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后人元才子——讀趙孟頫詞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的大書法家、大畫家、大文人。不過最令人羨慕的是,他的夫人管仲姬也能詩善畫。相傳他們兩家是鄰居,趙孟頫的書畫當時已很有名,管仲姬在閨閣中常常臨摹孟頫的字畫。有一天孟頫到管家串門,管父出示仲姬的臨摹之作,孟頫大驚其絕像,于是求見摹者。自此二人相識,后來成了夫妻。
據《太平清話》記載,管仲姬曾在一幅《漁父圖》上題詞:
人生貴極是王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爭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風歸去休。
孟頫讀了夫人的題詞很有感觸,品味再三,贊不絕口,和了一闋《漁父詞》:
渺渺煙波一葉舟,西風木落五湖秋。盟鷗鷺,傲王侯,管甚鱸魚不上鉤。
兩闋詞相比較,管詞雖然是題畫,但不局限于畫,詞人借題發(fā)揮,借畫面景物直抒胸臆,說把王侯的名利與人生的自由相比,寧肯舍前取后,隨一葉扁舟,蕩蕩漾漾,追風逐月,到云霧中探幽,到縹緲峰覽勝,決不在官場廝混。
趙詞前兩句呼應、延展、渲染畫面,描繪出了一幅浩渺闊大的五湖秋韻圖,近景是西風落木的蕭瑟,遠景是煙波點染的縹緲,一葉漁舟漂流其中,像自然物,卻是生物,點活了畫面。后三句借漁舟中漁翁之口抒發(fā)詞人的胸懷,這就是笑傲社會頂層的達官貴人,對他們不屑一顧;相反卻去山野水邊與無知無識、不名分文的海鷗白鷺相戲為伴,即便是野水釣魚,也心不在魚,而在江湖,如陶淵明般彈無弦琴,意不在聲,心中自有琴韻美妙。
從上面兩闋夫妻唱和的詞中,可見管夫人的文才。據記載管夫人曾用她聰明的文才保護了她的婚姻幸福。
說的是趙孟頫四十歲左右時打算娶妾,管夫人很不樂意,問其原因,孟頫說當今士大夫都有妻妾如云,就是文人崇拜的先賢如陶淵明、蘇東坡也曾娶妾。管夫人沒說什么,只是笑笑,一會兒寫了一篇題為《我和你》的詞遞給丈夫:
水拌土成泥,捏一個你,捏一個我。把你我砸爛在地,又捏在一起,捏一個你,捏一個我,于是我中的泥有你,你中的泥有我。
這闋詞沒有一句軟話,也沒有一句硬話,更沒有纏綿悱惻的情話,只用了一個泥土塑像的比喻,說明夫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離的親密關系。一個通俗的比喻,說明了夫妻關系的實質是靈與肉的結合,于是深深打動了丈夫,使趙孟頫放棄了娶妾的念頭。
趙孟頫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書法、繪畫,在當時最引人關注、引人議論的是他的身世之變。史料記載,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人,有說是第十一代孫。宋亡之際,趙孟頫還很年輕,在政治上毫不起眼,但因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聰明好學,到二十來歲,已是學養(yǎng)很深的大家。元世祖忽必烈聞其名,單獨召見,任命在尚書省供職。有御史反對說:趙孟頫是前朝宗室子弟,不宜重用,更不宜安排在宮廷之中帝王左右。說這話的御史反而被逐出御史臺,忽必烈讓年輕的趙孟頫跟隨身邊草擬詔書,每每揮筆立就,文辭精當,很受稱贊。四十二歲時,忽必烈就打算安排他當丞相,先以吏部侍郎的職務過渡一下。因為有人激勸,此事被暫時放下。之后又多次有意重用,當做心腹,將欲拜相,還是被趙孟頫力辭不受。世祖忽必烈之后,元成宗要留他入職翰林,進入權力中心,又被力辭請歸,成宗不得已授以外任一段時間才召回。到了元仁宗即位,堅持非重用不可,無法推脫,于是被授予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官居一品,恩封三代。元仁宗私下把趙孟頫比作唐之李白,宋之蘇軾,說他有七個方面超乎常人:一是帝王苗裔,二是相貌堂堂,三是博學多聞,四是人品純正,五是文詞高古,六是書畫絕倫,七是旁通佛老。這時趙孟頫已經六十二歲,任了幾年職之后,又力辭請歸,終獲恩準。到趙孟頫死的前一年元英宗還派使者到他家求書《孝經》。
從上述閱歷可見,趙孟頫雖為前朝帝王之后,卻被新政權所容、所用,元朝皇帝從世祖忽必烈開始,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皇帝都對他優(yōu)渥有加,委以重任,最后以極高的評價善終,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有學問才氣的人很多,可是在幾十年中一直處權力中心,得五任皇帝信任垂愛,除了卓越的學問才氣,恐怕還得有高超的為政之道和處人處世藝術。
其實也有一些宋朝遺老責罵趙孟頫沒有氣節(jié),喪失操守。作為宋太祖之后,自家江山丟了,雖然他年紀小,沒有亡敗之責,也無復興之能,但至少可以不與為伍,隱身山林,但他卻拜倒在元人腳下,還賦詩說“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這是典型的賣身投靠,認賊作父。
其實責罵者不知,人心都是肉長的,血緣之親是與生俱來的,趙孟頫內心的情感深處是有所保留的。不信我們來看他的一闋《蝶戀花》:
儂是江南游冶子。烏帽青鞋,行樂東風里。落盡楊花春滿地。萋萋芳草愁千里。扶上蘭舟人欲醉。日暮青山,相映雙蛾翠。萬頃湖光歌扇底,一聲催下相思淚。
這是詞人在宋亡之后寫的一闋春游詞。景是色彩爛漫、生機盎然的春景,游是為尋樂而游,身邊有歌舞美女相陪,又有蘭舟美酒助興,但詞人卻沒有一絲絲樂趣。雖然是百花盛開的春天,但詞人只看見把春色糟蹋得狼藉遍地的楊花;雖是芳草萋萋,但詞人眼里卻是苦愁千里。萬頃湖光映襯的美女歌舞,成了催人淚下的悲聲,這哪里是春游尋樂,這簡直是一幅王孫流落悲傷圖。末一句“一聲催下相思淚”,初看是動了男女相思之情,但細想,詞人身邊已有美景、美女、美酒、美歌舞,他還動什么男女之情,這分明是另有寄托。
趙孟頫一首很隨意的古詩《罪出》,道出了他內心深處的苦楚: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愿,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婉轉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為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垅誰為掃。愁深無一語,日斷南云沓。慟哭悲風來,如何訴窮昊。
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理想的生活是寄身山水,讀書自娛,與世無爭,自保身家平安。但是心愿難遂,首先是衣食不保,還要靠親友接濟;其次是誤落塵網,被官家事務纏繞,弄得千里奔波,背井離鄉(xiāng),妻子兒女骨肉分離。本來是自由的水上鷗,卻變成了困苦的籠中鳥,想起這些,悲從中來,連說處都沒有。落葉飄零難歸根,弄不好成了孤魂野鬼,將來掃墓的人都沒有!讀了這首詩,我們就知道趙孟頫為什么多次辭官不就,多次請辭回鄉(xiāng)。
任何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又都身處無情的現實之中,因此有很多無奈,如果大家都能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少一些責備,那該多好!對趙孟頫來說,是否可以這樣看:柔弱一書生,并非將軍才,覆巢說操守,旁人苛求哉!
上一篇:填詞辭官戀青山——讀白樸詞
下一篇:奇才醉翁歐陽公——讀歐陽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