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 (Voltaire, 1694—1778),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倡導人和巨擘。他在文學、史學、哲學、自然科學和政治等方面寫了大量著作。他畢生致力于揭露和打擊黑暗的封建制度與宗教統治。他的成就和影響使他成為世界上永垂不朽的名人之一。
伏爾泰原名佛蘭蘇阿-瑪利·阿魯埃 (Fransois-MarieArouet),伏爾泰是他的筆名。1694年11月22日,他出生于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個法院公證人,后任審計院司務。
伏爾泰幼年受其教父沙多芮夫的影響,對文學發生興趣。3歲時就能背誦拉·封登的《寓言》。10歲進耶穌會辦的大路易中學。12歲時已能作詩,并愛閱讀畢耶爾·貝爾所撰反對宗教、宣揚自由的論著,開始對神學表示懷疑。16歲中學畢業,他的父親希望他繼續學習法律,將來成為法官。但他立志于當文學家,不愿學法,遂成為一個無職業的文人,經常寫作一些諷刺詩和即景詩,出入豪貴之門,以其警句妙語博得王公貴胄們的贊賞。1714年,當伏爾泰20歲時,沙多芮夫出任駐荷蘭大使,曾一度把他帶去充當隨員,但不久即被送回巴黎。
1715年,號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死了,曾孫路易十五嗣位,年方5歲,由奧爾良公爵菲力浦攝政。路易十四時代是法國封建王權的鼎盛時代。路易十四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奢侈淫佚,專制獨裁。特別是在他的晚年,受他的情婦曼特儂夫人的影響,使教會控制政治和社會的權力大大增長。因此,在伏爾泰的少年時代,法國在表面上雖呈現繁榮富強和文化發達的假象,而實際上國庫空虛,貴族、僧侶兩大特權階級的壓迫和剝削日益加深,擁有經濟實力的新興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社會上仍處于被壓制地位,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強烈的階級矛盾已經為未來的大革命孕育了種子,啟蒙運動即將應運而生了。
就在這個時候,伏爾泰充當了啟蒙運動的旗手。他開始寫諷刺作品攻擊宮廷的淫亂生活,因而于1717年被捕,在巴士底獄,禁錮了11個月。在獄中,他寫下了以希臘神話中一個亂倫故事為本事的悲劇《歐第伯》和一首歌頌亨利四世的長篇史詩(亨利四世是法國國王(1589—1610),因頒布允許信教自由的南特敕令、結束宗教戰爭而被宗教狂熱分子所刺殺)。出獄后按例須短期流放出巴黎,他乃寄居于貝杜納公爵在蘇里的別墅中。這期間,《歐第伯》在巴黎上演,被認為是對攝政王奧爾良公爵亂倫丑聞的諷刺,因而受到觀眾熱烈歡迎。伏爾泰由此在文學界大露頭角。但他在蘇里卻因言語頂撞了一個貴族紈绔子弟而遭到侮辱性的毆打。周圍的貴族,包括他的東道主反而對他嘲笑,使他親身體驗到階級間的不平等,加深了他對貴族階級的憤恨。對方害怕伏爾泰報復,又通過朝廷大臣關系,于1725年重新把伏爾泰投入巴士底獄。被囚禁幾天以后,他被放逐出法國,動身到英國去了。
他在英國住了3年,體會到英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比法國封建統治優越,對英國文化產生強烈的好感。在此期時,他研究了牛頓的科學成就和洛克的哲學著作,結識了英國一些著名的文學家,其中包括杰出的諷刺小說作家斯威夫特。莎士比亞的戲劇也使他感受很深,當時法國的戲劇界是并不重視這位偉大作家的。
1729年,伏爾泰回到巴黎。此后數年中,他寫作了歌頌民主共和制度的歷史劇《布魯杜斯》和反對宗教狂熱的悲劇《采兒》。這兩部劇的上演都獲得成功。同時,他開始投資于商業活動,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使他此后得以過著優裕的生活。
1734年,在盧昂出版了伏爾泰的《英國通訊集》。這部書借書信體裁介紹了英國的政治、宗教、科學和哲學,并對法國的宗教教派斗爭進行抨擊,同時也發表了作者本人的哲學和神學觀點。書一出版,就被法院判為禁書,當眾焚毀。伏爾泰被迫流亡在外,最后定居在他的情婦夏德萊夫人的家中。
這里是洛蘭省邊境西雷地方的一座幽靜的城堡。伏爾泰在此斷斷續續居住了14年(1734—1749)之久。在這段時期中,伏爾泰寫下了大量文學、史學、科學和哲學著作。這些著作從各個方面攻擊教會和封建制度的反動統治,因而不得不用許多不同的筆名發表。就在這時候,普魯士王太子腓特烈為了沽名釣譽,給伏爾泰寫信表示對他熱烈崇拜,伏爾泰也誤認腓特烈為未來的“開明”君主。他們之間建立了友好的通訊聯系。1740年,腓特烈即王位。法國宮廷想聯合普魯士來對付英、奧兩國,便請伏爾泰擔任密使去見普王。這次使命并未成功,但伏爾泰卻因此一度得到法國宮廷的寵任,被授以普通侍從和王家史官之職,并于1746年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這些榮耀并沒有改變伏爾泰的觀點,他仍然被一些權貴們認為是難以容忍的危險人物。他終于又與夏德萊夫人一同回到了西雷。1749年,夏德萊夫人去世。不久,伏爾泰就被普王腓特烈請到了普魯士,作為貴客。但是,他們之間的友誼很快就破裂了。伏爾泰尖銳地諷刺了普國官方科學堡壘——柏林科學院——而激怒了腓特烈,不得不離開普魯士。
通過痛苦的經驗,伏爾泰決心不再與任何君主往來,而要為自己找尋一個安全的藏身之所。1755年,他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佛爾納置了一所宮堡及其附近的地產,在這里度過他富裕的晚年。
伏爾泰在普魯士的時候,開始與法國年輕一代的啟蒙運動者——百科全書派——發生了密切的聯系。他定居在佛爾納以后,更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啟蒙運動之中。他一面積極從事創作,寫出了哲學小說《老實人》、《天真漢》等不朽的名著;一面繼續與《百科全書》的編纂者維持聯系,對他們的工作予以支持。他對法國政治界、文化界、社會上以及教會發生的大小事件無不關心,他對這些事件的意見寫成了無數的信札或小冊子,以各種名字分發出去。20年間,從佛爾納寄出的這種文件如雪片一般散布于歐洲,人們競相傳誦。各國反動統治者不斷地加以查禁、斥罵,但均告失效。當時法國啟蒙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啟蒙運動的健將,如狄德羅、盧梭、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孔狄亞克、布封、杜爾閣等人,無一不是伏爾泰的后輩,盡管他們在某些問題上意見并不一致,但在反封建的斗爭中卻團結在一起,并公認伏爾泰是他們的導師,對他推崇備至。
1762年,法國土魯斯地方司法界發生了一宗慘無人道的宗教迫害案。有一個新教徒商人讓·卡拉的兒子因欠債自殺,教會誣陷卡拉,說成是因死者打算改奉舊教而被父親謀害。法院站在教會一邊,將卡拉全家逮捕,加以殘酷拷打后,判處卡拉死刑。劊子手用鐵棒打斷卡拉的胳臂、肋骨和雙腿,再把他掛在車輪上拖死,然后再用火焚尸。卡拉家有人逃到了日內瓦,離佛爾納很近。伏爾泰對此事作了詳細調查后,無比震驚。他滿懷義憤地向歐洲各國控訴土魯斯法院的暴行,為卡拉鳴冤。歐洲的輿論轟動了。法國政府被迫于1766年為這件案子平反。伏爾泰以“卡拉的恩人”的名字受到法國人民群眾的熱烈愛戴。
但就在這同一年,法國阿貝維耶地方又發生另一件慘案。一個青年騎士拉·巴爾由于宗教裁判所制造的冤案,被處極刑,從他身上搜出一本伏爾泰的《哲學詞典》,也作為罪證之一。該書同時被焚毀。伏爾泰曾努力為拉·巴爾平反,奮斗了十余年,終未成功。
這個時代,法國完全被天主教會控制,教會對新教徒迫害不遺余力。而舊教之中又有許多不同的教派,彼此爭吵激烈,相互迫害,一被指為異端,就有家破人亡的危險。像上面所舉出的這類冤案層出不窮。伏爾泰以其崇高的聲望向法國這種暗無天日的司法界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他的斗爭喚醒了法國的民眾,摧毀了教會的威信,為即將來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鋪平了道路。
人民對封建制度愈加仇恨,伏爾泰的威望愈來愈高。1774年痛惡伏爾泰的昏君路易十五死了,新即位的路易十六阻擋不住法國人民對伏爾泰的熱愛。他在1778年被巴黎人民奉為偉人迎接來了。群眾以無比熱烈的情緒歡迎這位84歲的老人,他的來到,比一國的君主來到更為轟動。伏爾泰在這里會見了美國獨立元勛之一的富蘭克林,他們的友誼傳為佳話。巴黎劇院首次上演他新寫成的悲劇《伊蘭納》,他親自出席觀看。演員們在舞臺上抬出了伏爾泰的大理石半身像,為它舉行加桂冠的儀式,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歡呼和掌聲。
不久以后,伏爾泰回到了佛爾納。就在這一年的5月30日,因患攝護腺癌逝世。
伏爾泰死后仍受到教會的迫害,以致他的遺體不得不秘密地運到香檳省,安葬在一個小禮拜堂內。1791年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把他的遺骸運到首都,在他的柩車上寫著下面的一行題詞:“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他的骨灰從此長眠在巴黎著名的先賢祠中,永遠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憑吊與瞻仰。
伏爾泰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是用他的筆桿進行了六十多年的反封建斗爭。他是一個在多方面從事大量創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書信在內,最先被博馬舍編成全集,將近百卷之多。在這里不可能詳細列舉其著作目錄,只能略舉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以見一斑而已。
伏爾泰的文學作品數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各種體裁幾乎無所不寫。在劇本方面,寫過悲劇、喜劇、歷史劇、散文劇、歌舞劇,其中最著稱的有悲劇《歐第伯》、《布魯杜斯》、《采兒》、《穆罕默德》、《梅洛普》、《伊蘭納》和喜劇《放蕩的兒子》、《納尼娜》、《一個蘇格蘭女人》等。在詩篇方面,寫過史詩、哲學詩、短歌、諷刺詩、抒情詩、故事詩、艷體詩,其中最著稱的有史詩《亨利亞特》、《奧爾良的處女》和若干諷刺詩。在小說方面則以哲學小說為主,最著稱的有《老實人》、《天真漢》、《查第格》等。他的才思敏捷,語言警策,文筆鋒利,詞句精煉。他最擅長于以機智的諷刺來打擊敵人,在他的字里行間,到處是嬉笑怒罵。他曾說過:“笑,可以戰勝一切。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自己認真的創作活動是在戲劇和詩篇方面,哲學小說只是寫來消遣的作品。他在世時,獲得崇高榮譽的也是他的劇本和史詩。但意想不到的是,經過時間的考驗,他的哲學小說卻成了他最重要的文學代表作,其中尤以《老實人》一書為典型。
伏爾泰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貫穿著反封建、反宗教的宗旨,宣揚理性和他自己的哲學觀點。由于采取了文學的形式,能在人民群眾中具有廣泛的影響,成為推動啟蒙運動最有效的工具。
伏爾泰在哲學方面寫過《哲學詞典》、《論形而上學》、《牛頓哲學原理》等著作。他的哲學觀點基本上受洛克感覺論的影響,承認客觀世界不依賴我們的意識而存在,反對十七世紀的形而上學體系,反對先驗論,反對臆測,強調經驗和實驗的重要性。他是一個自然神論者。他反對一切宗教,但卻相信在人們的意識中應當有一位至高無上的上帝。這位上帝雖然具有褒善懲惡的功能,卻沒有任何可以被感覺到的標志,所以是不可認識的。他認為上帝的存在是人們道德行為的必要前提,對社會福利來說是必需的。因此,他說過:“即使沒有上帝,也必須造一個。”可見他是從“神道設教”的理性主義觀點來考慮這個問題的。他特別擔心對上帝信仰消失后所帶來的社會惡果。
伏爾泰雖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但他在自然科學方面也從事過認真的研究,做過大量的實驗,并寫過《試論火的性質》這類論文。他向法國知識界極力鼓吹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他的功績在于大力宣揚科學。
伏爾泰在歷史方面曾寫下《風俗論》、《查理十二》、《路易十四時代》、《彼得大帝統治時代的俄國史》、《巴黎國會史》等著作,其中《路易十四時代》至今仍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反對在歷史中專門敘述帝王將相的個人事跡,而強調要研究整個民族、文化、社會經濟、風俗習慣等。他主張寫“哲學的歷史”。他也反對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偏見。他的歷史觀是要面向世界,對人類一切民族的文化成就平等看待。他重視東方,特別對中國文化估價很高。當然,他并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他把中國的文化傳統過分理想化了。
他雖然攻擊封建制度,但并不反對君主制。相反的,他始終對“開明的哲學君主”抱著幻想。他雖然同情受壓迫和剝削的農民,但他卻反對自下而上的群眾革命運動。他期待著出現一個理性的王國,這個王國將由受過教育的、思想開明的、心地仁慈的國王統治著。在這樣的王國里,具有啟蒙作用的資產者起著主導作用,能夠消滅一切迷信、偏見和迫害狂熱,讓貧苦人民得到較好的安定生活。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他強烈地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在他所有的著作中對戰爭的殘酷性描繪得淋漓盡致。
伏爾泰宣布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但是,他的原則是有局限性的。他不相信有可能建立消滅貧富的平等社會,而只提出人們必須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主張廢除封建等級制和特權;認為一個人除了法律以外不依賴于任何別的東西,這就是自由人。他強調財產私有的必要性。他認為,喪失財產的人們將會是暴政和宗教狂的支柱。伏爾泰攻擊一切宗教的道德論。他也否認道德是天賦的。他認為道德是社會經驗創造出來的,有其普遍性和永恒性。
就其政治和社會觀點而論,伏爾泰固然只是一位有局限性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但是,他在反封建、反宗教斗爭中的功績值得人們永遠紀念,他的才情洋溢的文學作品也將永遠列入世界文化寶庫之中。
我們認識了許多真理,我們找到了許多有用的發明。倘使我們還不知道一只蜘蛛和土星的光環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也不必難過,我們繼續考察我們能力所及的事物罷。
——伏爾泰
真理喜歡批評,因為經過批評,真理就會取勝;謬誤害怕批評,因為經過批評,謬誤就要失敗。
——狄德羅
上一篇:伏契克
下一篇:伏羅希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