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819
約翰·濟慈的著名抒情小品。詩歌開頭表達了一種心痛的感覺。詩人感到麻木,仿佛剛剛吸食了鴉片。他聽到一只夜鶯在森林里歌唱,他充分享受著夜鶯的快樂,以至于感到昏昏欲睡。他為夜鶯能夠從深不可測的森林里唱出夏天的旋律而感到欣喜。在第二小節里,詩人表達了喝酒的欲望,希望酒能將他帶離這個世界,同夜鶯一起隱沒在森林的黑暗中,希望自己能忘卻夜鶯永遠都不會知曉的煩惱,例如生活中的疲倦、狂熱和焦慮,生命和美麗的易逝。接下來,詩人讓夜鶯飛走,而自己則展開詩歌賦予他的翅膀去追隨它。他仿佛已經同夜鶯在一起,停靠在林間空地。他在黑暗中傾聽夜鶯的歌聲,坦誠自己經常迷戀于死亡的想法。夜鶯的歌聲縈繞在耳邊,詩人更加感覺死亡的魅力,希望在午夜時分沒有痛苦地死去。在最后兩小節中,詩人告訴夜鶯它是不朽的,古代的帝王和小丑都欣賞過它的歌聲。隨著夜鶯越飛越遠,詩人也回到了現實中,甚至無法確定夜鶯的歌聲到底是夢境還是真實,自己到底是睡著了還是醒著。《夜鶯頌》使用了一般頌歌的形式,即十行詩體。但是,不同于其他頌歌的是,它在韻律上有所變化。每小節的前七句和最后兩句為五步抑揚格,第八句則是三步格,只有三個重音節,而不是通常的五個。另一個不同點是每小節中的韻腳一致,都是ababcdecde,而沒有像通常的頌歌那樣有一定的變化。在《夜鶯頌》里,詩人對創造性和死亡兩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充分的探討。生命的短暫和衰老的悲劇同夜鶯永恒、更新的歌聲形成對比,聽者不禁想要離開人類社會而與夜鶯為伴。為了表現對音樂的贊美,詩人特意壓抑了語言中的視覺感受,而強化其他感官的知覺。詩里有兩個相對的動機:一個是詩人想要逃避和忘卻現實世界,另一個是他向往在音樂中得到永生。他憑借詩歌無形的翅膀化入了神靈的歌聲,他就是夜鶯。夜鶯傳播美妙的歌聲,散播永恒的美,也就是濟慈身為詩人的使命。在詩歌中,靈感帶來的喜悅同夜鶯的歌聲帶來的喜悅相吻合,可以說夜鶯不斷變化的歌聲成為了想象力外在表現的一種形式,表達了詩人對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看法。
上一篇:英國《《多佛海灘》》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大衛·科波菲爾》》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