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揚子江
孟浩然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畔明。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孟浩然,卷一《春曉》已介紹。孟浩然在開元二、三年間(714—715),以及開元十六年(728)曾到江浙一帶活動過。此詩作者通行本作丁仙芝,實際上當為孟浩然。這是因為著錄此詩最早的版本唐芮挺章選編之《國秀集》卷中作孟浩然,同時也著錄了丁仙芝的一首詩,可見芮挺章所見此詩確為孟浩然所作,而非丁仙芝所作。其次孟浩然在揚州與潤州活動過,并且渡過揚子江,還留下一些相關的詩,如《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早春潤州送從弟還鄉》、《揚子津望京口》。特別是第一首詩還談了他要渡揚子江的原因:“所思在建業,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其內容與此詩是完全吻合的。第三,詩中所出現的鮮明的邊疆意識,只有孟浩然這樣生長在中原的人才會有,丁仙芝就是潤州人,不大會有這樣的邊疆意識,因為此地從周代就比較發達,南朝時期這里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建業(今江蘇南京)靠得很近,唐代潤州也是江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所以丁仙芝在心理上是不會將潤州視為邊疆的。此詩的作者顯然是孟浩然。
首聯扣題寫渡揚子江。起句寫船至中流,一個“望”字統領全篇,以下均寫所望的內容。“桂楫”,桂樹所制的船槳,是船槳的美稱,這里代指船。次句總寫所見江面與兩岸景色,江面空闊,兩岸景色明朗。
頷聯承上具體寫兩岸景色。三句寫北岸樹林斷開的地方,尚能看清揚子驛,這表明長江北岸的防護林長得非常茂盛。“揚子驛”,設在揚子津的驛站,在今江蘇揚州邗江的長江邊,為古代渡口所在地。四句寫南岸山的背后就是潤州城了,在潤州城的北面有北固山與焦山。
頸聯寫詩人渡揚子江的感受。五句寫江面上很平靜,古人認為長江經潤州而出海,所以此處江面被視為海之盡頭。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八分析道:“江流入海而盡,海上之氣,即為邊陰。宇內既寧,故邊陰亦靜也。”六句寫由于北風一吹,在江中感到冷颼颼的。“朔吹”,指北風吹動。
尾聯寫所聞秋聲。七句寫楓葉在北風中颯颯飄落。這里借用了宋玉《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的傳統意象,其實“楓葉”實際上是代表各種樹的落葉。末句寫那淅淅瀝瀝的風吹落葉聲正在傳遞著秋天的聲音。看來,作者已經快要到達彼岸了,否則是聽不到這種聲音的。
宋劉辰翁《王孟詩評》稱此詩:“寫景如在目前。‘林開’二語,可作金山寺門榜一對。”寫景要能抓住某地某時的特點,不能移作它用。此詩頷聯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它是渡揚子江船至中流時所見的南北兩岸景象,否則,就寫不出來。
上一篇:高 翥《清明日對酒》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程 顥《游月陂》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