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已是夜晚時分,
安寧輕輕降臨,
罩上田野和森林,
人世也已安靜。
只有巖邊的小溪,
還在那兒奔騰,
永遠永遠地流去,
發出淙淙之聲。
夜晚也從不給它
帶來安靜小休,
大鐘也從不給它
敲響休息之歌。
我的心啊,你也是
如此忙碌不閑:
只有上帝能給你
賜予真正晚安。
(錢春綺譯)
【賞析】
《晚歌》作于1837年,是法勒斯萊本的名篇之一,寫得樸實自然,有民歌風味,音樂家舒爾茨為此詩作過曲。
法勒斯萊本的創作年代是現代主義詩歌產生的前夜,許多傳統審美意象即將在新詩人筆下發生重大變化。但法勒斯萊本的詩仍基本屬于古典意境。第一節徐徐展開一幅靜謐的田園夜景: 夜幕降臨,四野寂靜。夜晚對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鄉村來說,意味著安謐、寧靜,溫馨的休憩替代了辛勞與喧鬧,大自然與人世皆歸于靜默。
第二節略有轉折: 靜默中響起淙淙流水聲,“巖邊的小溪”在奔騰流淌。小溪的流動一方面給靜謐的詩境加入了聲音與活力,另外也在詩歌的“空間”向度上加入了“時間”之維——“永遠永遠地流去”,逝者如斯,一去不返。溪流的意象為此詩拓開了一個悠長的時空境界,靜寂的鄉野顯得靈動、悠遠起來。
第三節繼續感嘆于溪流的不可止息。與人們的入夜安歇不同,夜晚不能給小溪帶來休憩;小溪的命運便是流淌,無論晝夜春秋,永無休止之時。
經過兩節鋪墊,第四節引入真正的主角——抒情主人公的“心”。小溪其實是喻體,要比擬的是“我”的同樣忙碌不止的心。人被拋于世間,便開始了無休無止的操心,如同流水一般亦無止息。白晝固然要應對種種事務,夜晚也不得安歇,當黑暗來臨、外界歸于寂靜時,人更易于聽見內心的聲音,這聲響綿綿無絕期。詩人并沒有明言“心”為何思慮,大約是表明只要活在現世,人世之歡喜煩憂便無盡時,而“心”亦只有等待上帝賜予真正的寧靜(暗喻死亡)。對于信仰宗教的人,死亡并非悲慘結局,它意味著回到上帝身邊,進入永恒的幸福、光明與安寧。
此詩從靜到動,從寧謐空間進入悠遠時間,從具象事物轉喻心理,流暢自然,簡潔優美。
(鐘麗茜)
上一篇:《晚 [美國]杜麗特爾》讀后感
下一篇:《晚歌 [瑞士]凱勒》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