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詩集《從那時候起》分為“血與火”、“枷鎖”、“解放”三部分?!渡挝纭烦鲎缘谌糠帧敖夥拧?,表達了詩人對革命信仰更加堅定,對民族的解放充滿信心的快慰之情。
詩集《從那時候起》充滿了強烈的階級感情和對民族未來的無限憧憬,感情基調熱烈昂揚,情感色彩黑白分明,情感判斷非此即彼,因此有些詩作稍顯口號化。《晌午》雖也脫不了這種創作模式的窠臼,但情感比較內斂,技巧更加成熟。
在敘述、抒情中穿插景色描寫是這首詩的首要特點。前兩節詩人用景色描寫鋪墊詩歌的情緒基調,襯托人物的內心世界?!把紫牡纳挝纭币磺芯吧汲錆M了焦灼之氣,“風中帶著濃烈的焦土味”,“樹影縮短了,路上沒有一點蔭涼”。這給趕路的行者創造了困難,“烈日曬著頭頂,燒痛了腳板”。在艱苦的環境中他經受了考驗,他的腳步沒有放慢,“發出輕快的節奏”,這種輕快是他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他內心輕快無比,“嘴里不停地吹著口哨”。景色描寫烘托了趕路人的堅定信仰,同時也象征革命蓬勃開展的狀態。這也是“晌午”這一時間本身的象征意義: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革命者的熱情空前高漲,光明就在不遠的前方。
詩歌的第五節是一個轉折,詩人的情感噴薄而出,第五、第六兩節的抒情是全詩的高潮。這種抒情是直抒胸臆式的,在人稱上與前三節的敘述稍有差異,遠方的客人換成了“我”;這也是詩人本人強烈情感的抒發,表達了素友對革命的滿腔熱情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從詩中的人物來看,走在晌午大路上的無名行者來自不知名的遠方,詩中對他的身份沒有過多描述,只有“他用破舊的衣襟擦著臉上的汗水”一句泄漏了他的階級身份:他來自社會最貧窮的底層。這也暗示著他作為革命者的遭遇:轉戰疆場,身經百戰。他的使命是明確的——“向前,永遠追隨著生活的火光”。一路疾走是他的姿態——“路旁不時閃出客棧,/這位客人卻只停停腳步喝口白水,/他又不安地急趕路程”。這是全體革命者的真實寫照。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懷抱堅定的信念奔向一個共同的目的;在不斷的前進中,他們看到了革命的廣闊天地,也看到了光明與希望,“天邊向后退去,無限開擴,/希望升起在無邊的原野上……”希望究竟意味著什么,詩人沒有明確的答復,甚至還流露出對未來的不確定,“脆弱的感情還時而攔路”。但正是這種不確定的未來激發了革命者去奮斗、去征服的熱情。永遠向前的姿態不會改變,這是革命者的堅定信念。
素友的詩歌反映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對民族未來的憂慮與滿腔熱忱,樸素而又動人。今天我們重讀這類政治抒情詩時,感受到的不僅有那個時代的革命激情,還有一個詩人對民族未來的使命感,以及主動承擔責任的勇氣與力量。
(喬 華)
上一篇:《顯現 [法國]馬拉美》讀后感
下一篇:《晚 [美國]杜麗特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