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來吧,生活的黎明!
大地上寒霜的眼淚,
已化作點點晶瑩的露珠,
它們嬌小的軀體在朝霞中生輝。
醒來吧,生活的黎明!
黑暗在燦爛的陽光下,
已經漸漸沉入睡夢。
柔和的南風正在吹拂。
醒來吧,生活的黎明!
拋棄夜晚的羞澀吧,
起來傾聽美妙的鳥鳴,
它在朝霞中啁啾不停。
醒來吧,生活的黎明!
(劉安武 譯)
【賞析】
杰耶辛格爾·伯勒薩德是與普列姆昌德齊名的印地語文學家。《醒來吧,生活的黎明!》這首小詩集中體現(xiàn)了其浪漫主義詩歌中的奔放、熱情、直接與號召力。
19世紀的印度著名學者歡增在《韻光》中將詞的暗示功能命名為“韻”,并確認韻是“詩的靈魂”。由于“梵語詩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詩歌”,故我們也可以認為“韻”是詩歌美學的主要特征。凡能打動讀者心靈的優(yōu)秀詩歌無不含有哪怕是點滴的暗示意義,智者應該確信這是詩的最大奧秘。其實,歡增所說的“韻”和象征、隱喻很相似。受梵語詩學影響頗深的伯勒薩德在《醒來吧,生活的黎明!》中將“韻”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整篇詩比喻豐富,思想條理分明,前呼后應。第一段指出大地已經開始煥發(fā)生機,眼淚變成露珠,用“寒霜的眼淚”與“晶瑩的露珠”進行對比,點出將滋潤新生的一切,美好的未來在慢慢蘇醒。第二段則指出黑暗都已退去,它在燦爛的陽光下,沉入夢中,用“黑暗”與“南風”這個對子,指出阻止美麗的因素正在死去。詩人通過這兩段的對比,反復呼喚:“醒來吧,生活的黎明!”第三段則用前面兩段為鋪墊,把夜晚和鳥鳴分別作為黑暗和黎明的代表,通過拋棄黑暗、大膽迎接鳥鳴來歌頌黎明的到來。在這三段里,詩人通過用一系列的“韻”來反復詠唱和在對比中突出對生活的黎明的呼喚。
這首詩每段開頭都用“醒來吧,生活的黎明!”。從形式上看,這給人洞若觀火、一覽無余的感受,而最后一段呼應標題,又給人余音繞梁、意味雋永的感受。這首詩從呼喚生活的黎明出發(fā),給人以鼓勵。與甘地主義的階級和平相反,在伯勒薩德想建立的社會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是自由的。階級斗爭如何結束,對伯勒薩德來說是不清楚的,盡管他清楚有階級就有階級斗爭,人類必須在結束階級斗爭之后才能在無階級的社會里有自己的尊嚴。甘地主義遵循的是一條壓制人民的積極性、主張階級和平和階級妥協(xié)的道路;而伯勒薩德把無階級的社會理想擺在人民面前,用以代替階級和平,還繪制了一幅拿出武器反抗壓迫者的圖畫。
伯勒薩德認為藝術家不能在社會斗爭中持中立態(tài)度。他們不僅應對國家和人民表示同情,還應積極參加斗爭。很顯然,伯勒薩德在自己的文學作品里并不認為資產階級領袖們的策略是理想的。同時,他又認為藝術是有目的的,號召把文學從悲觀主義、厭世主義和享樂主義中解放出來。
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伯勒薩德的詩歌,不僅僅是號召人們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呼喚和對黑暗的拒絕,號召人們大膽地反抗不平等,以積極反抗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活的不平等。因為黑暗已經沉睡,生活的黎明將很快到來。
(史偉明)
上一篇:《醉舟 [法國]蘭波》讀后感
下一篇:《金字塔 [黎巴嫩]穆特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