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大火燒遍了
遠處黑暗的大地,
我看到威勢逼人、
一只巨手的影子。
火焰從煙囪里冒出,
黑煙裊裊地卷起,
紅色的火焰在飄舞,
像黑紗做成的旗幟。
那只巨大的拳頭
抓住鮮紅的獵獲物,
猛然擲出了火把,
投向城市的廢墟。
在令人恐怖的大火里,
憤怒的大地在沸騰,
狂奔過血腥的煙霧,
地獄之馬在嘶鳴。
(錢春綺 譯)
【賞析】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德國文學有一段特殊的時期,就是工人文學的興起。當時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廣泛傳播,致使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威信劇增,德國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在文學這個領域,由于革命形勢的高漲促使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興起。這些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參加者,站在工人一邊,擁護社會主義,堅決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反對剝削和壓迫,在作品中增強批判社會的力度。正如德國文藝理論家梅林所說的,“自然主義是日益壯大的工人運動在藝術上的反映”。
我們觀察這首詩作《啟示》就會發現,其在藝術旨趣上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詩歌的特征。全詩著重刻畫貧困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對立關系,描繪了一股正在興起的革命運動和工人抗爭的歷史事實。在詩中,亨克爾以高度濃縮的筆法和慷慨激昂的語調把這幅鮮明而又嚴肅的現實圖景展現出來。在這里詩歌藝術與社會現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詩歌的題目稱為“啟示”。那到底何者為“啟示”?它到底要“啟示”什么樣的事物或者命運?詩人在詩中透露出一種深刻的批判力量,又帶有對事物進行預言的性質,這些或許就是“啟示”。當我們進入詩歌內部去分析這首詩歌的時候發現,在詩中明顯存在著一種對立的結構。而這種結構并不是詩歌的形式特征上的,而是詩意呈現上。對立雙方的矛盾沖突在詩人藝術化的處理之下,變得觸目驚心,變得昂揚激越。
在第一節中,作為詩歌抒情主人公的“我”開篇就直接出場,以一個全景的角度展開敘述。“我”是見證人,親眼目睹了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但在詩句里面詩人并沒有具體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是什么?詩人更多的是用一種整體性的描述去展開畫面。“大火燒遍了/遠處黑暗的大地,/我看到威勢逼人、/一只巨手的影子。”
在這里,我們注意詩中的幾個意象: 大火、黑暗的大地、威勢逼人的巨手。結合當時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我們就會明白詩人在此用它們所表示的寓意。工人斗爭的火焰已經燃燒起來,燒遍了整個黑暗的大地。“黑暗的大地”隱喻德國資產階級所統治下的世界,充滿罪惡和痛苦。而此時一只巨大的、威勢逼人的手已經出現在那些兇殘的資產階級剝削者面前。這是一只來勢迅猛、威力無比、充滿力量的手。這就是工人運動所孕育出的偉大力量,這種力量要緊緊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與那些剝削者展開殊死的搏斗。接下去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了這種殊死搏斗的場面。
“煙囪”是一個工業化的意象,高高聳立的“煙囪”象征資本主義大生產。那些從“煙囪”冒出的滾滾黑煙,把整個大地卷起。而在它下面則是工人們辛苦勞動的場景。但現在一切都要改變了,他們要和世界上廣大的無產階級一樣勇敢地站起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紅色的火焰在飄舞/像黑紗做成的旗幟。”在這里,詩人以一個形象的比喻,把工人與資本家嚴重的對立與對抗生動地展現出來。“紅色”與“黑色”的顏色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而“紅色”所舞動成的獵獵風旗,更是在昭示一種蓬勃向上的革命力量和戰斗激情。
工人運動所掀起的革命熱潮已經勢不可擋,“巨大的拳頭”是如此勇猛無比,抓住那些“鮮活的獵獲物”,那些貪婪的資本家們。這些還不算,他們要將革命的火焰燃燒到城市去,“猛然擲出了火把,/投向城市的廢墟”。這種涌動的革命力量,讓憤怒的大地沸騰,而狂奔過血腥的煙霧之后,地獄之馬在嘶鳴。詩人在此結尾寓意深刻: 在狂飆突進的運動背后,會有流血犧牲,但革命的前進道路已經不可阻擋,那些被壓抑的、被剝削的、被戕害的人們必將如地獄之馬奮起,舉起革命斗爭的利器與資產階級長時間地斗爭下去。這就是全詩最后所給我們的“啟示”。這種“啟示”既是正在奔涌著的革命力量,也是工人階級對于不平等制度喊出的一聲聲吶喊。
整首詩的展開過程為詩人涌動的情感所支撐,詩人把他對無產階級、被剝削者的同情化為詩歌的主要基調,通過生動形象的藝術手法,在強烈感情的奔放與收攏之間,抒發濃重而激昂的詩意。在詩歌的結尾突出“啟示”主題,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全詩歌共由四節組成,每節四行,結構整飭嚴謹,語言緊湊流暢,意象鮮明生動。整首詩作融具體和抽象于一體的抒情風格,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亨克爾不愧為一名無產階級的慷慨激昂的歌手和統治階級的攻擊性批判者。
(李 超)
上一篇:《聽 [芬蘭]卡佩蘭》讀后感
下一篇:《吻 [法國]努伏》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