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紅樓夢》之精神:
解脫
人生被欲望所支配,欲望得不到滿足,于是造成了人生的痛苦,而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所以人生的痛苦也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人殫思竭慮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為將來苦心謀劃,都是為了滿足心底的欲望。生存是人生最基本的欲望,但欲望并不局限于生存之欲。
王國維說:“且人生茍為數十年之生活計,則其維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為而其憂勞之度,倍蓰而未有已?”《記》曰:“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活著除了最基本的生存之欲外,還有結婚和出仕的欲望,王國維認為,如果能擺脫這些欲望的束縛,那么人生能減少一半的煩惱和情緒波動。那么,是否有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使人們找到擺脫欲望的出路呢?對此,王國維認為只有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思想,能夠在哲學領域做到這一點。
無從逃避的欲望
在文學領域中,藝術再現人生欲望與苦痛交織的作品并不少見,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卻寥寥無幾,《紅樓夢》不僅表現了這一命題,還提出了解決之道。基于這樣的觀點,王國維視《紅樓夢》為一部“絕大的著作”。《紅樓夢》男主人公賈寶玉的出身來歷設定十分有趣,他本是女媧煉石補天所剩下的一塊頑石,在經過鍛煉之后有了靈性,見其他石頭煉成之后都被用來補天了,只有自己被女媧娘娘棄之不用,于是自怨自艾。王國維通過對這段賈寶玉前世經歷進行分析,認為人全部的痛苦與墮落統統源自欲望,是意志自由的罪惡。
賈寶玉這塊頑石的前世本是要用來補天的,既然不用補天有幸獲得自由,為什么不悠游于廣闊的天地之間,而非要落入這萬丈紅塵,到充斥著辛勞與痛苦的世界里來作一番歷練呢?王國維對此的解釋是,“此可知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過此欲之發現也”。意思是說,欲望作為人生的本質,是先于這個人的生活而存在的,人不過是在生活之中體會到了自身欲望的存在,并且在欲望的驅使和奴役之下體會著生活之苦。《紅樓夢》里描寫的這塊補天頑石,其實在心底隱藏了種種的欲望,所以當他看到自己以外的眾石都能夠去補天,才會因為欲望沒有得到滿足而生出痛苦之感,于是錯誤地決定來到人世歷練。
王國維的這些觀點明顯地表達了他的哲學觀點。王國維接受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思想,他認為無的本質是先于事物存在的,認為欲望是世界乃至人生的本質,也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而且是獨立于具體事物之外,并能夠支配具體事物的先驗的一種存在。欲望是人生的本質,這樣強烈的欲望并非形成于后天,而是先驗的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所以人的一生都只能受制于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之下活得毫無自由。透過本質先于具體事物存在這樣的判斷,進一步加強了欲望對人生的支配的作用,更加證明了王國維人生的欲望是無從逃避的觀點。
欲望的解脫之路
王國維指出:“《紅樓夢》一書,實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脫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也。”
《紅樓夢》中透徹地描繪了人的種種欲望,但是在王國維看來,這部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于生動而藝術地表達出了人生的苦痛,其更大的價值,同時也是其真正的價值,乃是為人生的苦痛找到了一條通往解脫的光明大道,這也是《紅樓夢》的精神所在。
王國維認為《紅樓夢》的故事為我們揭示出這樣一個道理,即人生的痛苦不是從外部造成的,周圍的環境和現實的條件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不快,但絕不是我們精神上的痛苦之源,潛藏在人們心中那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欲望,才是人生一切苦難的根源。也就是說,人生的苦痛是人自身的、主觀的意識造成的,而非存在于意識之外的客觀條件所能決定的。
那么,既然苦難源自人的主觀意識,所以想要找尋解脫的途徑,也只得從人的主觀上入手,這也是王國維所說的“由己求之”的意義所在。所謂“由己求之”,就是求助于自己,從自身的主觀精神意志方面尋找解脫之道。
人生的苦難是主觀性,而且只能從主觀出發去尋求解脫,那么真正的解脫之路是否存在呢?王國維說:“解脫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殺。出世者,拒絕一切生活之欲也。”因為欲望是人生一切苦難之根源,所以只有斷絕種種欲念,才能夠根除人生之苦。生活中的欲望越強烈,他所要求的也就越多,于是惡性循環,要求的越多不滿足感也就越強,其痛苦的程度也就愈發強烈,如此這般循環往復,人生的苦痛與憂患愈演愈烈,也就在欲望的深淵中迷失得愈發難以自拔。
不過難以自拔不等于無法自拔,王國維斷言,人是可以解脫的,哪怕深陷欲望的泥沼,只要可以反躬自省,悟出自身的欲望是苦痛的根源,并自覺地斷絕欲望,摒棄欲望的羈絆,變化自身的氣質,依然有可能從無盡的苦難之中獲得解脫。他說,解脫人生的苦難的途徑在于“全變其氣質,而超出乎苦樂之外。舉昔所執著者,一旦而舍之。彼以生活為爐、苦痛為炭,而鑄其解脫之鼎”。
嗚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過,即以生活之苦痛罰之,此即宇宙之永遠的正義也。自犯罪,自加罰,自懺悔,自解脫。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斗,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也。夫歐洲近世之文學中,所以推格代之《法斯德》為第一者,以其描寫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脫之途徑最為精切故也。
王國維又將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拿來與賈寶玉作了比較,認為二者尋求解脫的過程頗為相似。當人物陷入欲望的最底層亦看到解脫的曙光了,賈寶玉聽《寄生草》的曲子時,悟到自身的由來,已暗自生出解脫的念頭,只是當時心中牽掛著林黛玉才回到了嚴峻的現實生活當中,黛玉死后他出家的念頭逐漸堅決起來,終于經過種種波折擺脫了苦痛之擾,戰勝欲望得到了解脫。
上一篇:王國維《談《紅樓夢》之倫理價值:欲望與解脫》
下一篇:王國維《談《紅樓夢》之美學價值:悲劇中之悲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