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的俄羅斯詩人葉賽寧自稱是“最后一個鄉村詩人”,他對俄羅斯田園的愛深沉、執著到了融入骨血,甚至構成一種“鄉村情結”的地步。葉賽寧出身普通農民家庭,整個童年時代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因此對農村和農民有著濃厚的感情。他的絕大部分詩篇都滲透著淳樸的鄉土氣息,表達了對故鄉大自然和土地的無比愛戀。十月革命之前,他熱切地投身革命。而革命成功之后,俄羅斯開始大規模的國家建設運動,在此期間,俄羅斯的鄉村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時候的葉賽寧開始陷入了對祖國的愛和對鄉村的愛的矛盾中。這種矛盾的情感在后來很多詩歌中都被作為主題來表現,直到詩人逝世。《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葉賽寧的詩歌中雖然有時感情濃郁得無法捉摸,但他所用的詩歌意象卻是有跡可循的,這正是“葉賽寧風格”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中首先登場的情感意象是月光:“為什么月光如此暗淡/映照著霍拉桑的花園和圍墻?”在整首詩中,“月光”都是作為情感基調的表征而存在的,“月光”勾勒出了詩歌的整體色調。面對著城市化帶來的破壞,農村氣息和景象逐漸變成了回憶。這種因為現實而不斷被提起的回憶讓葉賽寧十分憂傷,但是他卻又無法憤怒,因為俄羅斯始終是他的祖國,而且個人的憤怒和抗議在一個強大的政權面前微弱到讓人連無奈的機會都沒有。當心愛的鄉村世界遭到破壞時,詩人心中經歷了強大祖國和田園理想的沖突、現實和個人意愿的沖突,這些矛盾帶來的張力使人很難找到一個決絕的、界限分明的角度去面對問題,更何況葉賽寧本身還是一個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詩人,所以憂傷和無奈成為唯一的結局。那還有什么能比絢爛而清冷的月光更適合表現這種感情呢?
當主要的感情線索在開頭就被隱約表達之后,接下來的每一個小節都采取了不同的情感意象,這些意象首要的功能是為詩歌的情感表現提供一個敘事基礎。雖然說詩歌的主要內容和目的是傳達感情,但是感情并不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任何一種感情的產生都有一個事實基礎。葉賽寧此時的感情就是由農村與城市化、工業化的對立現實,以及農村在這種對立中日漸衰敗的事實所產生。也許這樣的基礎只要一兩句邏輯性的敘事語句就可以完全表達清楚,用不著用那么多的意象來象征和指代,但這本身就是詩歌的特點,它需要敘事基礎,但又不是為了這個事實而產生,而是出于表達強烈情感的需要。這種詩歌本質在葉賽寧的詩歌里表現的相當明顯,因此他的作品總能撥動人的心弦,但卻并不晦澀。“我曾這樣向沉默的柏樹提問,/但棵棵柏樹都一言不發,/把頭顱高傲地朝天空昂起。”為什么“我”要向柏樹提這樣的問題?在葉賽寧的詩歌里柏樹、白樺通常都是代表農村和田園情思的意象。而“沉默”和“高傲”這兩個簡短的詞則充分表現出農村所面臨的沖突和它在其中的處境,這是敘事線索的第一節。“玫瑰將花瓣拋撒大地,/玫瑰用花瓣對我悄悄說起:/‘你的莎格納已同別人相愛,/莎格納已吻了另一個情侶。’”掉落的玫瑰象征著田園世界的沒落,也意味著俄羅斯的改變。“莎格納”是葉賽寧之前的詩作《莎格納啊莎格納,我的姑娘》中的主角,是詩人對俄羅斯祖國的愛稱。用在這里很明顯地流露出詩人對祖國所發生的改變的失望,因為主人公心愛的姑娘已經吻了別人。而沖突帶來的不僅是令詩人個人失望的現實,也帶來了俄羅斯生機的衰落:“這個俄國人沒發現……/心兒需要歌,而歌需要生命的軀體”,“因此月光才映照得如此暗淡,/因此月光才憂傷得蒼白無比”。俄羅斯內在的生機需要歌——來自農村的田園牧歌,這種歌聲是人和自然互相交融和諧的手段和結果。但是很顯然,工業化帶來的破壞讓人們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再難找到如此的旋律,為此葉賽寧認為俄羅斯“生命的軀體”伴隨著農村的沒落而逐漸死亡,沒有了田園又哪會有牧歌呢?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應該怎么辦,是接受、逃離還是反抗?葉賽寧因為對祖國的愛而無法逃離,因為個人能力的有限而無法反抗,于是只能在無奈和懷念中感傷。“但世上丁香香飄的夜晚,/終究永遠是無限地美好。”
對于詩歌來說,情感意象是筋骨,是一切表達對象的載體,如果一首詩歌里光是堆砌了無數形容詞,而不指示出某個意象的話,那這種詩歌可能很難被理解,也很難具有普遍的審美價值。在葉賽寧的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到意象的基本職能首先是建構情感的現實源頭,屬于一種敘事性質的職能;其次,特定的源頭和情感也限制了意象的選擇范圍,并不是可以任意選擇的。葉賽寧筆下的白樺、柏樹、玫瑰、原野等意象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它們具有的田園詩氣質。這些意象最大限度地傳達出了詩人的情感。
(董姝雯)
上一篇:《為了你我的寶貝 [法國]普雷維爾》讀后感
下一篇:《麗斯 [法國]雨果》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