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又漸低霜又下,更闌,折得梅花獨自看
名句的誕生
生怕倚欄桿,閣下溪聲閣外山。惟有舊時山共水,依然,暮雨朝云1去不還。
應是躡2飛鸞3。月下時時整佩環4。月又漸低霜又下,更闌。折得梅花獨自看。
——潘牥·南鄉子
完全讀懂名句
1、暮雨朝云:宋玉《高唐賦》寫楚襄王與巫山神女歡會,神女自稱:“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2、躡:踩踏。3、鸞:傳說中的一種神鳥,狀似鳳凰。4、佩環:古代婦女佩掛在身上的玉器,走路時會發出聲響。
最怕憑倚欄桿,樓閣下溪水潺潺,樓閣外青山連綿。只有舊時山山水水依然未變,朝朝暮暮的云雨歡情卻一去不返。
回憶當年,那應該是踩著飛鸞從天下降人間的仙子吧。她體態輕盈美妙,在月光下整理佩環,發出細小而微妙的聲音。如今,月亮已經漸漸落下,天上也開始降下白霜,而我仍然倚著欄桿不停地眺望。難遣無聊,也只能折下梅花獨自觀賞。
詞人背景小常識
潘牥(公元1205—1246年)字庭堅,號紫巖,為福州閩南人。潘牥為人十分耿直,端平二年,潘牥考取了進士。在朝廷問答口試時,數百人中,潘牥應答最是莽直。然而也因為他的個性,得罪了御史官蔣峴,后來潘牥便因“性同逆賊,策語不順”這一理由遭到彈劾;策語即朝廷口試政事典策的應答語。潘牥于是被調官貶職。之后潘牥也當過司法官和兼具管理軍事和考察地方官的職務,在43歲就去世了。潘牥的詞作大多收錄在《紫巖集》中,現在存留的僅有五闋。
名句的故事
這是一首懷人的詞。下片一開頭,詞人沉湎在對情人的懷念中。“月下”一句,潘牥化用了杜甫《詠懷古跡》詩其三“環佩空歸月夜魂”中“環佩”的意思。杜甫的這首詩是在寫王昭君的故事,此句中的“環佩”即用來借指王昭君,而潘牥則以環佩聲表現出女子行動的輕盈美妙?????????????????????????????。在此闋名句中,潘牥連用了兩個“又”字,一方面暗示時間的推移,一方面也表明自己倚欄之久,思念之切,但也只能“折得梅花獨自看”。清朝的先著在《詞潔發凡》中這么評論:“折梅自看,太無聊矣。”可說是孤獨難耐到極點。
此闋詞的基本情調不是哀愁,而是孤獨感。題目雖是“憶妓”,卻用“躡飛鸞”、“整佩環”來形容,而不是用“紅袖”、“翠黛”等較為香艷的語詞來描寫。所以清朝著名的詞評家黃蓼園評論此詞“詞致俊雅”,而“不同凡艷”。
對于此詞,也有人認為是別有寄托,因為折梅自賞似非憶妓會做的事。而同為南宋的姜夔在他的《暗香》詞中,也以梅花的攀折寄托身世之悲和興衰之感,聯結到南宋后期衰敗的國勢,似有根據,可備一說。
歷久彌新說名句
“梅花”傲寒而開,不畏霜凍,越冷越開花,所以自古以來,就給人一種高潔、堅貞的形象。而對于“梅”如此形象的塑造,早在先秦文學《詩經》中,就有一篇《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這首詩寫的是一位老女求嫁、積極爭取婚姻自由的過程。她透過梅的綻放、逐漸凋零,來象征自己年華老去。乍看之下,詩中的女子好像是極為開放,但仔細玩味詩意,就可以看出她的明潔和堅貞。一開始,女子年紀尚輕,雖然期待婚姻,但也希望有意的男子能擇吉日求婚。到了第二段,女子年紀漸長,于是明白表露自己冀望男子追求的心意,如有男子中意,擇日不如撞日,今天就締結婚姻了吧。最后一段,女子年華老去,更是極度渴望婚配,如得男子追求,不待準備,馬上就跟他走了。在古代,婚姻可說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早在先秦時代,就不成文地規定,男子三十未娶,女子二十未嫁,便可以不待備禮,徑行婚配,以免耽誤了青春時光。從這些資料來看,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詩中的女子如此焦急了。不過她心里雖急,還是希望一切能盡量依照舊有的禮制,按部就班地進行。而她也一直是潔身自愛的,所以在詩中,她以梅的開落喻自己老去,為梅的形象做了完美的詮釋。千百年來,梅花堅貞高潔的形象,就永久烙印在每個人的心里了。
于是,后來許多詞人騷客,甚至是幽居的隱士,對于梅花總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許多言梅、詠梅之作,就紛紛出現了。像唐朝的杜牧有《梅》詩,李商隱有《憶梅》詩,宋朝的陸游有《卜算子》(題為詠梅),其實都就梅花不畏寒冬、堅忍高潔的形象加以描寫,寄托了自身的感慨。
回到名句來看,潘牥在末尾以“折得梅花獨自看”來排遣自己的孤寂,梅花在此應當有它的象征意義。而題為“妓館”,看起來和梅花的意象并不相符,無怪乎有學者會對一般的賞析提出質疑,而認為是別有寄托了。
上一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詞名句鑒賞解讀
下一篇:《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宋詞名句鑒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