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14—1884
【介紹】:
小說家、劇作家,出生于牛津郡一位頗受敬重的鄉紳家庭。1831年,理德獲得學生津貼,入馬格德林學院讀書,這段單身生活成了他以后創作小說的重要素材。他曾到外國游學,研習法律,1846年在愛丁堡學醫,1847年著手經營買賣小提琴的生意。1852年,他真正開始了自己一生的事業:成了劇院經理和劇作家。這之后,他的作品不斷,《面具與臉孔》(Masks and Faces,1852)是第一部較成功的小說。《克莉斯蒂·約翰斯頓》(Christie Johnstone,1853)是他第一部以“改革”為主題的小說,敦促社會在監獄和罪犯管理方面進行改革。1856年他的同主題小說《改邪未晚》(Never Too Late to Mend)揭露了英國監獄的悲慘狀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時,他還從事記者工作,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和戲劇,如短篇小說《徹底抗爭》(A Good Fight,1859)。共創作或改編了四十部劇本,但都不是很成功。1861年,他寫了自己最著名的小說《寺院與家庭》(The Cloister and the Hearth),小說以十五世紀末歐洲大陸為背景,描寫了埃拉斯穆斯的父親杰勒德的悲劇。《現錢》(Hard Cash,1863)揭露了一家私立精神病院的黑暗,理德稱《現錢》是“我最好的作品”。這之后的大部分時間里,理德都疲于應付各種個人的和法律上的紛爭。他最后一部重要小說《設身處地》(Put Yourself in His Place,1870)抨擊了一個工會頭子的恐怖主義行為。《可怕的誘惑》(A Terrible Temptation,1871)則是另一部描寫貴族墮落生活的小說。理德的創作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人們將他和狄更斯人們將他和狄更斯相提并論,狄更斯的創作風格也對他有較大影響。一些批評家說他是天生的小說家,甚至認為其作品價值超過了喬治·艾略特的作品,當然這完全是非主流的看法。理德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完全來自他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廣泛的閱讀記錄。其作品大多反映了人性問題和當時一些社會問題,對促進社會改革起到過一定作用,但受流行戲劇的影響,有些情節比較夸張,人物描寫多偏重外部細節,缺乏內心活動的刻畫。
上一篇:《班揚,約翰》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理查茲,艾弗·阿姆斯特朗》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