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瓦爾特·貝奈斯(Edvard Benes,1884—1948),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第二任總統。
1884年5月28日,貝奈斯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摩拉維亞北部哥士拉尼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崇敬捷克偉大的愛國者、民族英雄楊·胡斯,10歲那年寫了一首贊揚楊·胡斯的頌歌。他父親決心培養他。1895年,貝奈斯進入維諾赫拉特的一所中學學習,成績并不出色。1904年中學畢業,他到布拉格查理大學學哲學。著名的民族復興運動領袖馬薩里克正在該校教授哲學。貝奈斯深受其影響,決心獻身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復興事業。
1905年,貝奈斯聽從馬薩里克的勸告,去法國留學。在法國期間,由于經濟拮據,他靠給本國的刊物《人民權利》和《自由思想》撰稿維持生活。1907年,貝奈斯獲得法國第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他撰寫的論文《奧國問題與捷克問題》,得到人們的好評。1908年,他返回布拉格查理大學,校方拒不承認他的法學博士學位。1909年6月,他寫了題為《近代政治個人主義的起源與演變》的論文,獲得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在留學法國的四年中,他學得一口流利的法語和德語,英語水平也有提高,還學了俄語和意大利語,在捷克和法國的報刊上寫了數百篇文章。
幾年的國外生活,使他對英、法兩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十分崇拜。他回憶說,“我坦白地承認,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的英國自由史和法國政治,都深深地影響我自己的政治思想,并構成我25年來政治生涯所維護的理想的基礎。”他堅定了反對奧匈帝國,爭取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獨立的決心。他說, 與英、法和其他西歐國家相比較后,促使自己成為奧匈帝國的一位堅決反對者。
1909年9月,貝奈斯到布拉格商業學院任教,教法語和經濟學。不久,他參加了馬薩里克的進步現實黨,寫了許多文章,翻譯了愛德瓦爾特·卡彭特的《文明:它的起源和成熟》一書,開始撰寫《社會主義史》專著。1913年,貝奈斯受聘任布拉格查理大學講師,講授社會學;1914年9月擔任進步現實黨機關報《時代》的編輯。馬薩里克稱贊他是“不知疲倦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與馬薩里克密切合作,組織秘密革命團體。1915年,他在一次演講中,公開宣稱捷克民族必須著手進行一次革命。貝奈斯反對奧匈帝國、復興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奧匈帝國當局的恐懼,并決定逮捕他。貝奈斯偽造護照逃往國外。1915年秋,他到瑞士,同已在那里的馬薩里克一起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他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說服支持他們事業的人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奧匈帝國的統治。1916年1月,他們在巴黎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馬薩里克任主席,貝奈斯任總書記。他們在法國、俄國等地組織捷克斯洛伐克軍團,與協約國軍隊一起對同盟國作戰。并向美、英、法等國首腦進行游說,以期支持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事業。
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正式成立。馬薩里克出任共和國總統,貝奈斯任外交部長。馬薩里克、貝奈斯和負責軍事的斯洛伐克人施特法尼克,被人們譽為捷克斯洛伐克“開國三杰”。被稱為“捷克斯洛伐克國父”的馬薩里克甚至說,沒有貝奈斯就沒有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建立,直到1935年,外交活動是貝奈斯政治生涯的重要方面。1918年10月,他以外長的身份,向各國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1919年,他率領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使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國界得到基本確認。新的疆域包括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斯洛伐克和羅塞尼亞等地區,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1920年,貝奈斯率代表團參加新成立的國際聯盟。
1921—1922年間,貝奈斯任總理兼外交部長,主張與西方列強加強合作。他為了維護捷克斯洛伐克自身安全,反對匈牙利復仇主義,力求保持凡爾賽體系所形成的戰后中歐、東歐的格局。捷克斯洛伐克與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結成政治軍事同盟,組成“小協約國”。鑒于匈牙利收復故土運動復熾和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3年2月14日—16日,小協約國諸國在日內瓦開會,決定締結一項組織公約,建立常設委員會和常設秘書處,協調各國的政策,并進行經濟合作。
在外交政策上,貝奈斯的指導思想是:“一方面我們不斷擴大努力,與我們舊日的敵人建立和平和促進合作,另一方面我們努力建立起集體安全的保證和加強國際聯盟。同時加強國內的防御工作,未雨綢繆,以備非常。”貝奈斯推行的是親西方,尤其是親法的外交政策。這是因為,法國為了防止德、奧東山再起,曾積極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獨立的國家。在捷克斯洛伐克國民經濟中,近20%為外國壟斷資本所控制,其中法國壟斷資本占第一位。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也是在法國的援助下建立起來的。直到1925年,捷軍的參謀長仍是一位法國將軍。1924年1月25日,法捷兩國簽訂同盟條約,關系更加密切。貝奈斯把與法國結盟視為維護本國安全的重要保障。
1923—1927年, 貝奈斯任國際聯盟理事會理事,幾度選為理事會主席。1932—1934年任國際裁軍會議秘書長。1935年擔任國際聯盟大會主席。
貝奈斯作為資產階級政治家,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持反對態度。1918年當蘇俄境內發生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時,貝奈斯表示支持。1919年,匈牙利爆發革命,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他在給協約國的照會中聲稱:“只有捷克人能遏止這一運動”。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站在協約國一邊,出兵干涉匈牙利革命。
1935年,馬薩里克總統因年邁多病,極力舉薦貝奈斯繼任總統。12月18日,貝奈斯當選總統。當時面臨的形勢,正如他所說:“我當選繼任時,便知道在即將臨近的戰爭中,我們無法避免不被卷入漩渦,因為欲壑難填的德國是一定要對捷克下手的。”1937年,希特勒下令制定了消滅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計劃”,借口“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日耳曼少數民族,要求侵占與德國接壤的蘇臺德區。1938年3月,德國吞并奧地利后,矛頭直指捷克斯洛伐克。5月,希特勒陳兵德、捷邊界,進行戰爭威脅。在捷共的推動下,貝奈斯下達局部動員令,捷軍開到邊界,邊境人民紛紛行動,協助軍隊駐守前哨,迫使希特勒不敢輕舉妄動。
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代表的綏靖主義者,縱容希特勒的侵略,對捷克斯洛伐克當局施加壓力。8月,張伯倫派他的親信倫西曼勛爵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進行所謂“調停”。倫西曼要求捷政府接受蘇臺德區日耳曼人黨黨魁康拉德·漢倫提出的建立國中之國的卡羅維—發利綱領。法國外長龐納也要挾說:“如果布拉格拒絕倫西曼的提議,因而導致危機,法國將袖手旁觀。”貝奈斯迫于英、法的壓力,于9月4日召見蘇臺德區日耳曼人黨頭目孔德和西伯科夫斯基。他把一張白紙放在他們面前,說:“請你們黨把關于日耳曼少族民族的全部要求寫下來,……我會立即滿足這些要求。”9月19日,張伯倫與希特勒在德國伯希特斯加登會談后,英、法兩國駐捷公使向貝奈斯提出聯合“建議”。要求把蘇臺德區“立即移交給德國”,否則,捷克斯洛伐克只能單獨對德作戰;甚至威脅說,“全世界將要認定捷克斯洛伐克是這個不可避免的戰爭的唯一禍首”。
貝奈斯與他的內閣成員和軍事顧問經過一天半的反復討論,表示反對英、法的聯合“建議”,并復照稱:“英、法兩國擬定這些建議時沒有征詢捷克斯洛伐克的意見。這些建議是違反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十分明顯,捷克斯洛伐克不能接受這樣的建議。”
9月21日,英國政府要求貝奈斯收回上述復照,法國政府表示將不履行法、捷同盟條約。貝奈斯于當天照會英、法兩國政府:“為時勢所迫,不得不向這種毫無回旋余地的勸告表示讓步。……只好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當哥特瓦爾德將斯大林關于蘇聯準備給捷克斯洛伐克軍事援助的保證轉告貝奈斯時,貝奈斯予以拒絕,但他承認:“對于蘇聯在必要時將通過任何途徑援助我國,這一點,我一瞬也沒有懷疑過。”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將其大片領土割讓給法西斯德國。9月30日,貝奈斯政府屈膝投降,接受了這一協定。
慕尼黑協定簽訂后的第二天,戈林正式通知捷駐柏林大使說,德國不能容忍貝奈斯繼續擔任捷總統。10月5日,貝奈斯被迫辭去總統職務,流亡國外。他應美國芝加哥大學邀請,講授社會學。1939年春,他在該校就民主主義的各種問題作了多次講演,后來把講演稿匯集成《民主政治之新生》。1940—1945年,他流亡在巴黎和倫敦。
1939年3月15日,德軍武裝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貝奈斯在法國建立了以復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為宗旨的民族委員會。1940年7月23日,他出任設在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首腦。為了與英、法等國共同抗擊希特勒,他在英國、法國組成捷克斯洛伐克的軍隊,如法國的坦克旅、英國的飛行隊。1943年7月18日,貝奈斯訪問莫斯科,與蘇聯簽訂捷、蘇友好互助和戰后合作條約。
這個時期,貝奈斯把復國的希望主要寄托在美國身上。1945年4月18日,當巴頓指揮的美軍第三軍的先頭部隊楔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時,貝奈斯興奮地連聲呼喊:“感謝上帝,感謝上帝!”他激動地對他的夫人說:“巴頓越過邊界了!”他還讓秘書給巴頓將軍拍電報表示祝賀。
1945年5月5日,布拉格人民武裝起義; 5月9日,在蘇聯紅軍配合下,解放了布拉格。5月16日,貝奈斯回國。他任命社會民主黨人茲德尼克·費林格為全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總理。1946年6月19日,貝奈斯在制憲議會上重新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共和國總統。捷共主席哥特瓦爾德任民族陣線政府總理。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繼續貫徹“科息斯綱領”。捷克斯洛伐克參政的幾個資產階級政黨,最初因迫于形勢,接受了上述綱領。當綱領付諸實施,特別是工人、農民要求按綱領的規定實行社會經濟改革時,引起了資產階級的反抗。
1948年2月20日,參加政府的12名資產階級政黨的部長,借口內政部長諾舍克(捷共黨員)擅自任用共產黨人來代替布拉格地區的八名警官一事,集體向貝奈斯總統提出辭職,制造了“政府危機”。他們想借此提前舉行大選,擊敗捷共,取而代之。這一陰謀事先征得貝奈斯的支持。他向國家社會黨頭目、副總理瑞姆克爾和外貿部長列普卡保證:“至于我,我決不后退。你們可以指望我。”
面對資產階級的進攻,捷共領導人民進行堅決的斗爭,揭露資產階級政黨的陰謀。在強大的壓力下,2月25日,貝奈斯總統清除了參與政變陰謀的12名部長,被迫同意捷共提出的新政府名單。
1948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明確規定:實行人民民主和建設社會主義。貝奈斯總統拒絕批準這部新憲法,于6月7日宣布辭職。
1948年9月3日,貝奈斯因心臟病發作病逝,享年64歲。
貝奈斯著有《戰時回憶錄》(1929年)等書。回憶錄《從慕尼黑到新戰爭和新勝利》尚未最后完成。
上一篇:貝坦科爾特
下一篇:貝漢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