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韋承慶、張九齡、宋之問、王勃、張說、沈佺期詩選
閱讀提示
一、王績詩所呈現平淡和清心寡欲的心境,以及頗以己身清高節操自得的意境?????????????????????????????????????????????????????????????????????????????????????????。
二、韋承慶詩柔婉而深的韻味,以及用長江水及無聲的落花,來比喻與弟離別難舍之情?????????????????????????????????????????????????????????????????????????????????????????。
三、張九齡詩運用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把自己內心中的感懷寄托在作品的寫作技巧?????????????????????????????????????????????????????????????????????????????????????????。
四、宋之問詩壯闊中帶有輕盈,輕盈中現出壯闊的修辭特色。
五、王勃詩存有六朝雕琢文學創作手法的遺跡,卻沒有濃艷過當的弊病,反而充分展現出清新秀麗的特色。
六、張說詩以白云來比喻內心的自得自在,并透過抱琴來象征內心的雅致清高。
七、沈佺期詩中時空交錯對比技巧的運用,以及利用詩句的對比,來浮現出人事滄桑的情懷。
第一節王績詩選
作者簡介
王績,字無功,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龍門人,隋代大儒王通之弟。據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中的記載,王績十五歲就到長安進謁楊素,因聰明敏捷而被贊譽為“神仙童子”。曾在隋朝為官,擔任秘書省正字的職務,不久即棄官歸里。唐高祖即位,又賜王績待詔門下省。其弟王靜曾問王績說:“待詔可樂否?”王績回答說:“待詔俸薄,況蕭瑟,但良醞三升,差可戀耳。”由此可見王績個性的曠達。不久又辭官歸東皋著書,自號東皋子,今存文集共五卷。
王績詩選
獨坐
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
有客談名理[1],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
百年隨分了,未羨陟方壺[2]。
【注釋】
[1]名理:談論事物所以形成的原理,原是魏晉文人流行的談辯主題。
[2]未羨陟方壺:“方壺”指求道長生之意,整句大意是說不必要去羨慕并追求長生之道。
旨要
本詩描述王績生性平淡,清心寡欲,“有客談名理”,心靈得以慰藉:“無人索地租”,生活得以自給自足;“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不為子女牽掛。人生若此,又何須借助道術希求長生?
賞析
王績留下來的詩篇雖然不多,但是因為在他的詩作中,經常流露出一些與佛教教義相關的思想,所以被認為是受佛教思想影響頗深的一位詩人。我們如果從王績所處的時代來觀察,也就能理解他為何會在作品中蘊有佛教思想的原因。王績曾在隋朝為官,但不久便棄官;入唐之后,也曾被唐高祖征詔為官,但同樣不久就辭官。我們可以想見,在隋、唐朝代更迭之際,戰爭和死亡,必然給王績帶來很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他的為官和辭官的行為,在心理上想必是經過很大的掙扎和沖突之后不得不然的決定。最后作了辭官決定的王績,便形成了清心寡欲的心境。
于是我們從這一首詩的內容來看,主要正是描述王績生性平淡、清心寡欲的心境。詩的一開始說“問君樽酒外,獨坐更何須”,便以人生除了樽酒以外,已不知有其他的欲求,來作為本詩主旨的發端。這里的“問君”二字,其實就是王績的自問,透過這種描述手法,帶出王績內心的想法。一己獨坐之時,只要有樽酒可飲,便無有欲求,于是自然便顯現出一股清心寡欲的心靈世界。簡言之,透過“問君樽酒外”的自問,與下句的“獨坐更何須”的自答,這兩句的意思合起來看,就是在表明:此時的王績認為人生只要有樽酒可飲,便沒有其他的欲求。不過我們在欣賞這兩句詩時,卻不能認為王績想要表達的是沒有欲求,而是欲求不高。因為想要有樽酒可飲,就是一種欲求,只是這種欲求并不是太高,而且飲酒這種欲求,會讓人聯想到有些狂放而不受拘束的心理。于是我們也可以說,王績表面上說的欲求是飲酒,其實想要傳達的卻是自由自在的心靈。因此這兩句詩也可以理解成:人生在世只要心靈自由自在,又何須去追求其他的事物!
以這種理解來看接下來的“有客談名理”一句,便更能體會王績心靈上的感受。這一句寫的大意是說,王績自己雖然不太重視物質的享受,但是卻非常重視心靈的交流,所以當有客人來訪,與王績相互對談名理之學的時候,王績的心靈自然會得到充實的滿足,所以這是令人十分欣慰之事。至于“無人索地租”一句,則是描述出王績自己固然不重視物質享受,但是所生產是自己的田地,而不必為了租金而牽掛擔心,這種生活上的自給自足,仍然讓王績處在沒有后顧之憂的情境中。于是生活的無慮,使王績的心靈得以更加自由。我們可以說,“有客談名理”描述的是精神上的滿足;“無人索地租”描述的是物質上的滿足。世上還有什么事,會比一個人同時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滿足要來得愉悅和快樂?
接下來的兩句“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描寫的則是自己兒女們的婚姻嫁娶,都各自有不錯的對象,“令族”指的是名門望族。自己本身生活無慮,兒女的婚嫁對象,不是名門望族就是賢能之人,根本也不需王績去擔心和憂慮,這樣的人生還有何事足以牽掛呢?所以王績在詩的結尾以“百年隨分了,未羨陟方壺”兩句作為結束語,這里的“方壺”,指的就是求道長生之意。人生既然已無牽掛,也能自適自足,百年一過,隨著自然演化而離去人間,這也是一種物理自然循環,又何必去羨慕而想要求道長生呢!這是王績心境的一種自白。
我們綜觀這首詩的內容,可以發現這是一首自覺滿足適意的作品。人生即使能活到百年,終究難免歸于塵土。于是活在世上時,如果能夠自我適意、自覺滿足,就能懷抱著一顆無憾無怨的心走完人生。也許有人會問,以王績在詩中所呈現出來的家庭和人生圖景,在現代人的眼中看來,其實已是可遇而不可求了,為何我們會說這是王績生性平淡、清心寡欲個性的展現呢?原因就在于古代文人總以讀書、出仕、治國、平天下為己任,這也是古代社會中的一種價值取向。處在這樣社會中的文人,能夠平心靜氣地閑散在家的人,其實并不多見,因為一個閑散在家的文人,在當時的社會中是被認為志向狹小和能力不足的人。所以我們才會說,王績能在作品中,訴出自己心靈中真正想要的希望,套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做自己的主人,這是很難得而值得欽佩的。
野望
東皋[3]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4]。
【注釋】
[3]東皋:水邊高地為“皋”。
[4]采薇:周武王興兵滅商之后,伯夷、叔齊兄弟兩人認為這是以暴易暴的行為,因此隱居到首陽山中,以采薇為生,義不食周粟,后來便因此餓死在首陽山中。后來的人便以“采薇”來比喻人格的清高。
旨要
本詩描述王績閑居時黃昏登高望遠,頗以己身清高節操自得之意。
賞析
本詩的內容,主要在描述王績閑居時黃昏登高望遠,頗以己身清高節操自得的意境。我們先看“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兩句,寫出王績在黃昏時,登上東邊水上高地眺望時,心中所引起的聯想。水邊的高地稱為“皋”,靠近黃昏的時刻為“薄暮”,這里的“薄”有“迫近”之意?!搬阋杏我馈眲t是形容王績在東邊水上高地來往徘徊遠望,想要找個可以停住目光之處。
透過這兩句的描述,將王績內心里的掙扎和沖突,全都傳達出來。詩句表面上的文字,寫的固然是王績在黃昏時,登上東邊水上高地眺望,想要找個可以停住目光之處,但是其實是王績內心在企求可以找到一個令他安然棲身之處的象征,因此“欲何依”三字,正是表達出他內心那種茫然不知棲身之處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答案,則全都表現在末句的“長歌懷采薇”之中。
我們接下來看“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寫的則是王績眺望遠方所看的秋景,透過這種秋景的描寫,自然在字里行間顯現出一種落寞和肅穆感。人站在東邊水上的高地往遠處看,遠方之樹所呈現出來的皆為秋色,而層層山巒仿佛全都籠罩在即將西下的夕陽霞暉之中。這種情景,既有些落寞,又有些凄美,其中又隱含著幾分的悲壯,我們可以把這些情景,看成就是王績此刻心境的一種展示。于是我們便可以說,“樹樹皆秋色”中的“秋色”,是王績的心靈圖景映現;“山山唯落暉”中的“落暉”,也是王績的心靈圖景映現。王績人雖然處在東邊水上的高地,然而心思卻已飄遠,并與遠方的秋色和落暉圖景合而為一。
至于“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兩句,則是描述當夕陽西下,日落黃昏的時候,早上出外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犢急欲返家,而出獵的人也帶著獵得的野禽踏上歸途。這種畫面,加上“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描述,讓人在落寞和肅穆之中,升起了一股溫馨感。原來無論人生是落寞,是悲壯,是凄美,只要有一個可以安然棲身之處,自然就會出現溫馨之情。寫到這里,好像詩一開始“徙倚欲何依”的問題,已經得到解答了,所以便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二句作為本詩的結束語。“采薇”,是借著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陽山,來比喻自己的清高。于是本詩的主旨便很清楚地顯現出來:只要心懷清高的節操,何處不是安然棲身之處?就像眼前所有的人事物,沒有一個是與王績相識相熟的,但是看起來是多么溫馨祥和而與世無爭!這不正是王績心靈中所欲追求的境界!想到這里,想必王績很自然會以自己的清高節操而自得吧。
我們從這首詩的結構來看,第一句的“東皋薄暮望”,是內心隱含情感的燃點,再以“徙倚欲何依”這句詩作為內心情感抒發的主要轉折點,王績內心情感的傳達,都在這個詩句之后一一浮現。就“徒倚欲何依”的內涵而言,是含有王績心靈中的一些深層的感觸在內,而這些感觸則用“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景象烘托出來。“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既是寫景,也是寫情。不過其中情的表現,并不具體鮮明,一直到“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四句,才把“徙倚欲何依”的答案帶出來:原來人活在世上,只要心懷清高的節操,到處都可以是祥和的安然棲身之處。就像眼前所見的人事物,雖然看起來都是陌生而不熟識,但是因為人心的安然祥和與適足,所以看起來便成了溫馨祥和、與世無爭的世界。
醉后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旨要
本詩以阮籍、陶潛飲酒避世為喻,點出己身隨遇而安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定為“醉后”,可以想見是一首描寫飲酒醉后快樂適意的感受。我們看前兩句的“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透過阮籍和陶潛這兩位歷史上以飲酒留名的人物,來說明人生在世,不用太過計較身外之事,如此則可以如同阮籍一樣的保身,如同陶潛一樣的逍遙自適。王績為何會用阮籍和陶潛這二人來作這樣的比喻呢?我們來看《晉書·阮籍傳》(卷四十九)中的記載: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數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籍聞步兵廚營人善釀,有貯酒三百斛,乃求為步兵校尉。
我們從這段記載中來看,阮籍原來雖然胸中有濟世之志,但是因為身處在魏、晉朝代更迭之際,為了保全性命,所以便借著酣飲來逃避世事,甚至可以連續醉酒六十日,讓晉文帝沒有機會為晉武帝向阮籍提起結為親家的婚事。當時的鐘會屢次借著詢問阮籍對時事的看法,想要從阮籍回答的話語中,找出可以陷害阮籍的蛛絲馬跡,但阮籍也都以酣飲醉酒來加以避免。另外,為了滿足自己喝酒的喜好,聽說步兵廚營中的人善于釀酒,便自行推薦自己去當步兵校尉的職務。至于陶潛,據《晉書·隱逸傳》(卷九十四)中的記載:
陶潛字元亮……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薄瓐淌抡呗勚?,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親朋好事,或載酒肴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融然。又不營生業,家務悉委之兒仆?????????????????????????????????????????????????????????????????????????????????????????。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p>
我們從這一段文字的記載內容來看,陶潛不僅喜好飲酒,而且還能夠把自己完全沉浸在飲酒的快樂之中。
我們在了解阮籍和陶潛兩位前人對飲酒的興趣和態度之后,便可以來推論王績在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下“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詩句的含意。這兩個句子表面看來似乎只是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法,其實還蘊含了王績對人生的兩種態度在內?!叭罴褧r少”是透過飲酒長醉來避禍,“陶潛醉日多”是透過飲酒長醉來自樂,就王績而言,則是希望透過飲酒來避禍兼自樂,綜合阮籍和陶潛兩位前人對飲酒的興趣和態度非常明顯。
王績為何會想要綜合阮籍和陶潛兩位前人對飲酒的興趣和態度呢?我們接下來看后兩句的“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就能明白。這兩句意在指出人生即使可以活到百年,看似時光很長,但是終歸有過盡的時候,又有什么值得高興和難舍呢?然而事實上,又有多少人真能在人世存活到百年呢?以此觀點來思考,何不就以隨遇而安的心境,乘著興致來時,飲酒長歌作樂才是。更何況飲酒不僅可以自得其樂如陶潛,也可以趨吉避禍如阮籍,又何樂不為呢?我們從整首詩的主旨看來,正是以阮籍、陶潛飲酒避世取樂為喻,點出己身隨遇而安的心境。
山夜調琴
促軫[5]乘明月,抽弦[6]對白云。
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
【注釋】
[5]軫(zhěn):車子的通稱。
[6]抽弦:在這里指彈琴。
旨要
“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謂心境非知音不隨意托出。
賞析
“軫”原本是車子的通稱,“抽弦”指的是彈琴的動作,所以“促軫乘明月,抽弦對白云”兩句,是描述趁著有月的晚上,驅車上山,對云彈琴的情況。彈琴為何要趕在有月的晚上驅車上山呢?又為什么要選擇對白云而彈呢?答案就在后兩句的“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原來如同山水一般的琴音,本來只彈給知音欣賞,如今無有知音,只好趕在有月的晚上驅車上山,寧愿對著白云奏彈,也不愿讓琴音落入俗人的耳中。詩中的“山水韻”,暗用了當年伯牙和鐘子期兩人彈琴知音的故事。伯牙彈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聽了之后,便直接感受到伯牙琴音中志在太山之意;接著伯牙彈琴而志在流水,鐘子期聽了之后,便直接感受到伯牙琴音中志在流水之意。王績在這首詩中用了“山水韻”三個字,就已經在暗示,琴音非知音者不得而聞的心思。至于“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兩句,則不但寫出琴音非知音者不得而聞的心思,又強調出不只我王績如此而已,自古以來有高志節行的文人,無一不是如此。當知音不見時,寧可驅車攜琴上山,對明月和白云而彈。這樣的描述方式,帶出王績心境非知音不隨意托出,與古人同步的自負。
因此,就這一首詩的創作心理而言,王績的內心中先是蘊有一股“從來山水韻,不使俗人聞”的自負情懷,接著才會有“促軫乘明月,抽弦對白云”的行為描述。然后再由這四句詩的內容,帶出詩題王績“山夜調琴”形象所含寓的象征情懷。
第二節韋承慶詩選
作者簡介
韋承慶,字延休,唐鄭州陽武人。曾任太子司議、鳳閣侍郎、天官遷事,并累遷知政事之職。后因依附張易之,并流放嶺外。有集六十卷,存詩七首。
韋承慶詩選
折楊柳
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
葉似鏡中眉,花如關外雪。
征人遠鄉思,倡婦高樓別。
不忍擲年華,含情寄攀折。
旨要
“折楊柳”為古曲名,借以描述春景之秀麗,并帶出惜春的懷思之情。
賞析
詩題的“折楊柳”,是古曲名,原本用來作為送別或思人之用。后人沿用甚多,譬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的“折柳”,也就是從“折楊柳”曲變化而成的。詩的一開始說“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點出了遙遠邊城之地,春天來臨之時,楊柳柔條盛開的情景。為何在詩句中用“三春”來形容呢?因為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中,各自又分成三個階段,而以孟、仲、季來冠名稱呼。譬如春天以階段來分,就有孟春、仲春、季春三個時序,所以便稱為“三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當冬天遠去,春回大地之時,楊柳先是冒出綠芽,然后逐漸下垂成條。于是在整個三春的季節中,楊柳由抽芽到柔條長垂的過程,自然展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然后接下來的第三、四句“葉似鏡中眉,花如關外雪”,再將春日的美景,從萬里之遙的邊城,拉回思婦所居的內地,并且更作細寫和強調?!叭~”,指的是上句所描述“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中楊柳之葉。于是“葉似鏡中眉”的描述,更進一步把鏡頭從萬里之遙的邊城,拉回思婦所居閨房中的明鏡前。這句寫的是征夫在萬里之遙的邊城,看見三春枝頭楊柳葉初長,聯想到遠在內地深閨中所思婦人對鏡畫眉的形象。簡單地說,“葉似鏡中眉”一句,是邊城征夫,看到春日柳葉而生起對內地婦人的相思之情。
至于“花如關外雪”一句,恰好和上述的“葉似鏡中眉”內涵相反,寫的是內地婦人對遠在萬里邊城征夫的相思之情。內地春日時節,春花盛開,隨風飄起散落,有如邊城關外的雪花之多。這樣的描述,帶出深閨婦人對萬里之遙邊城征夫的懷念。這兩句詩的對比描述,正好把征夫與婦人懸隔兩地的相思之情,完全表達出來。于是我們可以說,前兩句“萬里邊城地,三春楊柳節”,已經隱含了征夫與婦人懸隔兩地的相思之意。我們如果再仔細分析,更可以發現,“三春楊柳節”一句,不只是在形容萬里邊城之地的春景,也是在描述婦人所居住的內地春景,所以才會以三、四句“葉似鏡中眉,花如關外雪”來承接詩意?????????????????????????????????????????????????????????????????????????????????????????。
接下來的“征人遠鄉思,倡婦高樓別”兩句,繼續承接上面的詩意,分別點出邊城征人對家鄉婦人的懷思之情(“征人遠鄉思”)和家鄉婦人對征人離別的感念(“倡婦高樓別”)。我們看到“倡婦”一詞,才明白征人所思念的深閨婦人,原來是酒樓歌館中的紅粉知己,并不是自己的妻子。如此的描述,把整首詩的意涵,平添了一些浪漫的懷思在里頭。然后我們再回顧前面詩句中所描述的句子,譬如“葉似鏡中眉”,就更可以感受到遠在邊城的征夫,由于面對單調和枯寂的邊城肅寞氣氛,更添加對故園紅粉溫柔鄉的追憶和思念情懷。往昔身處紅粉綺羅香韻中,如今換置于肅殺的邊城的情境中,一股落寞孤獨又兼有些畏怯的心境,便自然從字里行間涌現出來。于是最后的“不忍擲年華,含情寄攀折”二句,便雙寫家鄉婦人和邊城征夫的情懷,這兩句我們可以解讀成家鄉婦人對年華消逝的感觸,含情寄上代表不忍離別的柳枝給遠在邊城的征夫;也可以詮釋成遠在邊城的征夫,不忍家鄉婦人為他獨守空閨而虛擲年華,因而遙寄代表不忍別離的柳枝。詩句中的“寄攀折”,就是寄柳枝的意思。本詩經由描述邊城與故園兩地春景之秀麗,帶出惜春的懷思之情,寫來柔婉而帶有很深的韻味。
南行別弟
澹澹長江水,悠悠遠客情。
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
旨要
本詩以長江水及落花來比喻與弟離別難舍之情。
賞析
這首詩的一開始,用長江水來比喻與弟離別之情的綿綿無盡?!板#╠àn)澹長江水”一句是寫景,“悠悠遠客情”一句是寫情,所以是以景生情的寫作方法。眼前所見的澹澹長江流水,正如同遠客內心中無限的離別情懷。在這里的“遠客”,指的就是即將南行的韋承慶本人。后兩句的“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則是再透過擬人化的比喻,強調與弟離別的深刻愁懷。落花的委地,本是自然循環的現象,只要季節一過,便會萎凋落地,但是現在看在即將遠行的作者眼中,卻仿佛感染了作者南行別弟的哀傷之恨,因而在飄落于地時,不發出一絲聲響,免得更加觸動作者的恨別傷情之意。這樣的描述,將原本無有生命情感的落花,寄寓了深情的感動在其中,于是落花的離根,就等同于兄弟的離別一般令人傷痛,不過為了避免觸動作者的傷懷,因而落花選擇沉默地凋落,這樣的描述可說是一種很高超的移情寫作技巧。全詩以長江水及無聲的落花,來比喻與弟離別難舍之情,寫來平淡中含蘊著無限深情。
第三節張九齡詩選
作者簡介
張九齡,字子壽,唐韶州曲江人。自幼即聰穎過人,七歲能屬文,官至中書令。后為李林甫所妒,改尚書右丞相,再貶為長州長史。張九齡頗有見識,曾向玄宗言安祿山必反,當誅之,惜玄宗不聽。今有集二十卷,詩存三卷。
張九齡詩選
感遇十二首之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7]。
豈伊[8]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9],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注釋】
[7]“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詩意出自屈原的《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贝笠馐钦f生長在南方丹橘的本性,不會因為到了冬天天氣寒冷,就改變枝干綠葉的外貌形狀。
[8]“豈伊”:就是“豈因”之意,更通俗的講法是“難道是因為”。
[9]“薦嘉客”:可以作為進獻給朝廷的禮物。“嘉客”本指貴客,在這里用來比喻朝廷。
旨要
本詩以橘經寒冬本質不變的特色,來托出己身不隨俗同流的心境?!翱梢运]嘉客,奈何阻重深”。形容本身如同橘一樣的有用于世,卻遭到小人的阻礙。世人徒愛桃李之花盛,不知如以實用而言,橘與桃李,皆為有蔭,故以“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為嘆。
賞析
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是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張九齡受到李林甫的排擠,被貶為荊州刺史之時。因為這個背景,所以張九齡在創作這組詩時,運用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比興手法,把自己內心中的感懷寄托在作品當中。
這首詩一開始用“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兩句來作為比喻,表示生長在江南的丹橘,即使歷經寒冬季節,仍舊枝葉一片翠綠,本質沒有任何改變的特色,來寄托出張九齡本身不隨俗同流的心境。只用這兩句,就先將張九齡寫作本詩的意旨,全都點化而出,而本詩的其他詩句,也都以此意旨作為寫作主題。
于是我們來看接下來的“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兩句,就是緊緊地扣住上兩句的詩意而出?!柏M伊地氣暖”一句,直接點出:難道是因為江南這個地域天氣較北方為暖,才會有“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的現象存在嗎?答案當然不是!所以下句才會以“自有歲寒心”來承接。換句話來說,張九齡就是直指江南丹橘所以能夠經冬不改翠綠本色,并不是因為江南地處溫暖地帶所致,而是由于丹橘本身就具備可以耐寒的本質特色。因此而言,這里的“自有歲寒心”一句,除了寫丹橘不變的特質以外,順便也將張九齡的心境帶了出來。于是我們可以說,在這四句詩意中,張九齡其實是透過丹橘“經冬猶綠林”的特色,來比喻自己的人格和節操不會因為環境變遷、職位升降而有所改變?????????????????????????????????????????????????????????????????????????????????????????。
接下來的句子:“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張九齡形容本身如同丹橘一樣的可以作為招待嘉客的用品而有用于世,卻遭到小人的嫉妒和阻礙。這里的“嘉客”本指貴客,在這里用來比喻朝廷,更清楚地說,就是比喻皇帝。于是這兩句詩的原意,就是張九齡在感嘆,本身是如同丹橘一樣的具有堅貞節操,能為皇帝所用,卻因為小人的嫉妒和阻礙,因而有如被重山和險水所阻隔一般,不僅不能為皇帝所用,而且還被貶離到遠方去。“奈何阻重深”一句,其中的“重”指的是重疊的山,“深”則是險深的水,被小人嫉妒和阻礙的張九齡,感嘆自己如同面對重山和險水的阻隔一般,不能為皇帝所用,只能徒呼奈何!
在這種比喻之下,張九齡于是發出感慨:一般的世人只因偏愛桃、李花開的盛美,而種植桃樹和李樹,卻忽略了如以實用而言,丹橘與桃、李,皆有樹蔭得以遮陽,但是丹橘的種植卻不如桃、李般受人重視。換言之,張九齡對一般的世人,偏好美飾的外表而忽略樸實的內在,感到十分的無奈,所以便發出“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的感嘆。在這兩句前插入了“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的詩句,就是聊作自我安慰,指出人生的過程和境遇,大多不是可以由自我來設定,而是伴隨著運命的安排而來的,而且當命運的循環過了之后,即使想要回顧也沒有任何機會了。簡單地說,張九齡雖然對世人重外飾而輕內在感到遺憾,但是心中也明白,人生中的許多境遇,似乎在冥冥中已有定數,而這種命運中的定數一旦隨著人的年歲、境遇循環過后,不論過程是喜怒哀樂,人即使想要回頭留戀,也不可能再重來一遍了。我們如將“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這四句合起來看,便可以清楚地看出,張九齡其實對于人生的得意和失意,是有心理準備的,因為人生無論得意或失意,都只是命運的循環而無足傷悲,他唯一感到遺憾難過的是,世人卻只以一時的得意和失意來作為衡量人的價值標準,就像桃、李比丹橘有花可賞而被重視一樣,但是有誰仔細去深思,是花期較長?還是樹蔭永久?
綜合全詩內容來看,“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兩句,是比喻自己不隨著環境的變遷而改變原來的志向,就如同產于江南的丹橘,到了冬日仍然維持翠綠的本色一樣。“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兩句,是說明江南的丹橘所以能經冬猶綠,主要是保有耐寒的本質,而非只因為長于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域?!翱梢运]嘉客”是透過丹橘的足以用來招待賓客,用來比喻自己的才華應該為世所用?!澳魏巫柚厣睢笔潜扔魇艿叫∪说募刀首钃稀!斑\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兩句,是說人生的境遇多半是隨著命運的安排而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而且往往當命運的循環過了之后,即使想要回顧也為時已晚?!巴窖詷涮依?,此木豈無陰”兩句,則是感嘆世人多愛浮華的外貌而不重實用,譬如丹橘和桃李都一樣有樹蔭,但是世人卻多偏愛種植桃李,實在令人覺得遺憾。
我們從這首詩的思想內涵中,明顯可以感覺到張九齡在遭受李林甫排擠后的無奈之情。不過即使詩中呈現的是心中的抱怨和委屈,但是所表現出來的寫作技巧,仍然溫婉而含蓄不露,并沒有一味的叫囂憤怨之語,這正是中國傳統詩寫作所最強調的溫柔敦厚的寫作技巧,也正是“哀而不怨”的寫作精神。也許時至今日,由于社會價值體系的大幅變動,現代人可能不太能完全接受或贊同此種溫柔敦厚的創作方式,不過這種風格成就了古典詩中那種從容婉約之美,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張九齡曾經擔任唐玄宗朝的宰相之職,而且還頗有政績,在這種歷練之下所形成的人格,自然會孕育一種比一般人較為寬廣的胸襟。所以當他在處理自己本身的挫折和困境時的表現,也比一般人要來得成熟而穩健。古人說詩是作家的性情和胸襟表現,真是一點也沒錯。再就整首詩的取材來看,是從不起眼的小物——丹橘,引發一段深刻的見解和論述,而且其中的比喻妥當自然,完全看不出有作者斧鑿的痕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10],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11]。
不堪盈手贈[12],還寢夢佳期。
【注釋】
[10]情人怨遙夜:這里的“情人”是張九齡對唐玄宗忠心的比喻用法。“遙夜”,指長夜。
[11]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句中的“憐”是“愛”的意思;“滋”是“生長”的意思。
[12]不堪盈手贈:“盈手”,指把東西或物品握滿在手中之意。
旨要
“懷遠”者,所懷為當時唐玄宗,時張九齡被玄宗所貶,故以此詩表達對玄宗的忠心不減。
賞析
這首詩的詩題為“望月懷遠”,其中張九齡心中“懷遠”的對象,就是當時的唐玄宗,因為唐玄宗聽信李林甫的讒言,將張九齡貶斥,所以張九齡借著這首詩來表達本身對玄宗的忠心不因此而稍減。詩的一開始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句,是寫景也是寫情。明月自海面上升起,心中所懸念的人雖然天涯阻隔,無法會面,但是在明月生自海上之時,有沒有同在一起面對明月呢?只此兩句,已將張九齡心中對唐玄宗的懸念全都寄托在里面。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天涯共此時”,其實是張九齡自己的懸念而已,唐玄宗有沒有真的在面對明月,根本不得而知,不過這些在張九齡的認知中卻不重要,因為無論如何,張九齡都會認為,當明月升自海上時,唐玄宗即使沒有在面對明月,也必然真實地生活在明月之下。與唐玄宗共同生活在明月之下,光是這點的認知就讓張九齡心中得到稍微的滿足與安慰了。
接下來的“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兩句,就直接點出張九齡心中對唐玄宗的思念情深,因而便遷怒到漫漫的長夜不盡,使他整夜都沉浸在相思的情懷中?!斑b夜”指長夜,“竟夕”就是整夜的意思。由于人心的相思之情難減難滅,使得終宵難以入眠,于是原本一樣的夜晚時間,便顯得更加漫長而難度,埋怨夜長的情緒于是升起。所以我們可以說,“竟夕起相思”是因,“情人怨遙夜”是果,這種寫作手法,讓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動人。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則是寫出整夜處于相思情懷中的張九齡,因為心中情懷的牽動,為了不讓明亮的月光被桌上的燭光掩去,讓他失去了望月懷遠的情思,遂將燭光吹熄。這種舉動,更加襯托出張九齡睹月思人的深刻情懷。至于“披衣覺露滋”一句,則是寫出張九齡因為心念唐玄宗,終宵不能成眠,漸覺所披衣裳上面綴滿了夜晚的露珠。“滋”這個字用在這里,正好把終宵不眠久立的情況表達出來。這兩句將張九齡終宵不眠,對月思人的情境,描寫得十分生動。最后的“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句,則是想象月亮雖明雖美,卻無法持以贈給遠方的唐玄宗,只好把相會的期待寄托在睡夢中。
清人施補華在所著的《峴傭說詩》中評論張九齡的詩作說:“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古之功大矣?!贝笠馐钦f,唐朝初年的五言古詩創作之風,還是延續著六朝以雕琢文辭的綺靡習氣,唯有陳子昂和張九齡的五言古詩風格,直接跳過六朝,承接漢魏作品那種重神韻、講氣骨的寫作方式,所以推崇陳子昂和張九齡有恢復漢魏古詩作法之功。我們從張九齡這首詩的內容來看,除了骨氣神出以外,更充滿著一股溫柔又委婉的韻味。諸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神思,“滅燭憐光滿”的細致情思,“披衣覺露滋”的無怨無悔,“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的深情期待等等,都是寫情入骨的句子。另外,以“滅燭憐光滿”來形容月光之美,更是神來之筆,讓讀者在心中回味不已?????????????????????????????????????????????????????????????????????????????????????????。通篇無論從詩的修辭和內涵來看,寫情雖細卻不流于靡,而以氣骨取勝,以“復古之功大矣”來推崇張九齡,實不為過。
第四節宋之問詩選
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汾州人(今山西汾陽縣),唐高宗上元二年(676)進士及第。宋之問雖然先后諂事張易之、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人,節操不足為道,不過詩才甚高,據《隋唐佳話》的記載:“武后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設燕賜坐。未安,宋之問詩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笨梢娝沃畣栐娮髟诋敃r受人推崇的程度。宋之問尤其善于五律,與當時的沈佺期齊名,詩風以屬對精切、修辭艷麗著稱于世,當時人稱為“沈宋”。
宋之問詩選
江亭晚望
浩渺浸云根[13],煙嵐出遠村。
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
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
【注釋】
[13]浩渺浸云根:形容云漫天邊而與江水連接的情景。
旨要
透過晚望之景,帶出由壯闊(“浩渺浸云根,煙嵐出遠村”)至肅寞(“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的情懷,并因而引發水柔山壯,對比出人的渺小的感觸。
賞析
這首詩題名為“江亭晚望”,所以一開始便以“浩渺浸云根,煙嵐出遠村”兩句,來描寫晚望所見的遠景。“浩渺浸云根”這一句,是宋之問用來描寫自己在江亭晚望所見的遠景。由于自己所在的位置是在江亭上,順著眼光往遠處的天邊遙望,天邊的云仿佛與江水銜接彌漫的樣子,所以用“浩渺浸云根”來形容。這里用的“浸”字,正好把云入水中的遠景很貼切地帶了出來?!昂泼旖聘笔钦f云漫天邊的情景,而這種云漫天邊之景又連接著眼前奔流而去的江水,和“煙嵐出遠村”相配合,可見是一幅廣大的遠景。我們可以想象,宋之問在黃昏時候站在江亭之上,遙望著水天相連之處,感覺上好像天邊的云影與江水相連接。至于遠處村莊里的炊煙和山嵐之氣,仿佛也相互連結而一起飄了出來?!昂泼旖聘笔怯山h的情景描述,“煙嵐出遠村”則是由遠而近的情景描述,把這兩句結合起來看,正是宋之問登上江亭時的全部視覺意象。我們如果再仔細分析,“浩渺浸云根”是壯闊中帶有輕盈,“煙嵐出遠村”則是輕盈中現出壯闊,配合得十分巧妙。
接著“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兩句,則把全部的視覺帶到近景來,因為是近景,所以才看得出飛鳥歸去后沙上所留的痕跡,看得出帆船駛過后迅即復合的水流。除了這種近景視覺意象的描述以外,這兩句的含意也很可玩味?!傍B歸沙有跡”和“帆過浪無痕”,從句中的意思來看,正好是一種語意上的對比:飛鳥雖然歸去,沙上卻仍留爪跡;帆船已然駛過,水上卻不留浪痕。以體形而言,飛鳥當然不如帆船,然而沙雖軟細卻不流動,水雖渾厚卻不停滯。大形體的帆船在江中前進,由于江水毫不停滯,所以前浪剛分起,迅即被后浪掩蓋不見,體形再大也只能徒呼奈何!小形體的飛鳥棲立于江邊的沙地,由于沙地不流動,所以即使飛鳥歸去,沙地上仍然留有剛才飛鳥棲立駐足的爪跡。這樣的語意對比,很容易令讀者聯想到人生中的許多境遇和情況:出力多者未必功效多!有時候我們對某人或某事用心用力,有時未必能得到預期的效果;相反的,我們對某人或某事無論用心或用力皆不足道,卻得到了超過預期的效果。于是,這種描述,可以說是一種眼前所見景象的當下傳達,也可以說是起于對人生出力多者未必功效多的聯想感嘆。
然后在這種遠景和近景的感觸中,接續了“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的感觸。水為柔性,任何人一望即知,但是對于山的為剛為柔,就不能只靠表面的觀察得知,可是偏偏有許多人仍然只依據眼前所見來下判斷,于是讓宋之問覺得非常悲痛。宋之問在這里用了“斷魂”兩個強烈的字眼,目的在于表達出與“望水知柔性”對比的情懷,順便帶出人處于其間的渺小感嘆。這種寫作的方式,和“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的對比是類似的。
最后兩句的“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則是將前面六句的詩意作一整合。所謂“縱情猶未已”中之“情”,就是“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中所隱含的出力多者未必功效多的感懷之情,也是“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中對世人只依據眼前所見來下判斷的悲痛之情。“回馬欲黃昏”一句則點出了詩題中的“晚望”。
全詩透過晚望之景,帶出由壯闊(“浩渺浸云根,煙嵐出遠村”)至肅寞(“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的情懷,并因而引發水柔山壯,對比出人的渺小感觸,表達的技巧十分高超。
渡漢江[14]
嶺外音書斷[15],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釋】
[14]漢江:就是漢水。有些版本將此詩編為李頻之作,應是錯的。
[15]嶺外:指秦嶺之外,也就是嶺南之地。宋之問曾被貶到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南),瀧州就屬嶺南之地。
旨要
“近鄉情更怯”一句,寫出離鄉之久與遠。
賞析
這首詩是宋之問從被貶到瀧州要回到洛陽,途中經過漢水時所作。詩的開始,先敘述自己被貶到秦嶺之外的瀧州的感觸說:“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秦嶺以南在唐朝仍屬未開發地區,因此唐朝的官員莫不以被貶到嶺南為懼。宋之問被貶至瀧州(約在今日的廣東),可以說是完全離開原來自己熟悉的地方了。在這種情況下,又歷經冬天和挨過春日,可見時間有多么的漫長。尤其是“音書斷”三字,更是寫出對于家人親友音訊全無的彷徨與憂懼,于是這兩句詩的內容,便將宋之問被貶的心情全都表達出來?????????????????????????????????????????????????????????????????????????????????????????。
古人對于離開家鄉到遠處去,往往看做一件大事,原因除了交通不便無法隨意往返以外,就是地域的區隔所造成的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的差異所致。以宋之問被貶的廣東,和欲返回的河南洛陽來相比,相距之遠,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的不同,即使是今天來看,仍然大有差異,更何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個從河南洛陽來到廣東的人,不僅舉目無親,連語言也可能不通,想念家人親友,進而盼望家人親友的音書,便成了心靈中唯一的慰藉。一旦這條心靈慰藉之路斷訊,而且還是“經冬復歷春”的斷訊,對一個獨在異鄉為客的人而言,是多么無助而殘忍的事!因此,宋之問雖然在前兩句中,并沒有表達出內心的彷徨無助,但是這種彷徨無助的憂懼之情,已經蘊含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這兩句詩當中了。于是我們便能理解,為何在下兩句會出現“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情感描述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是在描寫宋之問自己心理的想象,自從渡過漢江之后,雖然實際上離開被貶的瀧州漸遠,相對的距離故鄉便好像變近了。但是由于離開故鄉的日子太久了,不知故鄉的人事是否還如往昔一樣,因此雖然離鄉漸近,內心卻反而憂懼和畏怯。本來在遇到來自故鄉的熟人,自然的反應會想要向前詢問有關故鄉的事物,但是在這種矛盾的心理壓力之下,卻反而不敢趨前詢問。因為宋之問心里畏懼的正是:萬一得到的訊息與自己所想要的結果相反,那要如何去承受呢?于是原本的思鄉情切,反而成了思鄉情怯,急欲探詢故鄉消息,反而成了不敢探詢故鄉消息。而這種情緒的醞釀,其實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的時期,就已存在了。換言之,“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這兩句,正是“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情感的來源。
我們看這首詩雖然只有五言四句二十字,但是透過這種高超的創作技巧,把宋之問久貶在外的苦悶和憂懼心情,表達得非常的傳神。其中尤以“近鄉情更怯”一句,寫出離鄉之久與遠,更為后人所傳誦。
題大庾嶺北驛[16]
陽月[17]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18]。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19]。
【注釋】
[16]《題大庾嶺北驛》:“大庾嶺”,在今江西省大庾縣境內。“驛”,是古代官府經辦的休息站,一般稱為“驛亭”或“驛舍”。
[17]陽月:指陰歷的十月。
[18]林昏瘴不開:“瘴”,指森林中落葉及動物尸體積累相參后所產生的一種有害于人體的氣。本句就是在形容森林中瘴氣太重,因而視線模糊的樣子。
[19]隴頭梅:山嶺的高處稱為“隴頭”,所以開在山嶺高處的梅花,就稱為“隴頭梅”。
旨要
本詩以人不如雁,更需北行而不得返回的無奈,表達出宋之問被貶謫嶺南的心情,寫得十分深刻。
賞析
這首詩是宋之問被流放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附近),路經大庾嶺北側的驛舍中有感而發寫成的一首作品。
第一聯的“陽月南雁飛,傳聞至此回”兩句,透過十月北雁南飛不過此地的傳說,暗指自己此刻被貶的境遇,比雁還不如。大庾嶺在江西省境內,以唐朝的國土疆域來看,過了大庾嶺便算進入南方的邊陲之地。因為如此,所以唐朝以前的古人便把大庾嶺當做南北交界的界標,也因為這個原因,又有十月北方的雁鳥南飛至此即停,絕不過嶺的傳說。宋之問“陽月南雁飛,傳聞至此回”這兩句詩,就是引用此一傳說,帶出人不如雁的悲傷。
第二聯的“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兩句,便接續上述人不如雁的悲傷情緒,寫出自己仿佛歸期無望的哀痛。“我行殊未已”一句,是說宋之問因為被貶到離此更遠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附近,所以雖然到了連北雁南飛都不越過的大庾嶺,但是路程卻還未結束,必須渡過大庾嶺后再繼續往前走?!昂稳諒蜌w來”一句,則是寫出今日渡過大庾嶺到達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的貶所以后,什么時候才能再路經大庾嶺回到故鄉去呢?這兩句的描述,把宋之問當時心中的哀怨、不安、期盼的復雜情緒,全都生動地呈現出來。
第三聯的“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兩句,筆鋒一轉,另外描寫宋之問在大庾嶺驛舍所看到的兩幅景象?!敖o潮初落”一句,透過江中潮水初退的靜肅,帶出宋之問此刻心中的寂靜冷清,而這種寂靜冷清的景象和心情,讓人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林昏瘴不開”一句,則是透過森林中瘴氣太重,因而視線看不清的景象,帶出宋之問此刻心中的沉郁和憂傷。這種沉郁和憂傷,也是起于宋之問內心中那種不安的感覺。在這種不安情緒的困擾下,宋之問只好希望明日攀過大庾嶺的高處時,回頭能望一望故鄉的方向,或許能暫時解除這種不安的情緒。所以第四聯便寫出“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兩句來作為結束。這兩句的大意是說,明日攀爬大庾嶺到了可以望見故鄉的高處,即使望不見故鄉,至少也能看到開在大庾嶺高處的梅花。“應見隴頭梅”一句放在最后,讓全詩在沉郁和憂傷的情緒中,至少出現一點寬懷之意。
我們從全詩內容來看,明明寫的是非常深刻的沉郁憂傷愁懷,但是全詩卻沒有用到一個愁字來形容,而是用寫景的方式來把愁懷烘托出來,這是宋之問的高明之處。
第五節王勃詩選
作者簡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是王通的孫子。王勃少時聰慧,為沛王所賞,召為府內修撰之職。當時唐室諸王習尚斗雞,王勃為了逞才,曾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結果受到唐高宗的申斥,并廢其職位。王勃遂客居劍南,不久又補為虢州參軍。后因坐事又遭除名,欲往交趾依附其父,結果在渡海中溺水而卒,得年才二十八歲。王勃為文前往往先磨墨數升,然后拿著被子覆面而臥,過了一陣子再起來作文,一氣呵成且不改一字,當時人以“腹稿”來稱譽他。王勃在當時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為“初唐四杰”。今有文集三十卷,詩二卷。
王勃詩選
郊興
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
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
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20]虛。
【注釋】
[20]綠尊:指初釀成的酒,因為尚未過濾,酒面上仍然浮有綠色的酒渣。
旨要
“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寫春景靜態之美,“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寫春景動態之美。最末兩句,以飲酒不畏醉帶出愿長處于春日郊興中的心愿并作為結語。
賞析
這首詩題名為“郊興”,顧名思義,描寫的就是王勃在郊園閑居賞玩之興。我們看“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兩句,直接就點出春日于空園中吟歌酌酒閑居之樂。我們可以說,王勃在這兩句詩中想表達的心情,就是為獨酌而歌,為閑居而賦。至于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的心境,正是起于對春日空園的幽靜而樂。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起筆描述,因為對于春日的描述,多半都以喧鬧繁華為主,但是王勃在首聯兩句的構思中,卻以“空園”和“閑居”的感受,作為本詩的描述主旨,這其中已蘊含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傲氣:世人欣喜春日的喧鬧繁華,自己偏喜春日的幽靜閑趣。于是當我們在閱讀“空園歌獨酌,春日賦閑居”這兩句詩的時候,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形象和意象,已不只是在春日空園里單獨飲酒逍遙的王勃而已,而是領略到一個具有慧眼、能夠品賞另一種春日之美的王勃。本來“空園歌獨酌”一句中,既有“空”字,又有“獨”字,一股落寞的情懷似乎要躍出字里行間,但是在下一句中因為用了“閑居”二字作為補述,于是前句的“空園”和“獨酌”的形象和意象,便不會顯得孤寂,反而讓人覺得悠閑自在。于是我們終于理解,為什么王勃會在空園中獨酌而歌,就是因為他能夠充分享受到春日閑居的悠閑自在。
處在這種悠閑自在心境中的王勃,于是便有閑情去注意到:“澤蘭侵小徑,河柳覆長渠”的景色。這兩句寫的是春景靜態之美,其中的“侵”字,是形容春日降臨大地時,原本長在水澤中或水澤邊的蘭草,隨著春日的到來,一天天,一日日,逐漸蔓延到澤邊的小徑上來。至于其中的“覆”字,則是形容春意日盛,于是柳條已經茂盛成覆蓋在河渠之上的樣子,更令人覺得春意盎然。
我們如果注意觀察王勃這兩句詩的修辭用法,會覺得很有創意。首先看“澤蘭侵小徑”這一句,水澤與小徑相隔雖然不必一定甚遠,但也會有一些距離,否則小徑也不容易留現下來。原因是小徑如果與水澤相隔甚近,只要雨水稍多,水澤溢滿,小徑很容易便會被淹沒而無法行走。處于容易被水淹沒的地域,行人自然會避開而不會行走于上,所謂的小徑當然也就顯現不出來。既然小徑與水澤相隔有些距離,水澤中或水澤邊的蘭草,要生長并延伸到小徑上來,便不是短時間可以達成的。我們也明白,不論哪種花草的成長,都是一分一寸慢慢長大,一兩天看不出變化,但是一兩個月的變化就會令人驚嘆。明白這些現象之后,再看王勃用“侵”字來形容水澤中或水澤邊的蘭草,隨著春日的到來,一天天,一日日,逐漸蔓延到澤邊小徑上來的情景,是多么的傳神貼切了。
再來看“河柳覆長渠”這一句。河渠邊的柳樹與河渠也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柳條如果要長成并覆蓋在河渠之上,也必須要有一段長時間才可能完成。所以當這些河渠邊的柳條,已經長成并覆蓋在河渠之上時,就表示已經過了一段不短的時間。上一句用“侵”字來形容水澤中或水澤邊的蘭草,逐漸蔓延到澤邊小徑上來的情景,意指這些蘭草再假以時日,仍然會繼續往前延伸,這是蘭草面積的擴大;這一句用“覆”來形容春意日盛,柳條已經茂盛并覆蓋在河渠之上的情景,意指這些柳條再假以時日,仍然會繼續往上覆蓋,這是柳條體積的增厚。綜合而言,“澤蘭侵小徑”這句是在描述平面春意的無限延伸,“河柳覆長渠”這句是在描述立體春意的無限延伸,平面春意加上立體春意,于是整個天地間便完全被春意所籠罩。這是王勃所精心構思而成的畫面。
然后我們再看接下來的“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兩句。這兩句的大意是在強調春景的秀麗。當春雨雖然已經停止不下了,不過花片上由于仍存留著雨珠,所以乍看之下,不僅雨水滋潤之光猶在,而且顯得愈加嬌嫩。當春風吹過拂動樹葉時,這些茂密的葉影因晃動而顯得有些離疏。在這兩個詩句中,用“雨去”和“風歸”兩個詞匯,目的在于增加春日的生氣和生意,連雨和風都會主動前來益助。由于“雨去”下面接以“花光濕”三字,可見是喜雨而不是暴雨,所以只是讓花更滋潤而出現花光,而沒有雨打花落;由于“風歸”下面接以“葉影疏”三字,可見是微風而不是暴風,所以只是讓葉影晃動離疏,而沒有摧折枝葉。這樣的情景描述,將春日的秀麗和生意,完全表達出來,讓人閱讀之后,仿佛置身于春日景之中而沉醉不已。
所以也難怪處在這種春意盎然和春景秀麗情境中的王勃,最后以“山人不惜醉,唯畏綠尊虛”來呈現自己當下的心境。王勃認為此時此刻,如能痛飲而醉于此地,便是人生一大樂事,至于內心中唯一擔心的事,就是酒數不足,讓酒樽中空而無法滿足痛飲而醉的心愿。王勃透過這兩句詩作為結語,表達出要不惜飲醉此地,并強烈傳達出想要長處于春日郊興中的心愿。
我們看這首詩的內容,無論修辭或思想的表達,雖然仍存有六朝雕琢文學創作手法的遺跡,但是卻沒有濃艷過當的弊病,諸如“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這種寫景的手法,反而充分展現出清新秀麗的特色,難怪王勃當時被推為“初唐四杰”排名之首。
春莊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旨要
全詩以“人事靜”來映襯“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春日之景的可愛。
賞析
這首詩是以“人事靜”來映襯“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春日之景的可愛。所以就寫作的次序而言,應該是先有“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的趣味感受,才興起對“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春莊的描述。我們看王勃對這個春莊的景觀描述,先是有條種植蘭草的小徑通往春莊,再來是被桃李點綴而成的春莊。通往春莊的小徑植有蘭草,所以是清香怡人,到達春莊后會覺得繁華艷麗,因為有桃李點綴環繞。這樣一個春莊,當然會讓人興起“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的趣味了。就全首詩的創作手法來看,寫得從容淡雅,清新脫俗,不會讓人覺得流于枯淡而沒有生氣。
因此我們可以說,王勃在這首作品中的修辭取材手法,正是決定這首作品淡雅而不枯淡的主要原因?????????????????????????????????????????????????????????????????????????????????????????。因為就一整座山而言,可以選用的題材實在太多,譬如中國文人常用的松、柏、竹、梅等植物,都可以當做山景來描述。但是松、柏、竹、梅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文化傳統里,雖然都有清高堅貞的含意,但是也隱含了些許孤傲在內。所以當我們看到中國古代文人選用了松、柏、竹、梅等植物來作為詩作題材時,多少會呈現出一點由孤傲散發出來的枯淡之意。了解這里面的緣由,就可以明白當王勃在這首作品中,選用“蘭葉徑”和“李桃園”作為題材時,由于“蘭葉”的清香怡人和“李桃”的繁華艷麗特質,自然就會讓作品的情境去掉枯淡而顯得雍容脫俗。由此可見,一個好的作家,不僅本身具有一支生花妙筆,也要具有選擇題材的慧眼。
羈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旨要
春日已歸而人仍滯留不歸,寫得神傷情悴。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先透過春日已歸而人猶滯留不歸,把王勃為客在外的心神寫得神傷情悴?!按菏乱怀瘹w”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來比喻為客羈留在外的時間一下子就過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則是用來強調遠在千里為客的神傷情悴,“倦”字原來是厭倦之意,對于遠在千里為客感到厭倦,所以覺得神傷情悴。長久因為遠在千里作客不得歸而神傷的情懷,在眼見春日一朝而歸的情景對比下,心靈自然顯得益加憔悴恍惚。接下來的“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兩句,則是寫出春日重回,春花重開又謝,但是自己羈留在外為客的情況,根本沒有改變。“重見落花飛”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為客千里、度日如年的心思表達出來。這種作品,起筆壯闊而有勁,文字修辭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達十分渾厚,可以說已具有盛唐詩的雛形了。
詠風
肅肅[21]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22]。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注釋】
[21]肅肅:形容風吹的聲音。
[22]山楹:山中房屋。
旨要
本詩透過各種物象的搖動,描述風的形象,順便帶出含有人的德性,是一首體物精微的詠物詩作。
賞析
一首好的詠物詩作,不僅要能描寫出所詠之物的形象,而且還要含有作者生命力的寄托。我們就以這兩項要件,來檢視一下王勃這首《詠風》的詠物詩。
這首詩的題目既然是“詠風”,所以在創作時當然要針對風的形象來做描述,問題是風的形象是個什么樣子,任誰也沒見過。那么,一般人是用什么方法去判斷說風來了呢?通常是經由感覺,當風吹拂在人的身體上時,便知道風來了;另外便是經由各種物象的搖動,來判斷風來了,譬如樹葉搖動就是。因此,王勃這首詩的第一聯“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兩句,就是經由感覺的方式,來描寫風起的形象。涼風從林壑肅肅而生,吹到王勃的身上,讓王勃頓時覺得仿佛林壑的清爽都加諸到身上來。這種描寫方式并不是直接描述風的物象,而是經由受風涼爽的感覺來描述風的生起。
第二聯的“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兩句,則是繼續描寫風起之后,所吹拂的痕跡。“驅煙尋澗戶”一句,是形容風吹過山澗時,把山澗上的水汽吹散,讓山澗底的住戶顯露出來;“卷霧出山楹”一句,是形容風吹過山上時,把山上的霧氣吹散,讓山里亭屋的屋柱顯露出來。這種描寫方式,就是經由物象的搖動,來判斷風的吹拂痕跡。
第三聯的“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兩句,就是針對以上所述的內容,來說明風雖然不具特別的形象,來去也沒有留下任何蹤跡;但是在風起、風過、風停的變幻中,好像也對萬物有著一定的影響而顯得有情。譬如上一聯的“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兩句,我們可以說是風無心的吹拂,但是也可以說是風有心的吹拂,如此一來,就不能說風是完全無情了。
第四聯的“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兩句,則是經由黃昏日落時,風入松林所帶起的聲響,帶出堅貞不移的德性來。這兩句的大意是說,當日落黃昏,大地歸于幽寂,連山水都為之靜默而沒有任何聲響之時,唯獨風入松林,吹出陣陣的松濤之聲。這兩句如此描述,很容易便讓人聯想作者是有意在以風喻志,傳達出王勃胸中含蘊有如同風一般的特質:勤勉而不懈怠。這就是王勃把自身的生命力,投射到風的身上所出現的結果。
因此,王勃這一作品,不僅描寫出了風的形象,而且也含有王勃自己對生命力的寄托,所以是屬于詠物詩中的佳作。
第六節張說詩選
作者簡介
張說,字道濟,洛陽人。于武后朝試策賢良方正,張說取得第一,后來擔任至尚書左丞相之職。張說為人重氣節,重然諾,善為文章,當時朝中大著作多出自其手,與蘇颋合稱燕許大手筆。晚年因事被貶到岳陽,詩作益現凄婉之妙,時人謂得江山之助。今存文集三十卷,內有詩九卷。
張說詩選
湘州北亭
人務南亭少,風煙北院多。
山花迷徑路,池水拂藤蘿。
萍散魚時躍,林幽鳥任歌。
悠然白云意,乘興抱琴過。
旨要
“山花迷徑路,池水拂藤蘿”兩句寫出春景繁茂,“萍散魚時躍,林幽鳥任歌”兩句寫出春意盎然。人則在此景此意中,顯得悠然自得?????????????????????????????????????????????????????????????????????????????????????????。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人務南亭少,風煙北院多”,先描述湘州北亭的特質是“風煙多”,而這種“風煙多”的情景展示,是透過與南亭的比較而得的。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把這兩句讀成“南亭人務少,北院風煙多”,如此一來,湘州北亭的特質就不只是人務少而已,而是一片怡人的風煙。從這兩句的創作手法來看,張說是有意用對比的方式,來展現出湘州北亭的特色。詩題為“湘州北亭”,為何在第二句用了“北院”呢?原因是為了配合這首詩的格律。從這首詩的聲律而言,首聯是“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見原來的聲律標準式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本句式第一句的第一字因為可以平仄不論,所以張說用了“平”代“仄”,寫出聲律為“平仄”的“人務”二字,但是第三、四字的聲律為“平平”,所以不能寫成聲律為“平仄”的“南院”,而只能寫成聲律為“平平”的“南亭”。因為第一句已用了“南亭”,其中有個“亭”字,再加上第二句第三、四字的聲律為“仄仄”,所以原來詩題上的“北亭”因為聲律為“仄平”,便被改成“北院”,以符合“仄仄”的聲律,順便避免和第一句的“亭”字重復。由此可見,在張說這個時候,五言律詩的創作已經非常成熟了。
我們接下來再看“山花迷徑路,池水拂藤蘿”這兩句,是針對湘州北亭春日風煙的秀美怡人處作描述。這兩句所描述的正是春景繁茂的情景,所謂山徑野花的茂密,以至于淹沒了山中的小徑;山徑藤蘿的茂密,以致垂拂到池水之上的情景,正是“風煙多”的成因之一?!吧交詮铰贰笔腔ǘ喽灰娚綇?,“池水拂藤蘿”是藤蘿密垂池水而仍然看得見池水,如此描述,便讓人覺得情景光鮮亮麗而不陰森,充分把“風煙多”的美麗呈現出來。這兩句詩表面上描述的是一片靜景,但是蘊含的卻是動景,因為“山花迷徑路,池水拂藤蘿”這個景象,是累積了一段時間的生長才出現的。
由于情景的光鮮亮麗,所以便出現“萍散魚時躍,林幽鳥任歌”的圖景。池魚躍出水面,把水面上的浮萍沖散;林中野鳥無人侵擾,得以放任高歌。這兩種圖景的描述,表面上形容的是湘州北亭的動態之景,但是透過這種動景的形容,所傳達出來的卻是一股極其幽靜的情境。這種寫作手法,可以說是從南朝中的梁代王籍就已出現,王籍在《入若邪溪》詩中著名的句子:“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本褪沁@種以動景寫靜景的先例。后來盛唐的王維,師法這種詩意來創作的詩作更多,諸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等等,都是以動景寫靜景的名作。這種以動景寫靜景的手法,除了可以讓讀者更深刻地品賞到作者所描述的景物以外,也同時傳達出作者的心靈圖景。換句話說,當作者在運用以動景寫靜景的手法時,同時也在表達出一種不為外物影響的寧靜心境。所以清朝的王夫之在《姜齋詩話》卷二中說:“不能作景語,又何能作情語邪?”這是很中肯的論點。我們從全詩的結構來看,“萍散魚時躍,林幽鳥任歌”這兩句也是造成湘州北亭“風煙多”的成因之一。
然后我們再把以上的兩種情境歸納,可以發現,“山花迷徑路,池水拂藤蘿”兩句寫的是靜態之景,然而卻是靜中有動;而“萍散魚時躍,林幽鳥任歌”兩句寫的是動態之景,然而卻是動中有靜。綜合上述這兩種春日的動、靜態之美,就是湘州北亭讓人最怡然自得的原因。因此在詩的最末,張說便以“悠然白云意,乘興抱琴過”兩句作為結束語,寫出人在此景此意中,顯得悠然自得的心情。為什么用“白云意”來形容內心的悠然自得?因為天上的白云除了自由往來,既無牽絆也不受拘束以外,還顯得變幻莫測,隨著自然氣候而改變形狀,這種現象被拿來比喻人心的自由無礙、隨機變幻,最為恰當不過了。至于“抱琴過”三字,是透過懷抱古琴那種雅致清高的象征含意,表達出張說此刻心如白云的心境。換言之,張說是透過白云來比喻內心的自得自在,透過抱琴來象征內心的雅致清高。而這兩種情懷,正是詩題“湘州北亭”的主旨所在。
蜀道后期[23]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
【注釋】
[23]后期:預先相約日后見面之期為“后期”。
旨要
本詩借由“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帶出為客在蜀急于返回洛陽之心。
賞析
預先相約日后見面之期為“后期”。所以我們看這首詩的前兩句“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先說出為客在外,急于返鄉之心,好像在和時間競逐一般,希望為客的時間早些結束,而返鄉的日期早點來臨。張說在這里用了“爭日月”三字,來表示和時間競逐之意,既巧妙又貼切。因為“日”是指白天,“月”是指晚上,所以這里的“爭日月”,就是計較未來見面的日子,連白天和晚上都一起算上。在這種心理作用之下,便急著預訂安排好回鄉的時程,所以才會接著寫出“來往預期程”的句子。這正是詩題“蜀道后期”的意旨所在。接著再借由“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的描述,帶出為客在蜀急于返回洛陽之心。
我們都知道,無論白天或黑夜,除了季節的更迭,使得其中的時間略有變化以外(譬如夏至之日,白日長而黑夜短;冬至之日,白日短而黑夜長等),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可是當人心有事之時,無論白日或黑夜的時間,就會隨著人心的變化而各自不同。所以當人處在快樂情境之時,無論白日或黑夜,都會覺得轉瞬即過;可是當人處在失意之時,無論白日或黑夜,都會覺得漫長難度。張說在創作本詩時,就是充分掌握人心的這個特質,來加以運用。所謂的“客心爭日月”,是先把日和月擬人化,也就是把張說內心里對為客在蜀急于返回洛陽之心,轉移到日和月之上。當日和月都被擬化出有生命之后,這種急于返鄉之心,好像在和日、月時間競逐一般,希望為客的時間早些結束,而返鄉的日期早點來臨的心意,便十分鮮活生動。有了這樣的心思,所以“來往預期程”的心理,便成了無可阻礙的情懷展現。
但是張說在詩中所營造的情境高潮,并不止于此,他接下來把秋風也擬人化。所以當“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這兩句出現時,除了用來襯托前面的“客心爭日月”那種急于返鄉之心之外,更將心中急于返鄉而不得的遺憾,透過“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的描述而得到滿足。因此而言,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個字,但是由于張說善于運用擬人法的比喻,使得這首詩的意涵無窮,韻味十足?????????????????????????????????????????????????????????????????????????????????????????。
第七節沈佺期詩選
作者簡介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人。沈佺期是初唐中以七言詩擅長的著名詩人,就這點來講,意義甚為重大,我們可以說他是把唐詩從五言轉化為七言的關鍵人物。沈佺期和宋之問兩人齊名當代,所作詩篇皆以華麗修辭為宗,其中尤以重視格律對唐朝律體的影響最大。不過沈佺期也和宋之問一樣,附會諂媚當時的張易之兄弟以追求權勢,而為清議所輕。
沈佺期詩選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郁金堂[24],海燕雙棲玳瑁梁[25]。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26]。
白狼河[27]北音書斷,丹鳳城[28]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29],更教明月照流黃[30]。
【注釋】
[24]郁金堂: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堂上焚點來自當時大秦的名為“郁金”的珍貴香料。一說是堂上的墻壁上用郁金香做成的香料來涂抹。而不論是哪一種說法,目的都在強調富貴人家的景況。
[25]玳瑁梁:指富貴人家的屋梁用玳瑁殼來裝飾的豪華景況。
[26]遼陽:指現在的遼寧省遼陽縣一帶。
[27]白狼河:又名白狼水,就是現在的大凌河,因為水源出自當時的右北平白狼縣(今遼寧沈陽西北)東南而得名。
[28]丹鳳城:長安的古地名,據說戰國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善于吹簫,有鳳聞聽后集于城上,故名為丹鳳城。
[29]獨不見:形容不能相見。
[30]流黃:一種黃色和紫色相間的絹布。
旨要
本詩透過居室之富貴裝飾(“郁金堂”及“玳瑁梁”),以及時空交錯(征夫位于白狼河,思婦位于長安城)的對比,傳達出思婦的閨怨情思。
賞析
這首詩樂府舊題作“獨不見”,不過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為了安慰當時喬知之的小妾,被武承嗣奪去的悲思而作,詩中內容故意假借征夫和閨婦的不得見面來作為比喻,所以詩的題目才定為“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且不論詩題應作如何,我們從詩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可以算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詩了,這對唐朝七律的發展而言,意義是很重大的,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創作內涵,再來看這首詩符合七律的規則部分。
首聯的“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是描述少婦閨房中華麗的裝飾。詩中的少婦姓盧,點出了此戶人家是當時的大姓。唐朝初年,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等五姓,由于是從六朝以來就形成的世家,因此在當時社會中的門第很高。這種五姓的門第排行,到唐太宗即位時,仍然非常盛行。唐太宗為了改革這種習氣,還特別詔令當時的高士廉負責重編天下的譜牒,想要“進新門,退舊望”,結果崔姓這一族仍舊排名第一。為了這件事情,唐太宗還親自下令將崔姓列為第三姓以頒示天下。姓氏的排名問題,勞駕到皇帝來過問更改,可見在唐朝初年,門第觀念仍然十分盛行。盧姓少婦既然出身高門第,所以閨房中的裝飾自然十分華麗講究?!坝艚鹛谩辈徽撌欠冱c來自當時大秦,名為“郁金”的珍貴香料,或是指堂上用郁金香做成的香料來涂抹的墻壁,都在強調盧家少婦家居生活的講究。至于“玳瑁梁”則是指用玳瑁的殼鑲成的屋梁。由于這首詩所描述盧姓少婦居住的地方是長安(丹鳳城就是長安的古名),而長安位于陜西省,根本不近海,所以要取得玳瑁的殼,而且數量多到足夠作為屋梁的裝飾,如非富貴人家是無法辦到的。堂上或壁上所點或所抹的為珍貴的香料,屋梁上則用稀貴的玳瑁殼去裝飾成海燕雙棲的圖景。所以我們看“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這兩句,除了在描述少婦出身豪門以外,也在表示原來和豪門丈夫恩愛雙棲的情況。
然后我們看接下來的“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兩句,則是借著九月初秋,家家搗衣之聲此起彼落,來讓少婦懸想遠在遼陽征戍的丈夫是否無恙。時序進入初秋,天氣由熱漸趨轉涼,為了要準備冬天御寒的衣物,所以每戶人家開始搗衣。所謂“搗衣”二字的含意,有人認為是洗衣服時用木杵來拍打以使衣服潔凈的意思。古人確實在洗衣服時,會有用木杵來拍打以便衣服潔凈的動作,不過“搗衣”指的并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看《昭明文選》五臣注“搗衣”說:“婦人搗帛裁衣,將以寄遠也?!庇纱丝梢姡瑩v衣就是把帛布用木杵拍打以便裁制衣服的動作。為什么在裁制帛衣之前要有“搗衣”的動作呢?因為古代的帛布,大多由蠶絲所織成,而蠶絲的主要成分為絲素和絲膠,絲素是一種幾乎透明的纖維,所以又稱為絲蛋白,這是蠶絲的主要部分。絲膠則是一種在外表保護絲素的物質,摸起來有些黏黏的感覺。這種絲膠如果一直留在絲素的表面,會讓生絲顯得粗而硬,制成的帛布就會品質低落。因此古人為了去除留在絲素表面的絲膠,便先把生絲浸泡在微溫的水中,帛則泡入由棟木燒成的灰中,讓其中的絲膠容易被去除掉。經過浸泡過的生絲和帛,再用木杵拍打,讓含在里面已脫落的絲膠隨著水漿排除出來,順便讓生絲和帛的質料變得更潔白柔軟。古代的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人力勞動,即使是女子白天也要幫忙作許多事,因而婦女搗衣多在秋天的夜晚時進行。李白的《子夜吳歌》之三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睂懙囊簿褪沁@種情境。至于“寒砧”,指的就是用來搗衣的砧石板。古代婦女要搗衣時,把帛布鋪在表面平滑的砧石板上拍打,用“寒”字來形容,一則是強調秋夜聞聽搗衣聲的凄楚感,二則是為了要強化天氣入秋后的涼意。
明白其中“搗衣”的含意后,再來看“九月寒砧催木葉”一句,就更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情韻?????????????????????????????????????????????????????????????????????????????????????????。秋天一到,家家戶戶拍打在砧石板的搗衣聲,似乎象征著天氣愈來愈涼且變為寒冷,所以連樹上的葉子也仿佛被搗衣聲快快地摧落下來。在這種情境中,聯想遠在遼陽已經戍守十年的丈夫景況不明,于是每一陣的搗衣聲,都像拍打在這位盧家少婦的心靈上一般,“十年征戍憶遼陽”一句,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感。
然后接下看第五六句“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的描述?!鞍桌呛颖薄笔侵干賸D丈夫戍守的遼陽之地,而“丹鳳城南”則是指少婦所居的長安。這兩句詩透過時空的轉換,將少婦懸想遠在邊境丈夫安危的憂慮,表達得十分傳神。我們甚至可以說,“白狼河北音書斷”一句,是描述遠在白狼河北戍守的丈夫,可能早已不在人世,所以才會“音書斷”??墒翘幵陂L安城內思念丈夫的少婦卻不知情,心中還因為懸念久無音書的丈夫,而覺得秋夜漫長而難眠。一死一生,已是人間悲劇,又何況死者已矣,生者卻一無所悉而仍處于相思的情懷中。這樣的描述技巧,從文字的修辭來看,雖然只是形象的勾繪,但是這種形象所隱含的象征情感,則是既深刻且綿密。
在這種深刻又綿密的相思情緒中,以“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兩句來作為本詩的結語,更進一層地描寫出少婦在房中又見月光照灑流黃布上,更因而引起思念丈夫的愁懷。“獨不見”三字就是表示不能見面之意。“誰謂含愁”,有的版本作“誰為含愁”,不過如果綜合全詩的結構來看,這里的“誰謂”中的“謂”字,作“令或使”來解釋,因而“誰謂”二字就是“誰令或誰使”的意思;以此推論,“誰謂含愁獨不見”這一句詩的大意,就是描述少婦在無可奈何下抱怨:誰使得我終日含愁而不得見上丈夫一面!接下來的“更教明月照流黃”一句,則是透過月光的照射流黃布上,帶出少婦見月思人情感的無窮無盡。
本詩先透過少婦居室之富貴裝飾,再用時空交錯的對比技巧,傳達出思婦的閨怨情思,十分動人。
邙山[31]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32]。
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注釋】
[31]邙山:又名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陽城北,范圍則一直延伸到鄭州的西北郊。因為自周朝以來,歷代的王侯公卿去世后多葬于此地,因而有“五十里邙山,竟無臥牛之地”和“生在蘇杭,埋在北邙”的俗諺。1948年,在附近的洛陽北冢頭村興建洛陽古墓博物館,里面搬遷自兩漢至北宋間的典型墓葬有二十二座。
[32]洛城:就是洛陽。
旨要
本詩以城外墳墓和城中居人以及城中歌鐘起與城外松柏聲作對比,帶出人世的無常滄桑感。
賞析
詩題的“邙山”,又名“北邙山”,因為周朝以來王侯公卿的墓地多建于此而著名,所以民間流傳著“生在蘇杭,埋在北邙”的俗諺?;谶@個原因,這首詩的前兩句“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便經由強烈的對比,帶出了一股莫名的滄桑感?!傲袎瀴L”三字,就是用來表示北邙山上墳墓之多,而這些眾多的墳墓如何添增而來呢?“萬古千秋對洛城”一句就是答案。換言之,北邙山上排列眾多的墳墓,正是歷經萬古千秋以來,許多王侯公卿的埋骨之所逐漸添增而成的。這些歷朝歷代的王侯公卿,生時在洛陽城掌權和享受榮華富貴,雖然身后得以埋葬在北邙山上,朝夕對著洛陽城,但是終究江山易主,人事全非,于是自然便在詩句的對比中,浮現出一股人事滄桑的情懷。
接下來的“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兩句,則是更進一步運用對比的方式,來強調這種人事滄桑感。如果我們說前兩句“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是用對比的方式來傳達出懷古的滄桑感,那么“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這兩句,則是用對比的方式來傳達眼前現實世界的滄桑感。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洛陽城外所列多為墳墓,而相對于城外墳墓的則為城中居人,以此推論,生者居于城中而死者居于城外;但是在城中歡樂歌鐘響起之時,城外北邙山上的墳墓上,卻只有松柏之聲揚起。以此懸想,這種情況其實在每一朝代的每一時刻都是相同的:生命存在時,得以在洛陽城中享受歌鐘歡樂,一旦生命結束,環繞在四周的便只有松柏之聲。
本詩透過對比的方式,強烈表達出不論生前如何富貴,身后如何選擇墓地,一旦人的生命結束,一切都將歸于無有。這種借由北邙山特質,來表達人間滄桑的作品,金朝的元好問有一闋名為《臨江仙》的詞說: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生前怨錯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鐘。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元朝的張養浩也有一曲《山坡羊·北邙山懷古》:
悲風成陣,荒煙埋恨,碑銘殘缺應難認。知他是漢朝君,晉朝臣?把風云慶會消磨盡,都做北邙山下塵。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
諸如這些作品的含意,都和沈佺期的《邙山》詩所表現的人事滄桑感,非常近似,一并提供給大家參考。
上一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孟郊、李賀、白居易、杜牧、李商隱詩選
下一篇:李白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