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白的交往
杜甫從二十歲開始,前后漫游了十年。江南的秀美、齊趙的壯偉、家族的榮耀、少年的抱負,在他胸中激蕩,熔煉成一行行美妙的詩句,使他獲得了一些名聲。但這對于他做一代名臣的理想,卻幫助不大。他在這十年中結交的好友,要么是落魄詩人,要么是地方小吏,都沒有能力舉薦他去做一番事業。
于是,而立之年的杜甫暫時結束漫游,在洛陽附近的首陽山下成親安家。第二年父親不幸去世,為了養家糊口,謀求出路,他只得逗留洛陽,與達官結交,與貴人唱和,希望得到幫助。但往往只能陪吃一頓酒席,獲贈一些錢糧,卻看不到真正的前景。
就這樣過了兩年,詩人的浪漫情懷、純潔志向,讓他厭煩了勾心斗角、爾虞我詐。
正在這時候,一個光輝人物出現了。
這就是詩人李白。
李白是個傳奇人物,十五歲學劍術,二十歲做俠客,隨后離開巴蜀,浪跡天下,拜訪權貴,尋仙訪道。李白的理想是最可愛的,既想成仙,卻又說,這不成,我要是就這么走了,老百姓怎么辦?我要平地一聲雷,立即出將入相,談笑之間,寰宇安定,社會清明,成就萬世功業,然后急流勇退,辭官而去,泛舟五湖,逍遙自在。
后來,李白憑借詩文,獲得唐玄宗的欣賞,召為翰林,但只是做個文學玩伴,并沒有委以重任。李白大覺不滿,每日醉酒,與長安的權貴詩友混在一起,甚至在玄宗面前也表現出傲慢,還得罪了大太監高力士、大美人楊貴妃,最終讓唐玄宗也覺得討厭,就賜了些黃金,讓他離開長安。
李白失去了政治上的出路,看清了朝廷和宮廷的腐敗黑幕,就更加放縱,四處漫游,只以求仙為念,雖然內心痛苦,但外表看起來愈發的瀟灑不凡。
清代蘇六朋所繪《太白醉酒圖》
從此畫可看出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風采。
三十三歲的杜甫正把塵世看成污池,當他在洛陽遇到四十四歲的李白,頓時為他的風度所傾倒,為他的詩才所折服,就追隨他超越塵世,去采集仙草了。
李白也覺得杜甫真誠可愛,就引為好友,一同跨過黃河,去王屋山參拜道士華蓋君。可惜,一到那兒,卻發現華蓋君早已仙逝。他們大感失望,看著四周寂寥的原野無限悵惘,最后只得返回洛陽。
后來,李白去了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杜甫也跟著趕到。同年秋天,二人恰好遇到了高適。高適也是奇才,少年時不務正業,四十歲后開始學習寫詩,不料幾年之間,寫成《燕歌行》,被萬人傳誦。此時,高適已四十五歲,比李白還年長一歲,卻依然過著流浪生活。三個曠世詩人遇到一起,真是風云際會,互相激蕩,成為詩壇的千古佳話。
他們白天在孟渚澤游獵,黃昏時同登單父臺飲酒。三人登上高處,舉目望去,只見一片平野,似乎直達海邊的碣石。長風浩蕩,遠處煙云翻滾,都一起奔涌到眼前來。
看到這種雄闊的場景,三人胸襟大開,談論起時事來。高適常年在梁宋之地流浪,懂得民間疾苦。李白剛從宮廷出來,看清了朝廷內幕。杜甫雖然也漫游多時,但閱歷畢竟淺薄,就聽兩位前輩高談闊論。
李白說:“這些年雖然國庫充實,但連年開戰,朝廷又能堅持多久呢?”
高適也說:“不錯。當今圣上好大喜功,邊疆四處戰火。西邊的王忠嗣攻吐蕃,北邊的張守珪攻契丹,動輒幾十萬大軍,耗費多少士卒和錢糧,才爭得寸土,真是慘勝如敗啊。”
杜甫插嘴:“既然慘勝如敗,那為何總有戰事呢?”
李白慘然一笑:“還不是邊將們想立功?那些個莽夫,靠著將士尸首堆出來的功勞,就想到朝廷當宰相了!”
高適說:“唉,邊將們手握精兵,鎮守邊境,中原反倒空虛。萬一生變,可怎么得了呢?”
高適的話,讓李白、杜甫也都沉默了。正是深秋,桑樹寬大的葉子紛紛飄零,同田野中的豆葉混在一起,隨風旋轉飄舞。三位詩人都感覺到寂寥與戰栗。
不久,高適南下去楚地,李白去紫極宮拜見高天師,杜甫去拜會北海(今山東濰坊一帶)太守李邕(yōng)。李杜二人分別了一年,第二年的秋天,又在兗州重逢。此時,李白安家于此,杜甫大概是受邀而來。
這次見面,兩人彼此更為知心,友情也超過往日。他們談論詩文,尋訪友人,白天攜手同行,醉后共被酣眠,日子過得舒心而自在。
忽有一日,李白看著天空無云,只有大雁緩緩飛過,心里有些無名的惆悵,不知怎么排遣。他想到朋友范十正在城北閑居,許久不見,可以一訪。于是來了興致,叫上杜甫,就急匆匆上路了。
杜甫有點意外,在馬上說:“我們就這么去,有點唐突吧,萬一主人不在呢?”李白一揮馬鞭,說:“我輩性情中人,興之所至,何必多想?”半道上,他們經過一段荒坡,馬有些慌不擇路。李白一不小心,摔落到蒼耳叢里,臉上、手臂上都被扎得夠嗆,最慘的是身上那件華貴的翠云裘,全粘滿了蒼耳子。杜甫趕緊下馬,將他扶起,又要去摘蒼耳子。李白卻不在意,拍拍塵土,大笑說:“時間不早,趕路要緊。”于是二人重新上馬,七拐八拐,終于到了范家。范十聽見馬蹄聲,趕忙迎出來,見到來人頭發凌亂,渾身蒼耳子,一時認不出來。
李白哈哈大笑:“范十兄,是我啊。”
范十終于認了出來,不禁也大笑,將他們兩人迎了進去,叫仆人置辦酒菜,采來了新鮮的蔬菜,端出了珍藏的霜梨。
李白贊不絕口,說道:“最近酒席上滿是葷腥,都不愿下筷。今天這些野菜,真是清香撲鼻,使我胃口大開呢。”
吃罷了酒席,三人又趁著酒興,吟唱起《猛虎行》,真是無拘無束,盡情歡笑,聽憑屋外的夕陽漸漸沉落,四野里響起清脆的蟲鳴,遠處傳來溪流里的搗衣聲。
歡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三個月轉瞬過去,杜甫求仙歸隱的心思冷了,輔助君王的想法又熱了,決定要去長安尋找機會。而李白呢,早就對仕途絕望,只求游山玩水,正想重游一遍江東。
兩個人各有打算,只好在兗州城東的石門分手。
此時的杜甫,對李白除了傾倒、折服,還增加了理解,進而產生同情,于是寫詩贈他: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贈李白》
杜甫說,又是一年秋天相見,兩人依然像秋蓬一般,被風吹折,隨風飄轉,流離漂泊。你又曾說,想要去仙山煉丹,可延年益壽,如今卻一無所成,真是愧對祖師爺葛洪啊。唉,高居廟堂已無望,修道求仙也渺然,只能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可這樣除了虛度年華,又有何用呢?
短短一首詩,寫盡了李白瀟灑背后的無奈,盛名之下的悲涼。同時,杜甫希望李白重新振作,尋求機會。
但李白淡然一笑,寫了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回贈。魯郡,就是兗州。杜二,是因為杜甫排行第二。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李白說,你我上回在陳留醉別,不久又在兗州相逢,將此地的名勝都游遍了,日子何其痛快。可惜啊,又要分別了,不知何時我們再來這石門路歡飲一番?眼前泗水流淌,秋波浩淼,海色輝映著徂徠山,真是風景如畫,真是讓人不忍分離啊。唉,不過,你既然說我是飛蓬,那就是飛蓬吧,你我兩朵飛蓬,被各自的長風吹送,從此各奔東西。惜別之情如此深厚,但也無可奈何。但畢竟來日方長,就先飲盡手中這杯美酒,為彼此祝福吧。
兩位大詩人,自此一別,再也未能重逢。李白走到沙丘,寂寞難言,就寫詩贈杜甫,說“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而杜甫更是情深,在長安時,說“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相別日久,杜甫越發體會到李白的價值,認為“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此后,杜甫逃難秦州,安居成都,留下許多思念李白的詩句。
安史之亂后,757年,李白跟隨永王李璘起兵,作為幕府。永王與他的哥哥唐肅宗爭權,兵敗被殺。758年,李白受牽連,被流放夜郎。759年,杜甫身在秦州,聽聞這個消息,不知李白生死如何,萬分悲痛,連夢里都見到李白,以為他已身死,靈魂飄蕩千里,從江南來秦州托夢。
761年,杜甫五十歲,在成都知道李白尚在人間,卻不知近況,只因總聽見別人誤解李白,就寫詩為他辯護: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不見》
杜甫說,自從兗州分手,一晃十六年過去,再沒能見李白。別人認為李白縱酒輕狂,可我知道,他是假裝輕狂,避免被害。世人嫉恨他的高才傲骨,所以都喊著殺殺殺,只有我懂得他的痛苦,憐惜他的才情。李白詩才敏捷,卻又那么落魄,一生居無定所,到處漂泊,真是命運多舛。
杜甫遙對著蒼空,沉痛地說:“老朋友啊,江湖險惡,人心難測,你已是花甲之年,該回鄉了,回到匡山當年的讀書處,不要再四處奔波。”誰知第二年,李白就在安徽當涂去世了。
杜甫雖然只與李白交游了幾個月,卻是他最好的知音。對于一生飄零、放浪形骸的李白而言,有一顆同樣偉大的心靈,與他相互輝映、彼此傾心,真是莫大的安慰。
上一篇:杜甫漫游齊趙之地
下一篇:杜甫艱難的求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