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總持閣
岑 參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凈理,常愿奉金仙。
岑參,本卷前篇已介紹。“總持閣”,在長安城西和平坊總持寺內(nèi)。總持寺系隋大業(yè)三年(607),煬帝為文帝所建,初名大禪定寺,武德元年改名為總持寺。總持為隋文帝的法號。總持,佛教術(shù)語,指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缺漏。
首聯(lián)寫總持閣之高。起句稱其逼近云天。“諸天”,佛家稱天分欲、色、無色三界,共有二十八重天,統(tǒng)稱“諸天”。次句稱其接近太陽。古代有將皇帝比喻成日的說法,所以“日邊”也可理解成靠近皇宮。
頷聯(lián)寫曠觀之景。三句寫晴朗時萬千街道村落盡收眼底。“井樹”泛指街道與村落,因為古代主要飲用井水,為了改善生活環(huán)境,都喜歡種樹,所以凡有井與樹的地方,都有居民住宅。四句寫五陵地區(qū)的煙霧也歷歷在目。“五陵”指漢高祖劉邦長陵、惠帝劉盈安陵、景帝劉啟陽陵、武帝劉徹茂陵、昭帝劉弗陵平陵,該地區(qū)稱五陵原,在今咸陽市北。因為瀏覽五陵難免產(chǎn)生思古之幽情,所以著一“愁”字,正如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八所說:“懷古則處處生悲。”
頸聯(lián)寫締視之景。五句寫憑欄觀賞秦嶺,覺得秦嶺變矮了。“檻”指閣樓上的欄桿。六句寫從窗口觀賞渭川,覺得渭川變小了。孔子說“登泰山而小天下”,這兩句詩都反襯了總持閣之高。其中“低”與“小”兩個形容詞采用詞性活用方法用成動詞,將眼前景物寫活了,堪稱句眼。
尾聯(lián)寫登總持閣的感想,若早明清凈之理,當常奉佛祖。“清凈”,佛教術(shù)語,指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金仙”,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稱:“謂佛也。《稽古錄》四曰‘宋徽宗宣和元年,詔改佛為大覺金仙’。”此說當有所承,如北齊《魏書·釋老傳》說:東漢“孝明帝夜夢金人,頂有白光,飛行殿庭,乃訪群臣,傅毅始以佛對”。
此詩結(jié)構(gòu)嚴密,過渡自然,首聯(lián)寫總持閣之高,登高望遠,遂引出頷聯(lián)。居高臨下,遂引出頸聯(lián)。前六句寫景過渡到后兩句抒懷也是比較自然的,正如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八所說:“檻外覺秦嶺之低,窗中見渭川之小。不但閣高眺遠,要知三千大千世界,從法眼視若微塵,所以轉(zhuǎn)到‘清凈理’耳。”如果我們知道總持閣是建在總持寺中,為禮佛之地,當然會覺得這種過渡會更加自然。
上一篇:杜 甫《登兗州城樓》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白居易《直中書省》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