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Sakyamuni,約公元前566—486),佛教的創始人。
佛教作為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公元前六世紀,印度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突出地表現在工商業方面。紡織、武器、金屬器皿和珠寶首飾等手工業非常發達。在恒河中下游,出現了王舍城、舍衛城、婆羅捺斯和瞻波等繁榮城市,一定重量的金屬塊開始充作貨幣流通。經濟的發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在奴隸主階級中,產生了一個新的工商業階層(富有的吠舍)。他們和武士貴族(剎帝利)在一起,反對居于社會頂端的祭司貴族(婆羅門)。同時,隨著社會的分化,農民、工匠和其他勞動者(下層吠舍)的境況惡化,他們反奴隸主階級的斗爭也日益高漲。面臨這種情況,武士貴族和新的工商業階層一方面反對祭司貴族,另一方面又希望消除受他們剝削的勞苦大眾的斗爭。釋迦牟尼是他們在思想領域中的代表。佛教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釋迦牟尼(釋迦為王族名,意為“能仁”,牟尼意為“寂默”,合起來意為“能仁寂默”,就是釋迦族的寂默賢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是南亞次大陸北部迦毗羅衛城(在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屬剎帝利種姓。根據佛教的傳說,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在45歲時才懷胎。按照印度的習俗,婦女要回娘家分娩。她在半途中的蘭毗尼,生下了釋迦牟尼。那天正是印度的吠舍佉月十五日(我國農歷四月八日)。
釋迦牟尼出世7天以后,摩耶夫人就死了。他由姨母波阇波提撫養成人,受了各方面的教育。他16歲時,和拘利城公主耶輸陀羅結婚,后來生子羅怙羅。這一時期,釋迦牟尼過著奢侈和舒適的生活。
但是,宮廷生活并沒有能使釋迦牟尼忘記人生的痛苦。據說,他由于看到了一個老人,一個殘廢者,一個死人,一個修行者而感到人生皆苦,企圖通過修行想出一個解除這些痛苦的方法。他在29歲那一年,終于棄家外出求道。
最初,他向一些著名的婆羅門教學者求教。他們的說法是,通過祈禱、奉獻犧牲和舉行宗教儀式,靈魂可以得救。釋迦牟尼認為這樣并不能超出生死,永遠脫離輪回。于是,他乃到尼連禪河畔的森林中苦修,經過了大約6年多時間,歷盡了千辛萬苦。由于營養不良和體力過度消耗,在某一個夜間,他突然暈倒。醒來以后,他知道苦修也不能得到什么結果。他走到尼連禪河中,用河水洗凈了身上多年的積垢。后來,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給他的乳粥,使身體和精神皆得到恢復。
釋迦牟尼離開尼連禪河,向婆羅捺斯走去。在離這座城市不遠的伽耶(后稱佛陀伽耶)的地方,看見一棵菩提樹。他就在樹下跏跌而坐,發誓要尋找出從人世苦難中解脫的辦法。經過49天的冥思苦想,終于徹悟,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
教義創立以后,釋迦牟尼就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活。他先后在婆羅捺斯的鹿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衛城的祗洹精舍等處說法。他被信徒稱為“佛陀”(意為“覺者”,漢語簡稱為“佛”),這個新宗教被稱為“佛教”。在他長達40年的傳教生活中,足跡北至迦比羅衛,南至婆羅捺斯,東至瞻波,西至拘睒彌。
釋迦牟尼所創的佛教教義的核心是“四諦”,意為四條真理:
一、苦諦。釋迦牟尼傳教,從現象說起。他說,人間一切,莫不為苦。生、老、病、死,與親愛的人別離,同怨恨的人會面,有所求而不得等一切身心現象都是苦。
二、集諦。佛以集諦說明苦的原因。他認為,人生的苦產生于人們的欲愛,有欲愛而達不到目的就感到苦。他還宣揚,有欲愛就會有思念和行動,有思念和行動就會造成后果,就是所謂“造業”,而造了業就不免生死輪回,永墮苦海。
三、滅諦。這是佛教追求的目的,就是悟徹產生苦的原因,并達到一種“涅槃”的境地。“涅槃”的意思是“寂滅”。佛教用這個詞來表示他們宣揚的所謂“不生不滅”的境界。
四、道諦。佛教認為要達到“涅槃”,就要修道。道諦是講他們的修道的途徑的。
這樣,人們通過修行、斷惑、涅槃,成為阿羅漢(意為“不生”),而不再墮入輪回。
在哲學的根本問題上,釋迦牟尼是唯心主義的宣揚者。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內因外緣湊合而成的,一旦因緣分散就消失,這樣生生滅滅,相繼無窮,因而都是虛幻的。這里雖然有著某些自發的辯證法的因素,但是卻被用來否認現實世界的客觀真實性。
在社會問題上,釋迦牟尼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但是,他用宗教平等來代替社會平等,也就是說人人在修行這一點上是平等的,并且不需要祭司的教導。他沒有提到在現實社會中廢除種姓制度,反而主張把剎帝利種姓提高到社會上的第一位。此外,他在列舉人生的痛苦中,根本沒有強調其中最重要的一種痛苦——階級壓迫。
由此可見,釋迦牟尼的教義正反映了武士貴族和新的工商業意義的;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卻是引導勞動人民逃避現實的階級斗爭,對他們起了麻醉的作用。
佛教雖然是在反對婆羅門教中產生的,但是,它還是不可避免地從后者吸取了一些東西。早在《奧義書》中,就提出了欲念產生人們的意愿,行動及其后果,四諦中集諦就繼承了這個說法。同時,婆羅門教宣揚的生死輪回說,也被佛教繼承下來。
由于佛教符合剎帝利和富有的吠舍的要求,并以“眾生平等”為號召,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著勞動大眾,所以,很快地就得到廣泛的傳播。最早皈依佛教的是兩個名叫提謂和婆利迦的商人。接著,曾與釋迦牟尼一起在尼連禪河畔苦修的5個人也信奉了佛教。后來一些婆羅門教祭司,釋迦牟尼的姨母和兒子都成了他的信奉者。信奉佛教的人陸續增多,在釋迦牟尼傳教的第一年中,就擁有信徒1,000多人。后來人數更多,其中有國王、貴族和富豪,也有處于社會底層的群眾。
信仰佛教而出家修行的男子稱為苾芻(或譯稱比丘,意為“乞士”,兼有乞法和乞食兩重意義);女子稱為苾芻尼(或譯稱比丘尼)。在家修行的男子稱為鄔波索迦,意為“清信男”;女子稱為鄔波斯迦,合稱“四眾”。出家的信徒組成社團。社團稱為僧伽。參加社團的人不得擁有私產,而靠布施生活。社團并訂有戒律,其中成員有游方傳教的義務。
釋迦牟尼一生從事傳教。公元前486年,他年已80歲,他由王舍城向拘尸那揭羅出發,準備到那里說法,中途染病,后在拘尸那揭羅的跋提河畔雙沙羅樹間死去,遺骨火化,由信徒們分別拿到各處建塔供奉。
釋迦牟尼死后,在摩揭陀國王阿阇世的支持下,他的大弟子大迦葉主持召開了第一次佛教會議。在會上弟子們把釋迦牟尼的說教整理成文字,就是佛教中最早的經藏和律藏。
它對麻醉人民群眾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后來一些國家的剝削階級都利用它作為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后來佛教逐漸傳入我國和其他東亞、南亞諸國,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上一篇:辛那赫里布
下一篇:野坂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