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先后8次修改的得意詞作
位于寧夏南部山區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這里峰高川多,處處奇險。當年,紅二十五軍、紅一、二、四方面軍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跨越萬水千山,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先后經過六盤山地區,巍巍六盤,浩浩長風。一代偉人毛澤東一首氣勢磅礴的詞章《清平樂·六盤山》使之名揚天下。
1935年10月7日,毛澤東與張聞天、王稼祥等一起飽覽了六盤山雄姿,毛澤東對張聞天等說:“這里可觀三省,快到陜北了。”此時,天空雨后放晴,藍天白云,秋高氣爽。毛澤東居高遠眺,目窮千里,看到大雁南飛,想到紅軍北上即將到達目的地,又聯想走過的艱難歷程,臨風寄景,詩興勃發,遂吟出《長征謠》一首:
天高云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氣吞山河、激情飛揚的《長征謠》,后來經毛澤東先后8次修改,成為他詩詞中的得意之作——《清平樂·六盤山》。如今,在位于寧夏固原市境內的六盤山主峰之上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里,珍藏著毛澤東4次改動的墨寶。
◎毛澤東詩詞手跡:《清平樂·六盤山》
據有關記載,紅軍翻越六盤山的當晚,紅軍總部機關和毛澤東就宿營在彭陽縣河陽洼村。毛澤東住在村民張有仁家的窯洞里,在閃爍的油燈下,毛澤東趴在小炕桌前記下了自己白天在六盤山山巔上吟頌的《長征謠》。此歌謠一出,即在紅軍及后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并于1942年8月1日在《淮海報》副刊上全文刊登。1949年6月天津知識書店再版的關青編著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書,在這本書中這首詞題為《詠紅軍·長征》,分上、下兩闋。
1949年8月1日,上海《解放日報》公開發表了這篇由毛澤東作過刪改的詩詞,使用的詞牌便是《清平樂》,內容便是今天人們所讀到的:
1955年編輯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中,再次收入了這首詞,它的題目被改為《毛澤東同志長征詞·清平樂》。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經過8次改動后,盡管內容沒有實質性變化,卻刪去了一些反復出現的呼語和重復句。句中除了將“屈指行程已二萬”的“已”字刪掉以符合詞的格律外,還將“望斷南歸雁”的“歸”字改為“飛”字,將“赤旗漫卷西風”的“赤旗”改為“紅旗”,將“今日得著長纓”改為“今日長纓在手”。
1957年1月《詩刊》創刊,毛澤東在應邀將這首詞抄錄發表時,又把詞中“紅旗漫卷西風”的“紅旗”改為“旄頭”,并寫下了橫、豎兩幅書法,供《詩刊》選用。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1959年自治區人民政府布置北京人民大會堂“寧夏廳”時,想將毛主席的《清平樂·六盤山》一詞手書題刻在寧夏特有的賀蘭石上得以展示,于是,自治區領導請董必武副主席向毛主席報告。1961年,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揮毫潑墨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一詞,并回復一封信:“必武同志: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志。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不知出于什么考慮,這次書寫時,毛澤東又把“旄頭”寫成了“紅旗”。
這首雄視古今的《清平樂·六盤山》,寫于毛澤東在六盤山指揮的一次漂亮的殲滅戰之后。長征途中,在毛澤東等中央紅軍領導帶領紅軍到達六盤山時,國民黨的多股軍隊圍追堵截。國民黨三十七軍第二十四師李英部已至靜寧、隆德一線,第八師陶峙岳部二十二旅已尾追至六盤山西側,緊跟在紅軍后面。正在此時,國民黨三十七軍騎兵第七師十九團的兩個騎兵連,從六盤山東側平涼進至固原縣開城鄉青石嘴準備吃飯、休息。與此同時,中央紅軍一縱隊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和參謀長左權等用望遠鏡看清楚青石嘴村國民黨騎兵部隊的情況,遂向毛澤東報告。
毛澤東立即召集各大隊干部開會,決定消滅這股騎兵。毛澤東令一大隊和五大隊從兩翼迂回襲擊。毛澤東在山頭指著下面的青石嘴村說:“都看到了吧,隘口下邊有個村子叫青石嘴,據確切情報,那里駐扎著一個團,有幾百匹馬,別小看它,我們要消滅這股敵人,不然他會擋著我們的去路。”毛澤東還指示:“一定要消滅他們,搬開擋路石。一大隊、五大隊左右迂回!記住,一定要迂回,由四大隊直接沖鋒!”然后又轉過臉,對楊成武和王開湘說:“四大隊是有名的英勇沖鋒四團嘛,要發揚你們的特點,動作要快,要穩,要狠。”
一大隊大隊長楊得志、政委蕭華和五大隊大隊長張鼎山、政委賴傳珠分別率所屬部隊從兩側迂回襲擊;四大隊迅速翻過埡口,從西側正面接近青石嘴;一大隊主力從北側迂回插進青石嘴后側,另一部兵力阻擊從固原、開城方向前來援助的敵人;五大隊迅速迂回到南側,截斷平固公路,切斷陶峙岳部退向瓦亭、平涼之路。幾路兵馬對駐青石嘴之國民黨軍形成鉗形包圍之勢。
各大隊分路出擊,配合行動,戰斗打響后,紅軍指戰員猛打猛沖,迅速撲下山去,毫無戒備的國民黨騎兵部隊頓時亂作一團,有的未來得及上馬就被擊斃,有的互相殘殺,除該團團長胡競先和團副米某各率一部分騎兵拼死逃往開城外,其余殘部紛紛舉手投降,戰斗前后只有半個小時。
青石嘴戰斗是紅軍戰史上全殲國民黨騎兵的重要戰例之一,亦是紅軍組建騎兵部隊的開始。此戰共殲敵軍200余人,繳獲戰馬100余匹,十余輛馬車的彈藥、軍裝和大批布匹等軍用物資。戰斗結束后,根據毛澤東主席和縱隊領導的指示,繳獲的槍支、彈藥物資武裝了紅軍,繳獲的戰馬組建起紅軍“騎兵偵察連”。
于是毛澤東在《清平樂·六盤山》里興致勃勃地吟誦:“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纓,就是繩子,長纓當是長繩。傳說西漢著名政治家終軍出使南越前,曾請求漢武帝賜給他“長纓”,如果南越王不肯歸順漢朝,就用長纓活捉南越王。因此“請纓”也成為投軍報國的代稱。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意思是說自己已經長到終軍的年齡了,卻還沒有被朝廷任用,真是懷才不遇啊。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終軍還是王勃,他們要報國,都是需要封建帝王的批準恩賜的,要不然就是報國無門,懷才不遇了。
毛澤東則截然不同,只要活在今天就必須長纓在手,遠不必發出無路請纓的喟嘆,“槍桿子里出政權”,長纓就在自己手中,無須任何帝王的恩賜。“何時縛住蒼龍?”雖是一問句,但是前面已經強調長纓在手了,縛住蒼龍那是必然的事,只是時間的遲早問題罷了。
上一篇:毛澤東偏愛的四位詩詞大家
下一篇:毛澤東寫給女性的六首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