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眼睛,兩扇可愛的小窗,
已經長期賜我美麗的輝光,
請親切地攝入一一的景象:
你們總有一天會暗淡無光!
如有一天疲倦的眼瞼閉起,
雙目晦暗,靈魂就此安息,
它會摸索著脫去漂泊的游屐,
也要躺入它的黑暗的棺柩里。
它還看到兩點火花在閃光,
從內心觀看,像兩顆星一樣,
直到它們晃晃地暗淡無光,
像被飛蛾的翅膀撲滅一樣。
可是我還在傍晚的田野上散步,
只是跟那西墜的夕陽為伍;
我的睫毛攝到的美景真豐富,
你們盡情享受吧,我的雙目!
(錢春綺譯)
【賞析】
《晚歌》創作于1879年,被史托姆奉為繼歌德以后的最好的抒情詩。原詩標題為“Abendlied”,其中的前綴“abend”,既有“傍晚”的意思,也有“夜晚”的意思。一般而言,“傍晚”是指太陽西沉、天黑以前的那段時間,與天黑以后的“夜晚”存在著時間上的區別。那么,究竟是“傍晚之歌”,還是“夜晚之歌”呢?通觀全詩后,我們看到凱勒其實是以這首短詩抒發人到暮年的思想和情懷,顯然擷取了“傍晚”的含義。
全詩的點睛之筆在于每個詩節都會出現的“眼睛”。詩人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眼睛是“兩扇可愛的小窗”,長期賜予他“美麗的輝光”。也就是說,眼睛作為視覺器官,幫他“攝入”外部的景象,為他打開通往世界的窗戶。然而,正如窗戶經過歲月的淘洗而變得陳舊、變成廢物一樣,眼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昏花乃至最終“暗淡無光”。窗戶的物理變化,眼睛的自然衰變,生命的必然軌跡,這三者就像一根繩子上的三股細繩,被詩人巧妙地搓捻在一起,令人遐思無限。
在隨后的兩個詩節里,詩人繼續通過雙目的變化來感嘆生命的流逝。對于詩人來說,這一年他已年過花甲,生命的韶光正在消逝,雙目的光輝逐漸淡去,對世間萬事萬物的體驗越來越有限了。他情不自禁地想到“疲倦的眼瞼閉起”的那一天,想到“飛蛾的翅膀撲滅”雙眼中的“兩點火花”的那一刻,想到生命的終結。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并沒有像當時的大多數人那樣幻想彼岸的世界,而認為靈魂“也要躺入它的黑暗的棺柩里”。這種唯物論思想得益于費爾巴哈的啟迪。早在1848年,詩人曾前往德國的海德堡學習,在那里選修了費爾巴哈關于宗教本質的課程。費爾巴哈的觀點對他的世界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使他放棄了早年的宗教信仰,從此關注現實生活。
這種強調今生而非來世的思想,在最后一個詩節里得到了集中體現。雖然詩人一再感嘆人到暮年、走向死亡,但是他在轉折詞“可是”之后,實現了一個漂亮的轉身。他覺得自己還在“傍晚的田野上散步”,還與“西墜的夕陽為伍”,還沒有進入死亡的黑暗,因而情不自禁地呼喊:“你們盡情享受吧,我的雙目!”這份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追求,讓我們不由得想起曹操在樂府詩《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比死闲牟焕?,即使到了遲暮之年,也要盡情享受美麗的人生,發揮個人的價值,這恐怕是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理念吧。
事實上,詩人自身的晚年生活很好地詮釋了《晚歌》中表現的思想。他于1876年辭去政府公職,專事寫作,迎來了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高峰,完成了一系列優秀的小說作品和詩歌作品,成為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德語作家。他對自我的充分實現,對生活的積極追求,幫助我們透過生命的短暫易逝,更多地看到它的美麗絢爛。在死亡的沉寂之前,在生命的黑夜之前,讓我們跟隨著詩人的跫音,“盡情享受”,充分燃燒吧!
(蔡海燕)
上一篇:《晚歌 [德國]法勒斯萊本》讀后感
下一篇:《晨昏 [美國]狄金森》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