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張冠道中
(一九四七年)
朝霧彌瓊宇,征馬嘶北風。
露濕塵難染,霜籠鴉不驚。
戎衣猶鐵甲,須眉等銀冰。
踟躕張冠道,恍若塞上行。
【題解】
詩題“張冠道中”示此詩為轉戰途中作。
抗戰勝利后,毛澤東曾于1945年8月28日飛赴重慶,與蔣介石就和平建國問題進行談判。1945年10月10日,《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簽署。這一紙協議,未能阻止戰爭。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圍攻鄂豫邊界的中原根據地,全面內戰爆發。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投入胡宗南等部14萬人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的陜西延安地區發動突然進攻。大敵當前,何去何從?出于安全考慮,有人勸毛澤東離開陜北。但毛澤東不愿意。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共中央決定:劉少奇、朱德等人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去華北開展工作,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葉劍英、楊尚昆主持中央后方委員會,轉移晉西北,統籌后方工作,活動區域在呂梁山區興縣一帶;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精干機關,留在陜北,指揮各戰場作戰。
當時,西北野戰兵團(1947年7月改稱西北野戰軍)僅有2萬多人,由彭德懷、賀龍、習仲勛領導。他們在延安以南進行了六晝夜的頑強阻擊,以掩護黨中央轉移出延安。3月18日晚,毛澤東隨最后一批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開始轉戰陜北。此詩即寫于轉戰初期,或在3月25日青化砭戰役前。
【注釋】
[張冠]地名,當在延安與延川之間。“張冠道”則為路名,路過或到達張冠之路。
[征馬嘶北風]語近《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文選》李善注引《韓詩外傳》:“《詩》云:‘代馬依北風。’”北風,一般指冬日之風。此詩寫于仲春,當為陜北當時實景。
[鐵甲]又稱“鐵衣”,古代作戰鎧甲。
[銀冰]銀色的冰凍。
[塞上行]唐人翻漢樂府《出塞曲》、《入塞曲》為《塞下曲》,內容多寫邊塞征戍之事。此取邊塞詩意,以增爭戰氣氛。
【品評】
此詩之妙,妙在寫實。凡轉戰“道中”所見,皆一一敘述之、描繪之。有如畫師,將沿途所見,付之丹青。由寫實,顯示從容鎮定,顯示領袖氣度,最后達到不抒情而情自見。
“朝霧彌瓊宇”,從“霧”寫起,霧境之美,在乎朦朧。接著寫“風”:“征馬嘶北風”。因為有“霧”,看不甚切,故“風”中傳聲,馬嘶入耳。再寫“露”:“露濕塵難染”;再寫“霜”:“霜籠鴉不驚”。四句詩,四種氣候現象:霧、露、霜、風。四者相融,一幅略顯神秘的行軍圖景隱隱現出。
頸聯二句,以“戎衣”、“鐵甲”二詞與首聯“馬嘶”相映;以“須眉”、“銀冰”二詞與霧、露、霜、風的春寒氣候相映,推出馬、戎衣、鐵甲的主人公:戰士與詩人自我。
尾聯呼應詩題,“恍若”一詞,渲染一種心態。張冠道,已近“塞上”,不是“塞上”,故用“恍若”最宜。“塞上行”三字點化,全詩的戰陣氣、邊塞氣全出。
毛澤東離開延安時曾發誓:北不過長城,東不過黃河。這首詩,結句落在“塞上行”上,可以視為一種自勵、自勉、自戒。
“詩史”之說也久。其實,詩中之“史”,遠不是一個完整的“紀事本末”??。詩化的歷史,僅存碎片,使用多少黏合劑,都難以修復成歷史的衣缽。這首詩,也是“史”,在詩情的真實上,它反映了毛澤東堅守陜北的剛性。“踟躕張冠道”,我自風流!
上一篇:《五律·挽戴安瀾將軍》毛主席詩詞鑒賞
下一篇:《七律·和周世釗同志》毛主席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