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利·米哈伊(Karolyi Mihaly,1875-1955),匈牙利資產階級政治家,1918年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著名活動家,奧匈帝國解體后獨立的匈牙利共和國臨時總統。
1875年3月4日,卡羅利出生在布達佩斯,是富有的名門后裔。他的祖籍在費也爾州卡爾卡波爾納區,是當地一個擁有三萬霍爾特①土地的大地主貴族。他青少年時期,祖國還處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政治經濟各方面嚴重依附于奧地利。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極端尖銳。卡羅利從小酷愛法國啟蒙思想家的作品,憎恨異族統治,向往祖國獨立。
卡羅利的政治生涯開始于1901年。最初,他作為自由黨②的代表被選入匈牙利議會;不久轉入與這個黨相對立的獨立48年黨③。1913年,他曾短期擔任過該黨主席。在議會中,獨立48年黨只有20個席位,屬少數派,卡羅利領導該黨同自由黨首領、內閣總理蒂薩·伊斯特萬進行斗爭。卡羅利反對他們依附奧地利和鼓吹戰爭的政策,主張擺脫奧地利的統治,與西方親善,維護民族獨立。他受到城市中小資產階級、鄉村富裕農民和知識分子的擁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卡羅利訪問過法國和美國,廣泛接觸那里的政界人物。他仰慕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當他從美國返回,路經歐洲時, 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被阻留在法國。他聲稱,回國后將為結束這場戰爭而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匈牙利作為德、奧帝國的附庸卷入了戰爭。卡羅利反對這場不義之戰。當獨立48年黨在議會中的某些首領盜用黨的名義投票支持戰爭時,他憤然退出該黨。1916年夏,他同獨立48年黨分裂出來的左翼分子組成卡羅利黨(實為獨立48年黨中的一個派別),成為該黨首領。隨著同盟國軍事上的潰敗,匈牙利統治集團妄圖投靠協約國。卡羅利成了收拾殘局的最好人選。他不僅贏得飽嘗戰禍的各階層人民的擁護,也為匈牙利統治集團各派所矚目。卡羅利頓時成為政界叱咤風云的人物。
1918年9月—10月間,奧匈帝國已是窮途末路。9月29日,保加利亞向協約國投降。正在外省休假的卡羅利得悉這一消息,立即趕回布達佩斯。他在火車站對數千歡迎群眾發表了和平主義的政綱。10月17日,卡羅利以獨立48年黨主席的身份在匈牙利議會提出:立即停戰,保衛匈牙利國境,同協約國單獨媾和,重新組閣,實行普選制,進行土地改革等。最后, 他以“匈牙利在戰爭中失敗了,清算的喪鐘已經敲響”作為他講話的結束語。這時,議會一片喧鬧聲,蒂薩伯爵沮喪地說:“我們沒有贏得這場戰爭”。卡羅利等要求把國家的命運交給他們來管理。10月25日,成立了以卡羅利為首的匈牙利國民委員會。國民委員會由獨立48年黨、激進國民黨和社會民主黨的代表組成,這些黨派指望和平地擺脫由戰爭引起的危機。
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反戰示威席卷匈牙利。1918年1月起,工人罷工,水兵起義,陸軍兵變。布達佩斯及外省相繼出現工人代表蘇維埃組織。10月28日,布達佩斯人民在獨立、反戰和人民共和國的口號下舉行大規模示威,要求奧皇委派的代表約瑟夫親王任命卡羅利為共和國總統。群眾隊伍在鏈子橋頭遭到警察開槍射擊,有三人死亡。10月30日,布達佩斯爆發武裝起義。起義者占領了電話局、郵局、銀行等要地,釋放了政治犯。懾于革命的壓力,約瑟夫親王同卡羅利達成秘密協議,決定任命他為總理。卡羅利當即命令警察放下武器,不要與人民為敵。10月31日,卡羅利宣誓就職,組成聯合政府。參加組閣的除獨立48年黨外,還有社會民主黨、國民黨以及一些社會知名人士。同一天,奧匈帝國的走狗蒂薩被群眾捕獲槍決。
1918年10月匈牙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被稱為“秋玫瑰革命”①,摧毀了哈布斯堡王朝,匈牙利贏得獨立。11月16日,匈牙利共和國宣告成立。1919年1月11日,卡羅利擔任共和國臨時總統。
匈牙利民族委員會是在布達佩斯工人和士兵蘇維埃的幫助下掌握政權的。卡羅利本人并沒有參加十月事件,他以資產階級激進民主派的聲望被人民革命的浪潮推到前臺。事件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正如他后來在《回憶錄》中說:“我們并沒有想奪取政權,我們只是組織自己的力量,但未想到會發生革命”,“是人民自己取得了政權,并把它交到民族委員會手里”。十月事件后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是以卡羅利為首的資產階級聯合政府;一是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當時匈牙利的形勢與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有許多相似之處,列寧把卡羅利比作“匈牙利克倫斯基”②,認為當時“統治匈牙利的是十足的‘克倫斯基派’”③。
卡羅利的政治傾向是,既反對在柏林和維也納的鼻息下茍活,又害怕布爾什維克主義在國內蔓延,一心投靠協約國來收拾戰后匈牙利的殘局。他推崇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建議”。他的格言是:“匈牙利的希望可歸結為三個詞兒:威爾遜,威爾遜,還是威爾遜!”他一上臺就憑借社會民主黨這根支柱來挽救資本主義舊制度的滅亡,企圖阻止革命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在國內,卡羅利打著“停止階級斗爭”的旗號,試圖恢復“秩序”。新政府一成立,他就宣布革命已經結束,要求工人回工廠,士兵回營房,動員工人放下武器,解除復員軍人的武裝。1919年2月16日,卡羅利政府頒布溫和的土地改革法。其中規定,凡500霍爾特以上的私有土地和200霍爾特以上的教會土地予以沒收,分到土地的農民必須交付高額贖金。三天以后,卡羅利在他的家鄉卡爾卡波爾納區舉行隆重儀式,不顧他弟弟的反對,帶頭把自家的地產進行分配。他的這一開明行動在大地主中間沒有得到多大的響應。土地改革法最終成了一張廢紙。他雖然答應給少數民族有限的自治權,但也未能兌現。實行普選的許諾更是一拖再拖。更有甚者,卡羅利還利用社會民主黨的勢力,采取公開的反共步驟。1919年2月3日,卡羅利政府出動警察搗毀匈牙利共產黨中央機關報《紅色新聞報》的印刷所。1919年2月20日,鎮壓了失業工人的示威游行,同時把“聚眾械斗”、“煽動叛亂”的罪名強加于共產黨人,逮捕了以庫恩為首的50多名匈牙利共產黨中央委員及100多名黨的積極分子,使匈共不得不轉入地下。
卡羅利對外親協約國,企圖締結一個“不割地不賠款”的體面和約。他一上臺即率龐大的代表團去貝爾格萊德,會見法軍司令弗朗歇·德斯佩里。法國以勝利者的姿態,趾高氣揚地對待戰敗國匈牙利。11月13日,卡羅利被迫同協約國簽署了條件十分苛刻的停戰協定。它規定協約國軍隊不僅可以占領匈牙利南部大片領土,而且有權占領匈牙利一切戰略要地。鐵路、通訊設施等全部置于協約國的管制之下。
卡羅利政府實施的外交、內政政策,激起匈牙利人民極大的不滿。匈牙利共產黨領導工農大眾為結束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進行斗爭。工人驅逐廠長,占領企業。農業工人占領大地產。不少地方還發生了武裝沖突。到1919年3月,有11個州的政府官員被驅逐。
巴黎和會的西方列強為阻止布爾什維克主義的蔓延,策劃對匈牙利的直接干涉。他們于1919年3月19日,通過駐匈牙利軍事代表、法國的威克斯少校,向匈方遞交一份照會,要求駐守東線的匈牙利軍隊后撤100公里,空出來的地方一部分由羅馬尼亞軍占領;另外40—50公里寬的地帶劃為中立區,由協約國聯軍駐守。卡羅利接到照會,立即召開內閣會議,懊喪地說:“在這上面簽字的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下去”。他拒絕接受照會,建議成立清一色的社會民主黨政府,取代聯合政府,以應付匈牙利的復雜政治局勢。他仍擔任共和國總統。
這時,社會民主黨內部的左派勢力已占據上風。他們到獄中與匈共領導人庫恩會談,簽署協議,宣布兩黨合并建立匈牙利社會主義黨,立即奪取政權,由工農兵蘇維埃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3月21日下午,卡羅利主持內閣會議,繼續與社會民主黨的部長們磋商,由他來擬定新政府的名單。當天晚上,他接到電話通知,布達佩斯工兵代表蘇維埃已宣布成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機關——人民委員會。他還被告知,他已被解職。卡羅利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簽署了《告匈牙利人民》的辭職聲明:我宣布辭職,把政權轉交給無產階級。
7月卡羅利離開匈牙利,前往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最后到巴黎定居。1919年8月1日,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被協約國帝國主義和右翼社會民主黨聯合絞殺在搖籃里,從而開始了霍爾蒂的恐怖統治時期。1920年,反動政權的高等法庭對卡羅利提出起訴。卡羅利寫了自我辯護詞,并派代理人出庭。法庭公審斷定,鑒于卡羅利組織過1918—1919年的革命,犯有“叛國罪”,沒收了他在國內的全部財產。對此,卡羅利撰文譴責反革命政府對他的迫害和對人民的鎮壓。之后,他寫信給當時流亡在奧地利的匈共領導人庫恩,表示愿與共產黨人合作,建立統一戰線,并建議在當時被南斯拉夫占領的佩奇市成立臨時政府,他愿在物質上支援流亡的共產黨人。他還表示了加入匈牙利共產黨的愿望。1920年5月4日,庫恩在給列寧的信中寫道:“對卡羅利本人,無疑,我認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但卻不能讓他參加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羅利在倫敦領導“自由匈牙利運動”。他堅決反對霍爾蒂反動政權把匈牙利拖進希特勒發動的侵略戰爭。1943年,他被選為在英國成立的反法西斯團體“為民主的匈牙利而斗爭”的主席。
卡羅利一生跨越了兩次世界大戰。他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一系列事件影響下,成為左翼資產階級民主派。當他所竭力支撐的資本主義制度陷入絕境時,為了擺脫匈牙利被西方列強絞殺的厄運,向社會主義尋找出路。他以“自行辭職”接受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卡羅利的后半生,在匈牙利共產黨及其他左翼力量的影響和推動下,在反帝、反法西斯等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
1945年4月,匈牙利從法西斯統治下獲得解放,成立了人民民主政權。次年5月,卡羅利回到闊別20多年的祖國。1947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任命他為匈牙利駐法國公使。1949年,他提出辭呈。卡羅利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退出政治舞臺,1955年3月在法國文塞去世,終年80歲。
他著有《卡羅利回憶錄》等。1979年紀念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匈牙利出版社出版了《卡羅利著作和言論集》,以及回憶和評論卡羅利的文章。
上一篇:卡朗薩
下一篇:卡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