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像人生之海中的島嶼,
被濤聲回蕩的海峽分割,
散布在荒蕪無邊的海域,
千萬世人過著孤獨的生活。
島嶼感到了周圍的水流之環(huán),
懂得了自己永恒的界限。
但每當(dāng)月光照亮島上洼地,
每當(dāng)島上吹遍春天的芳香,
每當(dāng)星光燦爛,在山谷里,
夜鶯美妙動人地歌唱,
可愛的音符啊,從此岸到彼岸,
越過海峽和濤聲,飛向?qū)γ妗?/font>
這時啊,一種酷似絕望的盼望,
便向最遙遠(yuǎn)的角落傾注,
他們覺得,確鑿無疑,在以往,
我們曾組成過單一的大陸!
如今包圍我們的是水的平野,
啊,但愿我們的邊界重新相接!
是誰,使他們?nèi)缁鸬呐瓮?/font>
一旦點燃,又迅即冷卻?
是誰,使他們的心愿化為泡影?——
有一個神,令他們互相隔絕,
令大海把他們的海岸相隔,
滔滔咸水,使人疏遠(yuǎn),深不可測。
(飛白譯)
【賞析】
據(jù)說,詩人二十五歲時在瑞士邂逅一位叫瑪格麗特的少女,曾為她寫過不少詩。兩年后,詩人與瑪格麗特又在瑞士重逢,但這第二次相遇,姑娘似乎已不再念及舊情,分手使詩人十分痛苦。《再致瑪格麗特》選自愛情哲理組詩“瑪格麗特組詩”,詩中記載的就是第二次分別時的痛苦之情,其主題是感嘆人與人之間難以克服的孤獨的處境,以及人與人之間難以解釋的陌生感。
具有宇宙普遍意義的人類孤獨,是在優(yōu)美的如水流一般旋轉(zhuǎn)的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中展開的。心靈上的孤獨與盼望、反抗與忍受,人類歷史境況的過去與現(xiàn)在、一般與個別,在造成“千萬世人過著孤獨的生活”的精妙的“水流之環(huán)”中體現(xiàn)了它們各自豐富而又冰冷的意義。在人生之海中,人與人被象征著環(huán)境、生活、時間和冷漠、誤解、懷疑的海洋所環(huán)抱、所分離、所限制。就像一個個孤島散布在茫茫無邊的海域,每個人雖生活在人海之中,卻感到只存在于自己狹小的天地之間,在自己的世界過著孤獨的生活。這難以否認(rèn)的現(xiàn)實,這世代延續(xù)著的悲涼的狀況,使人感到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所具有的永恒性。可是,一顆顆孤獨的心靈依然時常浮起彼此相同的對美的憧憬。每當(dāng)溫柔的情感像目光般清粼粼地灑到心靈的洼地,每當(dāng)青春和美好的心愿像春天的芳香吹遍心靈的綠野,每當(dāng)星空下,美麗的大自然賦予心靈的渴求以夜鶯美妙動聽的歌聲,這時啊,哪個靈魂不在顫抖中升起最柔和的音符,隨即蕩漾出最熱烈的愛的旋律?!這些跳動著的心靈都懷著深情并堅信不久之前,他們確曾有過彼此相遇的幸福時光和彼此理解的榮幸時刻,就像先知曾描述過的那樣,“每個島都是大陸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角”。于是,“一種酷似絕望的盼望,/便向最遙遠(yuǎn)的角落傾注”,尋求以往的夢,尋求心靈間共同的愛情和歡愉,尋求心靈間相互的溝通和慰藉。詩人幾乎是含著熱淚在憂傷和期待中呼喚心靈的邊界重新相接。但是心靈對伴侶的呼喚,心靈對美和愛的向往,心與心之間如火如荼的互盼之情,為什么“一旦點燃,又迅即冷卻”,這是誰的責(zé)任?這是誰的過錯?太難以解釋了,世人也許根本無法也沒有能力解釋這亙古之謎,因此,詩人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神。是“神”“令大海把他們的海岸相隔”,令心靈與心靈互相隔絕。用一個超自然的神來解釋人類處境的根由,也許是因為: 只有用本身就意味著“神秘之謎”的神,方能圓滿解釋人類的各種謎吧。
當(dāng)然,鑒賞中對詩人意圖的猜想不能取代“有意味的形式”中酷似主觀的客觀。事實上“神”的出現(xiàn),不僅具有絕妙的詩意,而且加強(qiáng)了“滔滔咸水,使人疏遠(yuǎn),深不可測”這一情景所包含的嚴(yán)酷的現(xiàn)實性。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人的孤獨這一難以改變的處境的極大痛苦,以及不解的迷惑和深沉的悲哀。
《再致瑪格麗特》是詩歌史上較早反映異化現(xiàn)象的詩作之一。現(xiàn)在這個“神”的面貌貌似越來越清晰了,不妨叫“他”為異化之神。不過,這位“神”在當(dāng)代詩國中還有一個最迷人而又富于詩意的雅號,即:“他人就是地獄。”
(季新平)
上一篇:《內(nèi)卡河之戀 [德國]荷爾德林》讀后感
下一篇:《寫作的快樂 [波蘭]希姆博爾斯卡》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