絞架的地方十分堅固,不花時間難以一時攻下。巴特勒利用由此造成的這一拖延,又一次勸告大家不要魯莽行事。
“我迫切希望你們,”巴特勒大聲說,“別忘記在這個不幸的人身上,你們污損的是造物主的形象!盡管這個人很討厭,也許還很可惡,但他還是應該得到超度的。你們不應當在他懺悔之前消滅他,把他的名字從永生簿上勾銷。不要連同肉體把他的靈魂消滅了;給他懺悔的時間吧。”
“對于就在這個刑場被他屠殺的人,”一個嚴厲的聲音說,“他給了什么時間?按照神的法律和人間法律,都應當將他處死?!?/small>
“但是朋友們,”巴特勒慨然置生命于度外地堅持說,“誰指定你們作為他的審判官呢?”
“我們不是他的審判官,”同一個人回答?!八呀洷缓戏ó斁峙刑幩佬?。我們是激于義憤的上從天意的人民,由于政府的腐敗可能保護一個殺人犯,所以前來執行判決。”
“我不是你們所指控的殺人犯,”倒霉的鮑夏斯說。“我是在執行合法職務時采取了自衛行動?!?/small>
“快點把他打發了吧,快!”喊聲連成一片?!皠e再為了絞架浪費時間了。染坊的那根木柱對付他就蠻好啦?!?/small>
倒霉的鮑夏斯被無情的群眾迅速推向他的末日。蜂擁的人群將巴特勒擠到一邊去,他從而僥幸沒有看見鮑夏斯垂死掙扎的可怖情景。一直把他當作犯人拘留的那些人沒有留意,所以他從刑場溜開了,慌不擇路地走著。死刑執行者的沉著的愉快之情轉而發為一片歡呼,說明大功已告完成。巴特勒剛要轉進考蓋特街,驚惶地往后瞥了一眼。在火炬暗淡的紅光照耀下,他從人們頭頂上看過去,只見一個懸吊著的身影搖晃著,扭動著,還見許多人用羅察伯斧和槍戟亂刺過去。景象徒然引起他的更加驚恐,使他的腳像長了翅膀一樣溜得更快了。
(陳兆林譯)
【賞析】
華特·司各特有“西方歷史小說之父”之稱。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蘇格蘭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最為成功,而其中又首推《愛丁堡監獄》。馬克斯·韋伯就認為這部作品是司各特“最激動人心的小說之一”。本書節選部分,描述了驚心動魄的群眾暴動。整個暴動場面龐大而不雜亂,表現了群眾的機智、團結、鎮靜和有組織的行動。司各特所擅長刻畫的民間風尚、民族精神和民眾場面等特點也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司各特小說的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使人讀起來愛不釋手。以節選的章節為例。首先,作者詳盡地介紹了暴動的原因。警備隊長鮑夏斯在對走私犯威爾遜執行絞刑時表現得異常殘暴,引起市民對威爾遜的同情,繼而向市警示威,鮑夏斯下令槍殺群眾,因而被判死刑,可是后來英國政府下令緩刑,激起了市民的更大的憤怒。群眾在威爾遜的伙伴羅伯特遜的領導下舉行了這場暴動。因此,實際上這場暴動是蘇格蘭民眾與英國政府之間的一場沖突。暴動引出了小說中的各色人物,雖然女主人公珍妮在暴動中尚未出場,但是她的妹妹艾菲、愛人巴特勒在這里已經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其次,暴動過程的介紹絲絲入扣。暴動者們的組織相當嚴密,目的相當明確,那就是把鮑夏斯從托爾布斯監獄揪出來,把他處死。為了這個目標,他們首先襲擊了守城的人,把鑰匙搞到手,占領各個大門;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們“有約好的暗號,有各自的化名”,并且用服裝加以掩飾;接著占領低弓門、解除市警備隊的武裝并奪取武器,布置好守城和巡邏的工作等等。之后,他們就直接奔赴托爾布斯監獄。暴動者的計劃周密,行動有條不紊,他們本著替天行道的原則,“除開懲罰鮑夏斯本人以外,是決不會做出任何侵犯法律的事情的”,甚至表現得很有紳士風度,護送女士回家,拿了別人的繩子還在“柜臺上留下了一枚幾尼作為付款”。
作者尤其注重氣氛的渲染。暴動隊伍龐大、壯觀卻又十分整齊。行進中的隊伍、高舉著的火把、鏗鏘有力的鼓點營造出一種強烈氛圍,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攻打托爾布斯獄門時,整個節奏變得越來越緊湊,越來越有力,就像是一部交響樂漸入高潮部分,書中的暴動者群情激奮,讀者的感情也得到了最大的調動?!俺林氐拇箦N不間斷地繼續敲擊獄門,發出的巨響回蕩在這一帶高大的建筑物之間?!薄八麄冚喎蚯埃傻脽峄鸪欤疵鼪_擊托爾布斯大門?!薄暗搅撕髞?,發出了一個喊聲:‘放火燒!’暴動者齊聲響應?!薄耙淮蠖潇拍康募t色火焰貼著獄門升起,高高的煙柱往上冒,照映出監獄古老的角樓和裝有結實的鐵欄桿的窗子,照亮了正在狂暴猛烈行動中的暴動者,以及從附近房屋的窗子觀看這一驚人情景的許多人不安的蒼白面孔?;鸲蚜瞧鸬幕鹧驵枧镜仨懼鸾兄?,“紛紛沖進去的人踩在徐徐燃燒的門的殘軀上,引起一陣陣火星子飛得滿天都是?!?這些描寫就像一幅幅色彩濃烈的油畫,刻在人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抓住鮑夏斯后,整場暴動達到了高潮。熱烈的場面激起了我們的共鳴,產生強烈的愛憎。當我們看到鮑夏斯死到臨頭了還在監獄里縱酒作樂時,我們覺得他該死;當我們知道他殘暴地害死許多人,甚至不給他們以懺悔的機會時,我們覺得他可惡到了極點。但是當巴特勒為鮑夏斯求情時,我們又開始有點同情他了;到最后“只見一個懸吊著的身影搖晃著,扭動著,還見許多人用羅察伯斧和槍戟亂刺過去”的時候,我們也跟巴特勒一樣感到驚恐。讀者完全是隨著作者的描寫或激動或悲憤或同情或驚恐。同時,作者把宏大的場面處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一絲雜亂的感覺,司各特的藝術功力可見一斑。
《愛丁堡監獄》中的場景五光十色,人物個性鮮明。節選部分雖然以表現暴動者的群體形象為主,但當“麥琪·野火”(羅伯特遜)、巴特勒、鮑夏斯、拉特克利夫、艾菲一一出現時,羅伯特遜的智謀、英勇,巴特勒的正義、無畏,鮑夏斯的猥瑣、討厭,艾菲的柔弱、可憐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司各特的作品有著既細膩又粗獷的筆觸,既真摯又健康的感情,使讀者產生強烈共鳴,獲得很好的藝術享受。
司各特的歷史小說一方面受前浪漫主義哥特派的影響,另一方面也繼承發揚了英國現實主義傳統,通過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現了一幅幅蘇格蘭、英國的歷史畫卷,生動地再現歷史。在《愛丁堡監獄》中,司各特把艾菲、羅伯特遜、巴特勒、珍妮等虛構人物的個人命運和1736年愛丁堡暴動事件結合在一起,使得個人的行為富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同時也把抽象的歷史內容演繹得形象具體,親切感人,使得那些過去的歷史和場景在讀者面前似乎不是歷史而是活生生的現實。不僅如此,作品富于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色彩,規模宏大,情節離奇曲折,場面絢麗動人。而這也正是他之所以被稱為“西方歷史小說之父”的原因。
(劉 媛)
上一篇:《熊·??思{》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愛彌兒·盧梭》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