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崔 融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旗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煙塵掃,秋風古北平。
杜審言,本卷《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已介紹。據《資治通鑒》卷二○五《唐紀》二十一記載,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夏,五月,壬子,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于營州城側。……乙丑,遣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之。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書梁王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姚嗲副之,以備契丹”。崔融當于此時隨武三思東征契丹。
崔融(653—706),《新唐書·崔融傳》稱其“擢八科高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中宗為太子時,選侍讀典東朝章疏。武后幸嵩高,見融銘《啟母碣》,嘆美之。及已封,即命銘《朝覲碑》。授著作佐郎,遷右史,進鳳閣舍人。……膳部員外郎杜審言為融所獎引,為服緦麻”。可見當時崔融正當紅,杜審言與他的關系很密切。
前四句實寫送別出征盛況。首聯敘事,起句寫君王即將派遣大將遠征。武后萬歲通天元年秋,朝廷派梁王武三思東征契丹,次句寫崔融作為節度使幕府執掌書記,隨軍出征。
頷聯寫宴別。三句寫壯行宴會之盛大,“祖帳”,為餞別臨時搭建的帳篷。“祖”,《漢書·疏廣傳》師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饗飲也。昔黃帝之子壘祖好遠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為行神也。”“河闕”即伊闕,在今河南洛陽西南,因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夾伊水而峙如闕門,故稱伊闕。四句寫軍威之雄壯。“軍麾”指戰旗。“洛城”,即洛陽城。可見該壯行宴會是在東都洛陽舉行的。
后四句虛寫出征后的情景。頸聯想象邊塞的景況,五句寫清晨旌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朔”,北方。“朔氣”,寒氣,北風。下句寫夜晚胡笳在邊塞吹奏著悲涼的音調。雖為想象之詞,但是其景如在眼前,其聲如在耳畔。
尾聯預祝旗開得盛,馬到成功。七句寫頓時覺得戰爭平息。“坐”,頓。“煙塵”比喻戰爭。“掃”,掃蕩,有平定的意思。末句寫就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平定叛亂。典出《三國志·魏志·辛毗傳》:辛毗對曹操說:“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敝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矣。”“北平”,秦置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玉田。西漢設北平縣,治所在今河北滿城北。晉設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遵化西。“古北平”,泛指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叛亂所波及之地區。
此類詩具有古代文人交往相互應酬的性質,通常都會夸大其詞,盡說一些好聽的話,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官兵在討伐契丹叛亂時,吃了不少敗仗,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直到萬歲通天二年(697)七月,因契丹叛軍內部鬧矛盾,才取得了平叛的勝利。所以我們在讀此類詩時切不可當真。不過它對我們了解古代應酬詩的寫作情況,頗有認識價值。
上一篇:李 白《送友人入蜀》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