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才能相知
很久之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世界第二富翁沃倫·巴菲特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人,彼此只聞其名,不識其人。兩人之間甚至還有很深的偏見:蓋茨認為巴菲特固執、小氣,靠投資發財,不懂時代先進技術;巴菲特則認為蓋茨不過是運氣好,靠時髦的東西賺了錢而已。但是,后來他們成了商場上不多見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開說,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蓋茨,而蓋茨尊稱巴菲特為自己人生的老師。
這種轉變起源于他們在1991年春天的第一次交往。那天,蓋茨收到了一張邀請他參加華爾街CEO聚會的請帖,主講人就是巴菲特。他不屑一顧,隨手把請帖丟到一旁。蓋茨的母親微笑著勸兒子:“我倒是覺得你應該去聽一聽,巴菲特有今日的成就,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或許恰好可以彌補你身上的缺點。”蓋茨覺得母親的話很有道理,決定認識一下這位大他25歲的前輩。
在會議室,巴菲特見到蓋茨后,傲慢地說:“你就是那個傳說中非常幸運的年輕人啊。”蓋茨是以一顆真心來結交巴菲特的,因此他沒有針鋒相對,而是真誠地鞠了一躬,說:“我很想向前輩學習。”這一舉動完全出乎巴菲特的意料,他心里不由對蓋茨產生了好感。
離會議開始還有一段時間,巴菲特和蓋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個講述,一個傾聽,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對世界經濟的看法。兩人驚奇地發現,他們有太多的共同點,都是白手起家,熱衷冒險,不怕犯錯誤……不知不覺中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意猶未盡的巴菲特被催促著來到演講臺上,他的開場白竟然是:“在開始講話之前,我想說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爾·蓋茨交談,他是一個比我聰明的人……”
隨著交往的深入,蓋茨逐漸認識到巴菲特是個不可多得的“真人”:他并非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相反地,他對金錢有著超凡脫俗的深刻見解,他說,“財富應該用一種良好的方式反饋給社會,而不是留給子女……”;他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每當妻子面臨危難的時候,他都守候在她的身邊,為記錄3個孩子成長的經歷,他堅持寫了30本日記;他不但支持妻子從事慈善事業,而且身體力行,計劃在自己離世后,將全部遺產留給妻子,由她把這些錢捐獻出去;他對待朋友非常真誠,樂于助人,他的人格魅力常常打動每一個與之交往的人……
同樣,在巴菲特眼里,蓋茨也是個年輕有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蓋茨宣布將逐步退出微軟,專心從事慈善基金會的事業。緊隨其后,6月25日,巴菲特因為妻子過早去世,決定把370億美元的財產捐給蓋茨的慈善基金會。他動情地說:“我之所以選擇蓋茨和梅琳達慈善基金會,一方面是因為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組織,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蓋茨和梅琳達(蓋茨的妻子),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
【畫龍點睛】
生命就像一棵華美的樹,獨自成長只能享受一種果實,假若能夠將自己的果實真心奉送到別人面前,又樂意別人的枝條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就會分享到更多香甜的果實——這就是積極與人交往、真心與人交往的秘密和價值所在。
上一篇:《盛滿碎玻璃的箱子》青少年如何學會溝通
下一篇:《真正的朋友》青少年如何學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