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戎耀文劉二龍 【本書體例】
【原文】:
陟彼岵兮(1),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2),猶來無止!(3)”
陟彼屺兮(4),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5)。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鑒賞】:
《詩序》云:“《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迫而數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詩序只說對了一半,所謂“孝子思親”是硬扯上的。宋代朱熹在他的《詩集傳》中認為本詩主旨為“孝子行役,不忘其親,故登山以望其父母所在”。無論漢儒與宋儒他們都是以儒家之“經”的繩索來套縛作品,不能也不敢講出詩歌的真正主題。《陟岵》這首民歌是征人久戍思親思歸的詩,反映春秋時期魏地勞動人民在繁重徭役重壓下的痛苦生活和厭戰的不滿情緒。
全詩共三章,每章六句。每章開頭兩句直接寫征人思親,寫征人在苦役中,登上高山,遙望故鄉的父、母和兄長。“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彼崗兮,瞻望兄兮”征人瞻望的重沓描寫,再助之以感嘆詞“兮”的深沉嗟嘆,征人的強烈急切的思親之情便完全表露出來了。詩歌至此,順理成章的該是接寫征人如何思親,或者詳敘征人如何受苦役之折磨,或者敘寫親人如何使征人懷念……。作者沒有這樣去寫,卻將筆鋒轉向遙遠的家鄉的親人怎樣思念在外服徭役的征人。征人登高遠眺親人,這當然是什么也望不到的。可是徭役之苦,思親之切,思歸之急,積思成幻,他彷佛望見了父、母和兄長,聽到了他們對自己的真摯深切的關懷的話語。父曰:“唉!我的兒子,日夜不停地在外打仗!”;母曰:“唉!我的小寶貝,白天黑夜不能睡個安穩覺。”兄曰:“唉!我的小兄弟,早晚一樣服役太傷神。”所有這些親人的訴說嘆息,都是征人服徭役的痛苦,借親人之口的傾吐、發泄、控訴!正是苦役一天到晚不停止;白天黑夜不能休息;早晚的苦役勞作都一樣。,所以親人們才再三叮囑吩咐:“你可要小心謹慎啊?別永遠停留在外鄉不回來!”“三章中的“無止”、“無棄”、“無死”,主要意思是差不了多少的,可是所傳之情卻是一章比一章哀痛、凄厲。各章的最后兩句,本來是征人的心思和愿望,卻不出于征人之口,而是從想念他,關懷他的父、母和兄長的含著熱淚的慘痛叮囑中道出,這就倍增其哀痛和凄慘。
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是它的奇特的想象。征人服役的痛苦生活,征人在苦役中保重自己的心思,盡早生還與親人團聚的愿望,皆從征人父、母和兄長口中道出。這種寫法正如清人浦起龍所說的“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這種手法,為后世詩人、詞家普遍采用,運用最成功的大概首推杜少陵的《月夜》一詩。他被俘于淪陷的長安,十分想念遠隔鄜州很久的妻子,便寫下了抒情名詩《月夜》。在這首詩中作者不寫自己怎樣想念妻兒,而是從想象此時妻子怎樣想念自己落筆,使主、客雙方的思念全部凝聚到客體,從對方飛來,因而,詩的藝術感染力驟增,為歷代評論家贊嘆不已。殊不知杜夫子的這種表現手法大概正是師法于《詩經·魏風·陟岵》的吧。
上一篇:《防有鵲巢》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隰有萇楚》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