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人間知己吾和汝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是揮手定乾坤的巨人,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永不停息的革命者;
毛澤東也是一個常人,是瀟灑風流、詼諧浪漫和極富人情味的男子漢??。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毛澤東的愛情詩,雖然所留不多,卻抒寫了他與楊開慧之間的純情至愛,纏綿悱惻,柔情似水,把我們帶入了毛澤東詩詞中有別于大氣磅礴風格的另一種藝術境界??。
楊開慧,性格善良溫柔,和毛澤東志同道合??。他們既是一對革命伴侶,也是文朋詩友。
1913 年,20 歲的毛澤東考入長沙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第二年,第四師范學校和第一師范學校合并,毛澤東轉入合并后的第一師范,被編入本科八班。
第一師范有許多思想進步、 學識淵博的老師, 有徐特立, 有楊昌濟, 還有黎錦熙。
楊昌濟曾留學英國,他教授的倫理學課程,很受學生歡迎。毛澤東因好學善思,成績優秀而受到楊昌濟老師的賞識。楊昌濟在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資質俊秀若此,殊為難得。余因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曾國藩)、梁任公(梁啟超)之例以勉之。”
楊昌濟曾對家人說:“我在一師有兩個最好的學生,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蔡和森,他們將來定成國家棟梁。”
父親非同尋常的贊語,引起了女兒楊開慧的關注,她反問父親:“那你怎么不叫他到我們家里來呢?讓我們好見一見你這位‘國家的棟梁’呀。”此時,14歲的楊開慧剛從縣立第一高小畢業,隨父親在家自修英文,廣泛閱讀東西方的新文化書刊,求知欲非常強,她產生了一見毛澤東的愿望。
假日的一天,毛澤東和幾個同學第一次踏進楊宅拜訪業師。楊昌濟指著高大英俊的毛澤東對女兒說:“霞,這就是我的得意門生毛澤東。”
兩人相識,毛澤東把楊開慧當作妹妹,楊開慧把毛澤東當作哥哥。
毛澤東常攜學友去“板倉楊寓”,縱論天下大事,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楊開慧也熱心地參與旁聽和議論。毛澤東深入淺出地給她講說革命道理。在毛澤東的幫助和鼓勵下,楊開慧思想進步很快,還接受了毛澤東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洗冷水澡,做深呼吸,吃堅硬食物。
天長日久,二人漸漸互生愛慕之心。毛澤東將自己的詩、文章和日記給楊開慧看,楊開慧也拿出自己的詩文向毛澤東請教。
1918 年夏,楊開慧隨父母到了北京,住在地安門豆腐池胡同 9 號。
不久,毛澤東為籌備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也來到北京,由楊昌濟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和楊開慧交往日密。半年后兩人開始了自由自主、心心相印的戀愛生活。
一天傍晚,楊開慧送毛澤東出來,陪著他在街上漫步,忍不住問:“請你幫我改的詩你看了沒有?”毛澤東連忙說:“看了,看了,寫得很好,不愧是名師的千金!你的詩我已背得了。”說著,開始背誦楊開慧寫的詩作:
高誼薄云霞,溫和德行嘉。
所貽嬌麗菊,今尚獨開花。
月夜幽思永,樓臺入幕遮。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這首不錯的五律,楊開慧是寫給比她長兩歲的好友李一純的。李一純在長沙周南女中讀書,楊開慧送她兩本精裝詩韻。李一純買了兩盆菊花,并寫詩一首回贈,楊開慧非常高興,隨即奉和一首。
毛澤東背了詩, 心情激動地看著楊開慧, 動情地說: “霞妹,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像是寫給我的詩句吧?”楊開慧滿臉紅暈,羞怯地將頭慢慢低了下去,更顯示出少女的美麗。
原來“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的意思是希望李一純早日嫁到楊家。后來果然李一純做了楊家的媳婦。毛澤東卻巧用楊開慧的詩句,借以表白自己的心跡,這是多么機敏。
在熱戀的日子里,他們一同漫步在故宮護城河畔,看那潔白的梅花盛開,欣賞倒垂湖面的楊柳,枝頭懸掛著的冰柱,忘情地傾訴著衷腸。
毛澤東表白心跡說:“我心愛的人只有‘霞姑’”。楊開慧也這樣表白自己的心跡:“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
1920 年初,楊昌濟不幸在北京逝世,毛澤東協助料理后事,陪著楊開慧度過了極為痛苦的一段日子。嗣后,楊父歸葬于長沙故里板倉,楊開慧也進了福湘女中就讀,與同學李淑一結為密友,積極支持毛澤東開辦“文化書社”,創建湖南共產主義組織。
1920 年,一個晴朗的冬日,楊開慧不坐花轎、不備嫁妝、不用媒妁之言、“不作俗人之舉”,只辦了 6 塊銀元一桌的晚餐,宴請在長沙的幾位摯友,就在妙高峰下的青山祠與毛澤東結成了相知相托的革命夫妻。
楊開慧在日記中寫道:“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為母親而生的之外,是為他而生的。”
1921 年,楊開慧加入黨組織,隨后協助毛澤東在中共湘區委員會工作,成為毛澤東的親密助手。
春夏之間,毛澤東到洞庭湖沿岸的岳陽、華容等地開展社會調查。新婚燕爾的青年夫妻難分難舍,經常承受刻骨銘心的離別之苦??。毛澤東思念楊開慧,魂牽夢縈,幾多惆悵,夜不能寐,寫了這首《虞美人·枕上》,贈給留在長沙的楊開慧:
虞美人
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這是毛澤東最早的一首愛情詩。
楊開慧曾向在長沙福湘女中讀書時的同學和密友李淑一談起毛澤東的人品和他們熱戀的“秘密”,還讓李淑一看了毛澤東題贈的詠別詞手稿。
自古以來,詞一向被分為豪放、婉約兩派,毛澤東曾說,我的主張是偏于豪放,不廢婉約。這首詞就充滿了婉約情調。這正是領袖的凡人一面。
青年毛澤東獨臥枕席,徹夜難眠,離愁別緒猶如大海里的波浪洶涌澎湃,夜漫長,天難明,人寂寞,他只能披衣坐起,仰數天空中的寒星;天亮之后,萬般思念都化為灰燼,心中唯有愛人楊開慧的身影,獨自對著一鉤殘月暗拋淚珠。
這首詞繼承了我國宋代婉約派詞風,具體形象,刻畫傳神,情景如在眼前,于一縷陽剛之氣以外,飄逸著柔情蜜意、纏綿悱惻、優美純真的風韻,是毛澤東詩詞中不可多得的篇章。
1957年, 李淑一想起早年毛澤東贈給楊開慧的 《虞美人》 , 便寫信給他索要全詞,毛澤東卻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此后,隨著毛澤東對楊開慧的懷念之情越來越濃,1961 年,他終于手書了李淑一求贈的這首《虞美人》。這就是我們現今所看到的唯一的《虞美人·枕上》的手跡。
這幅手跡,上面留下了幾處墨點,恰似詩人灑下的點點淚痕。1923 年 12 月,毛澤東離開長沙去上海,后轉廣州,準備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依依惜別中為楊開慧寫下了另一首詞作《賀新郎·別友》:
賀新郎
別友
一九二三年
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似恨,熱淚欲零還住。知誤會前番書語。過眼滔滔云共霧,算人間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憑割斷愁思恨縷。要似昆侖崩絕壁,又恰像臺風掃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詞中柔情愛意和激昂悲壯交融在一起,充滿了兒女情、英雄氣,健筆抒寫柔情,婉約中飽含豪放。這是一首革命情侶的贈別詞,有人稱為愛情題材詩詞中的千古絕唱。
全詞從火車開動、 “揮手”告別的場面寫起,再折筆回來寫臨別前在車站上“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的難分難舍場面,再追溯到自橫塘邊至東門外路上送別的情景,最后又把時空拉回,“汽笛一聲”響起之時,也正是詞人揮手道別之際。時空轉換自然有序,章法也有張有弛,錯落多變。
全詞既抒情,又言志,寫凄然相對、不忍分手的離愁,也抒寫夫妻之間曾經有過的誤會的消除,表達“重比翼,和云翥”的期許和志向,向愛妻交心,并表達安慰。
生活中總是充滿矛盾,即使愛人之間也在所難免。毛澤東忙于革命工作,二人聚少離多,不免會產生誤解。
毛澤東是一位以天下為己任,以四海為家的政治家,這個時期,他正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無暇顧及家庭賢妻。而楊開慧,作為女性對丈夫感情上的依賴,又經常獨自承擔家庭、撫育孩子的重擔,對毛澤東便產生了一些意見。
毛澤東便將唐代元稹《菟絲》詩抄贈給她,詩曰:“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菟絲蔓,依倚榛與荊。……”毛澤東本想以詩開導,卻使楊開慧感到委屈。毛澤東借外出的機會,再次以詞相贈。楊開慧讀了“知誤會前番書語”、“算人間知己吾和汝”等詞句后,終于解開了心結。
這首詞剛柔相濟,豪放中寓婉約。顯然,他吸收了宋代柳永《雨霖鈴》中細膩纏綿的表現手法,顯露出自己雄健豪放的風格:
柳詞曰: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毛詞說: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
柳詞:楊柳岸,曉風殘月。
毛詞:照橫塘半天殘月,凄清如許。
可見毛澤東的文學修養多么深厚。
毛澤東非常珍愛這首詞,幾十年來多次修改。
這首詞的手跡,既有 20 世紀 30 年代的,也有 20 世紀 60 年代的,可見毛澤東對這首詞的珍惜之情。
這正寄托了這位偉人對愛妻楊開慧的無限思念!
是啊,理想讓他們相知相愛,理想讓他們共同奮斗,為了實現理想,他們又不得不離別。
1927 年 8 月 13 日,一個朦朧凄暗的夜晚,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毛澤東再次告別楊開慧,奔赴井岡山。不料這一別,竟是他們的永訣??。從此,毛澤東再也沒有和楊開慧見過面。
毛澤東曾在井岡山用暗語給楊開慧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開始生意不好,現在生意好了,興旺起來了。楊開慧連夜給毛澤東寫了回信,述說離別后的無限情思,也報告了板倉地區的斗爭形勢,把信和一些鹽巴、藥品,交給了地下交通員,但未能聯系上。
1928 年 10 月,在山的那一邊,同樣牽腸掛肚的楊開慧寫下了一首《偶感》,表達她對毛澤東的無限想念之情: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
遺憾的是,毛澤東根本沒有看到這首詩,它一直藏在長沙縣板倉鎮楊家老屋的墻縫里。直到 1982 年修繕板倉楊宅,才偶然被發現。這時,楊開慧已經犧牲了52 年,而毛澤東也已逝世六個春秋。
就這樣,一個偉大女性的愛情之火,被黑暗埋藏了半個多世紀。
在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日子里,楊開慧一直在長沙東鄉堅持地下工作。1930 年,由于叛徒出賣,楊開慧不幸被捕。同時被捕的還有保姆和兒子毛岸英。
敵人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敵人還誘惑楊開慧,只要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 就可以釋放她, 楊開慧回答說: “頭可斷,血可流,讓我脫離夫妻關系,你們是癡心妄想!”
敵人無計可施,殺害了楊開慧,犧牲時她年僅 29 歲。
1957 年 1 月,趁著春節之際,李淑一寫信向毛澤東祝賀節日,并把她 1933 年聽說丈夫柳直荀犧牲,結想成夢,和淚填寫的《菩薩蠻》詞送請毛澤東指正,詞曰:
蘭閨索寞翻身早,夜來觸動離愁了。底事太難堪,驚儂曉夢殘。
征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
李淑一還在信中請求毛澤東將過去贈給楊開慧的《虞美人》詞抄給自己。毛澤東復信說:“大作讀畢,感慨系之。開慧所述那一首不好,不要寫了罷。有《游仙》一首為贈。” 后來,毛澤東將《游仙》詞改題為《蝶戀花·答李淑一》:
蝶戀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 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蝶戀花·答李淑一》既是一首悼亡詞,也是一首贈友詞,更是一首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忠魂頌。
《蝶戀花》不再像《虞美人》那樣纏綿,也不像《賀新郎》那樣凄清,它表現的是上天入地的大境界,感天動地的大精神。
為了表現革命英烈的不朽精神,詩人大膽打破了天上與人間、現實與幻想以及生與死的界限,用民間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和古代游仙詞的表現手法,設計了升天、問訊、敬酒、獻舞、報喜、飛淚等如詩如幻的情節。想象豐富奇特,構思新穎巧妙,境界絢麗壯美,氣氛熱烈濃郁。
詩人以此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哀悼、 敬重和慰撫,同時也是對李淑一詞中“征人何處覓,六載無消息”和“醒憶別伊時,滿衫清淚滋”的回答。
詩人稱楊開慧為“驕楊”,足見毛澤東對夫人懷愛之深、評贊之高以及失妻之痛。
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是毛澤東早年的戰友、湖南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鄂西北分特委書記、紅軍第二軍團政治部主任,1932 年肅反擴大化中被錯殺,后來得到平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59 年 6 月 27 日,毛澤東在長沙接見李淑一和楊開慧兄嫂楊開智、李崇德時,對在座的華國鋒、柯慶施等說:“她就是李淑一,是開慧的好朋友。前年她把悼念直荀的詞寄給我看,我就寫了《蝶戀花》這首詞和她,完全是照她的意思和的。”有一次, 章士釗先生在登天安門城樓觀禮時, 曾當面問毛澤東 “驕楊” 作何解釋,毛澤東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李淑一曾說:“主席的詞寫出了烈士的高尚革命氣節和偉大革命精神。主席是了解他們的。”
郭沫若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一文中贊道:“這里使用著浪漫主義的極夸大的手法把現實主義的主題襯托得非常自然生動、深刻動人。這真可以說是古今的絕唱。”
周恩來曾稱頌道:《蝶戀花·答李淑一》表達了毛主席緬懷革命先烈,熱情歌頌革命先烈的奮斗犧牲精神……先烈們的英靈也得到了慰藉,同我們一起灑淚歡慶人民革命的勝利。“淚飛頓作傾盆雨”,是嫦娥之淚,是吳剛之淚,還是作者之淚,是普天下革命人民灑下的傾盆熱淚!?
毛澤東曾多次書寫過這首詞,每幅手書都有講不完的話題。
1957 年 5 月 11 日,毛澤東在致李淑一信中抄錄了《蝶戀花》詞。
毛 澤 東 對 自 己創作的詞, 焉能不熟,可是人們卻發現了一個令人不解的現象:詞中有多處錯字、掉字和重句,還有改動的痕跡,比如:“我失驕楊”先寫成“我失楊”,“楊”字圈掉后再接寫“驕楊”兩字;在“忠魂舞”之后,又重復寫了這三字,在打上句號后,才發現寫錯了,圈去,再繼續寫完全文。
我們可以想見,毛澤東在書寫這首詞時,心情很不平靜,波瀾起伏,雖然力圖理智地控制筆端,還是流露出了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可見詩人懷念楊開慧和緬懷革命烈士的深情。
1961 年 9 月 1 日,在中南海菊香書屋,毛澤東的次子毛岸青和兒媳邵華,請求父親將懷念母親楊開慧的《蝶戀花》詞寫贈給他們,以作永久紀念。
毛澤東坐到桌前,一邊慢慢地蘸墨,一邊凝神思索??。岸青、邵華站在桌旁,屏聲靜氣,怕擾亂了父親的思路。
良久,毛澤東輕輕地鋪開宣紙,緩緩地用手撫平,懸起手腕,用兼毫大楷筆,提筆寫下了“我失楊花”四字。岸青、邵華以為是父親筆下有誤,忍不住問道:“爸爸,不是驕楊嗎?”毛澤東停住了筆,思索了一下,岸青、邵華趕緊遞過一張空白宣紙,以為爸爸要重寫。
毛澤東并沒有接過宣紙,而是緩緩地說:“稱‘楊花’也很貼切。”岸青、邵華聽到父親這樣回答,淚水一下子模糊了他們的視線。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稱“驕楊”表達了爸爸對媽媽的贊美;稱“楊花”又表達了爸爸對媽媽的親近之情。
毛澤東一氣呵成,用五張大十六開宣紙寫完了這首詞。
在寫第四張紙時,毛澤東又把“淚飛頓作”寫成“淚揮頓作”。岸青、邵華看到了也不再忍心提問,以免打斷父親的情思。
毛澤東的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毛澤東的感情,是那樣的投入,好像郁結內心 30 多年的愛懷情思全部傾注在了這瞬間的筆端。
這首詞是毛澤東唯一應私人要求而發表的詞。在此以前,毛澤東正式發表的詩詞,都是首先發表在全國性的重要文學刊物如《詩刊》、《人民文學》,全國性的重要報紙如《人民日報》,國家級出版社的出版物上,而唯有這首詞首先發表在一家高等學校的校刊上。
1957 年, 李淑一在長沙市第十中學任教, 向學生們講述了毛澤東這首 《蝶戀花》詞,許多同學都把這首詞抄在了筆記本上。
消息傳到湖南師院中文系“十月詩社”,詩社社長張明霞給毛澤東寫信,請求主席同意在他們的“十月詩社”油印詩刊《鷹之歌》上發表他的詞作。
沒想到,她真的等來了的回信!毛澤東在 11 月 25 日的復信中寫道:“來信早收到,遲復為歉 !《蝶戀花》一詞,可以在你們的刊物上發表。《游仙》改《贈李淑一》。”
毛澤東又在她們抄錄的詞稿上,用黑鉛筆作了一些修改。
由于《鷹之歌》已在 1957 年秋停刊,因而改由 1958 年 1 月 1 日《湖南師院》元旦專刊發表。隨后,《文匯報》、《人民日報》等報刊紛紛轉載。
毛澤東對年輕人的鼓勵、信任和希望,給了她們極大的鼓舞!
隨著《蝶戀花》的迅速傳播,毛澤東詩詞,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啟迪著越來越多的人,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
國畫大師傅抱石,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就潛心創作毛澤東詩意畫,直到他生命的終結。15 年間畫了近 200 幅,并以此為突破口,為中國畫適應新時代的創新,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畫的創作,就是他在毛澤東詩詞詩意畫創作中走向成熟和成功的標志。
1957 年 5 月,傅抱石剛好應邀在陳毅家作客,受陳毅的啟發,接受了創作詩意畫的任務。7 月,他又看到郭沫若《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文章,加深了對這首詞的理解。但仍苦于找不到恰當的表現意象。
一 次, 他 在 陪 同 外賓游覽南京玄武湖時,見楊柳在微風中飄拂,一下子觸發了創作靈感,決定采用楊花柳絮來表現楊、柳二烈士的忠魂。很快,他就完成了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畫的創作,受到了高度評價。
后來,這幅畫還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
毛澤東的故事是說不完的,毛澤東的愛情故事同樣是說不完的。
在人們的心目中, 毛澤東的愛情詩, 同他的所有詩詞一樣, 流光溢彩, 感天動地,是全中國也是全人類情感世界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上一篇:詩人興會更無前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人間正道是滄桑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