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帝劉弗陵
一、鉤弋子承嗣皇位
在通往河間國 (都治今河北獻縣東南) 的馳道上,一隊豪華、浩大的車駕緩緩行進。黎民百姓一看就知道,這是當朝天子——漢武帝劉徹的車駕。
車駕馳近河間,有個專門以望氣為事的侍從奏告武帝:河間上空有祥云,此地必有奇女。武帝立即命令隨行官員去尋找。
一位妙齡少女被找來了。她姿色佳麗,兩手握成拳狀,伸不開。武帝伸出手輕輕一掰,少女的兩手立開。武帝命人把她扶進隨行的一輛軺車,帶回皇宮。
她成了武帝后宮的另一個嬪妃,號曰 “拳夫人”。
拳夫人姓趙。她的父親因犯法,被處以宮刑,官為中黃門——宦官中的一級。后病死于長安,葬在長安西北的雍門。
武帝很寵愛“拳夫人”,不久便封她為倢伃。倢伃是武帝創設的嬪妃稱號,位次皇后,爵比列侯。她搬進了未央宮中的一處宮館——鉤弋宮,武帝因而叫她 “鉤弋”。
太始二年(前95),趙倢伃妊娠。14個月后分娩,是個男嬰。人都是懷胎10月而生,趙倢伃怎會14個月? 宮人議論紛紛。武帝聽說后,說道: “聽說當年堯也是14月而生,想不到鉤弋也是如此。”遂命名鉤弋宮門為 “堯母門”,嬰兒號曰 “鉤弋子”,名曰弗陵,字曰不。
武帝立的皇太子劉據因與權臣——直指繡衣使者江充有隙而被逼造反,兵敗自殺。武帝另外兩個兒子——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行為不軌,多有不法,寵姬王夫人、李夫人生的兒子都年紀輕輕便病死。鉤弋子身體發育很好,十分健壯,更兼聰明伶俐,武帝很是喜愛,常對人說: “此兒象朕。”他出生的怪誕也使武帝奇異,武帝有心立鉤弋子為繼承人。但猶豫很久,難下決心。
問題出在鉤弋子的母親——趙倢伃身上。
趙倢伃還很年輕,鉤弋子年幼,若立他為太子,垂暮之年的武帝駕崩后,鉤弋子即位,難免要出現母后臨朝的局面。呂太后臨朝所造成的政局動亂,武帝君臣談之色變。有鑒于此,武帝對趙倢伃很不放心。
但過了不久,這個障礙便排除了。
一次,武帝去甘泉宮,趙倢伃隨行。倢伃不知因何事觸怒了武帝,武帝龍顏大怒,狠狠地譴責了趙倢伃一通。不久,趙倢伃便抑郁而死。
對趙倢伃的死,武帝喜大于悲: 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立鉤弋子為繼承人了。
鉤弋子年幼,需有大臣輔佐。武帝把百官公卿衡量了一番,覺得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可屬大任。
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父親霍仲孺,在平陽侯家供職,與侍者衛少兒私通,生子霍去病,霍仲孺任職期滿回家,娶妻生子霍光。與衛少兒母子斷絕音信。
若干年過去了,衛子夫的妹妹有幸成了武帝的皇后,霍去病因娘姨而貴顯。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欲去認霍仲孺,還未來得及,武帝任命他為驃騎大將軍,率軍出擊北方大漠上的游牧民族——匈奴。大軍路經河東,去病遣吏去迎父親霍仲孺,父子倆在路邊的驛站相認。霍去病為父買了很多田宅、奴婢,然后揮師北上。漢軍出擊獲勝,在班師回京、路經河東時,他把年十多歲的弟弟帶去了長安。霍光成了皇帝的一名侍衛官——郎官。他官運亨通,幾年間便做了侍中,這是個侍奉皇帝的、很有權力的官職。霍去病死后,武帝任命霍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很見信任。
武帝選中他做鉤弋子的輔弼。他讓宮中的畫師畫了一幅“周公相成王”的畫賜給霍光。
后元二年(前87),正在長安西南的五柞宮游玩的武帝突然病倒,病勢急劇惡化,在他身邊侍奉的霍光涕泣叩問: “如有不諱,誰當嗣位?”
“君未曉前賜畫之意?立鉤弋子,君行周公之事。”
霍光頓首, 說: “臣不如金日。”
金日, 何許人也?
他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霍去病出擊匈奴,休屠王、昆邪王連吃敗仗,匈奴單于責怨他們,欲誅之。休屠王、昆邪王惶恐,共謀降漢。后來,休屠王后悔了,昆邪王殺了他,兼并了他的部眾降漢。
金日和他母親、弟弟金倫因父拒降而被沒為官奴。年14的金日被罰去養馬。一天,武帝檢視御馬,身旁站滿了宮女嬪妃,馬奴牽著馬一個個從殿下走過,莫不窺視那些佳人。輪到金日了,他已長得虎背熊腰,牽著一匹驃肥體壯的馬, 目不斜視地走過。武帝覺得他氣度不凡, 詔問他姓甚名誰, 來歷如何。 金日一一回答。 武帝聽罷, 即任命他為馬監,遷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甚見親信。
武帝病危時, 金日也在旁邊侍候。 他見霍光薦舉自己, 便辭謝道: “臣是外國人,不如霍光。”
于是, 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 金日為車騎大將軍, 又任命隴西上邽 (今甘肅天水)人上官桀為左將軍,洛陽人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共同輔佐鉤弋子。
翌日,武帝駕崩,鉤弋子即帝位,是為昭帝。
二、政事一決于霍光
昭帝即位那年,年僅8歲,乳臭未干。昭帝姐姐鄂邑長公主入住皇宮,撫養昭帝。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政事無大小,一決于霍光。
武帝時代對外用兵,內興土木,國庫耗空,民賦加重,社會矛盾激化。武帝晚年,下了一個“罪己詔”,表示要改變內、外政策,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但一年后他就病死。昭帝君臣接受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破爛攤子。執政霍光,匡失救弊,重整江山,他奏準昭帝,接連下了幾道詔令:
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巡行郡國,舉賢良,問民所疾苦、冤恨,查辦失職官吏;
遣使者賑濟貧民,發給他們糧種,豁免一年租稅;
武帝時代的案件,皆赦免不究。
這些措施對于緩解武帝以來的社會危機,起了一定作用。
年幼的昭帝在鄂邑長公主的撫養下,學習儒家經典,演練一些做皇帝的禮儀。即位第二年的春天,年方9歲的昭帝在未央宮中的一片土地上演習“籍禮”,——一種皇帝親自耕田的儀式。軍國大事全由霍光裁決。
昭帝坐天下的第六年,栘木監——一個掌管鞍馬鷹犬射獵用具的官——蘇武從匈奴歸來。
蘇武,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天漢元年(前100),他奉命出使匈奴,被羈留,歷盡艱辛,威武不屈。19年后,他終于返回長安。昭帝詔令蘇武謁拜武帝園廟,任命他為典屬國——一個職司少數民族事務的大官,賜給他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
三、“鹽鐵會議”上的論爭
霍光推行的治國方針,是武帝“罪己詔”所厘定的。他把武帝的改革方針付諸實施,推動治國方針的轉變。但是,他的行動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為首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
桑弘羊是武帝朝鹽、鐵、酒官營政策的策劃者,他熱衷于武帝前期那種好大喜功的政策,反對轉變治國方針。
于是,朝臣之間在治國方針上發生嚴重分歧。始元六年(前81)二月,政府舉行了一場 “鹽鐵會議”,就治國方針問題進行辯論。
參加這次會議的,政府方面有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他的屬史——御史,霍光沒有出席,派他的屬官——丞相史參加。除政府官員外,還從民間征選了一批代表——賢良、文學。賢良是有功名的儒生; 文學是有點名氣的文人。
在這次大會上,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保守派和以賢良、文學為代表的變革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雙方爭論的焦點有三:
(1) 是繼續推行還是廢除鹽、鐵、酒官營政策?
(2) 對匈奴是繼續進攻還是轉為防御?
(3) 繼續實行法治還是改行德治?
桑弘羊堅持繼續推行,而賢良、文學則力主改變。
丞相田千秋是會議的主持人,在雙方唇槍舌劍的爭論時,他默默不語。只是在雙方辯論最激烈的時候,他以調解人的面目說幾句不偏不倚、模棱兩可的話。
霍光雖然沒有出場,但他實際上是會議的組織者和賢良、文學們的后臺。由于他的支持,賢良、文學們在辯論中占了上風。
經過這次會議,進一步促進、堅定了治國方針的轉變。正是由于實行了轉變,才能使瀕臨崩潰的西漢王朝又煥發出一些生機。
但是,朝臣內部的斗爭卻在進一步激化,“鹽鐵會議”后的第二年,便發生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密謀策劃的宮廷政變。
四、一次未遂政變
上官桀是受武帝遺詔輔政的四大臣之一。 霍光秉政, 上官桀、 金日和桑弘羊協理政事。 昭帝即位的第三年, 車騎將軍金日病死, 四大臣成了三巨頭。 霍、 上官兩家是兒女親家,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娶霍光的女兒為妻。由于這層關系,在三巨頭中,上官桀的權勢僅次于霍光。霍光休沐回家,上官桀便替他裁決政事。
上官一家還與鄂邑長公主拉上了關系。
鄂邑長公主有個情夫——丁外人。這丁外人是河間人,原是鄂邑長公主兒子的門客。霍光和上官桀聽說鄂邑長公主與丁外人的事后,為了討好鄂邑長公主,竟特命丁外人侍奉長公主。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竭力巴結丁外人。丁外人只不過是鄂長公主的一個情夫,見上官安這個貴公子來巴結他,自然愿與之結交,兩人過往甚密。
鄂邑長公主看中一個姓周的女孩,召她進宮,打算把她許配給昭帝。上官安也有個女兒,年方6歲,他熱切希望女兒能坐上皇后的寶座。見長公主選了周家女入宮,他急了,風風火火地去找岳父大人,懇求霍光出面,讓他的女兒、也即霍光的外孫女入主后宮。外孫女能做上皇后,對霍光來說自然是件好事。但他覺得昭帝還是個乳臭未干的毛孩子,還不到立皇后的時候,外孫女也太小,故沒有答應。
上官安不死心,又去找丁外人。他對丁外人說:“聽說長公主有選立皇后的打算,我有一女,容貌端麗,請長公主垂愛。這事成與不成,全仰仗足下。漢家故事,列侯尚公主,足下何愁不封侯?”丁外人大喜,馬上跑去找鄂邑長公主,長公主自然不會駁情夫的面子,遂改初衷,答應立上官女為皇后。
6歲的上官女被迎娶入宮,先封為倢伃,過了一個月后,立為皇后。
這年,昭帝年僅12歲。
父以女貴,上官安當上驃騎將軍,封桑樂侯。他驕奢淫逸,恃勢專橫。從宮中出來,對人說: “和我女婿喝了一場,快活極了。”他整日飲酒作樂,與后母、侍婢淫亂。兒子病死,仰而罵天。他整日守在大司馬府門口,見霍光出來,便纏住他,央求封丁外人為侯。霍光不答應,他又央求委任丁外人為光祿大夫。霍光還是不許。
上官桀也多次替丁外人說情,也遭到霍光拒絕。
上官父子見霍光不給情面,十分怨恨。上官父子覺得他們是皇后的祖父和父親,有椒房中宮之重,而霍光不過是皇后的外祖父,憑什么大權獨攬?父子倆與霍光爭權奪利,力圖取而代之。
鄂邑長公主聽說霍光拒絕官封她的情夫,也極為怨恨。
御史大夫桑弘羊是前朝權臣,論資格、功勞、才能,他都認為在霍光之上。他名義上也是輔政大臣,但權勢不僅低于霍光,也不如上官桀。“鹽鐵會議”上,又遭失敗。他曾替子弟謀官,遭到霍光的拒絕。他對霍光也甚為怨恨。
于是,上官父子、鄂邑長公主和桑弘羊結成聯盟,攜手反對霍光。他們擔心朝中勢力不夠,又聯絡了一個藩王——燕王劉旦。
劉旦是李姬所生,武帝第三子。皇太子劉據自殺,武帝次子劉閎早死,劉旦自以為他應承嗣大位。誰知,皇冠落在武帝少子——鉤弋子的手里。他仇視昭帝和昭帝的得力輔佐霍光。上官父子遣人與他通謀,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他們反霍光的聯盟。
上官桀和桑弘羊暗中收集霍光的過失,把材料交給燕王劉旦。劉旦遣人上疏彈劾霍光:“霍光出京去長安東的廣明亭檢閱御林軍,道上稱蹕,太官供備飲食,僭用天子儀仗;任人唯親,他的長吏楊敞無功無才卻當上了搜粟都尉; 他還擅自調動校尉。霍光專權自恣,臣懷疑他圖謀不軌,愿歸王璽,宿衛京師,保衛皇上。”
上官桀和桑弘羊乘霍光休沐回家之際,勸昭帝把燕王的奏疏下發百官,罷免霍光。
不料,昭帝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發。
翌日清晨,霍光上朝,聽說燕王奏劾之事,便停在一處叫 “畫室”的殿中,未敢入朝。
昭帝掃視朝臣,不見霍光的影子,問道: “大將軍來了嗎?”
“聽說燕王揭發他的罪行,在外面不敢進來。”上官桀說。他這話夠狠毒的,斷定霍光有罪。
昭帝宣召霍光入朝。霍光入,免冠頓首。昭帝說: “大將軍戴上冠,朕知道燕王奏疏有詐,大將軍無罪。”
霍光頓首謝恩,問道: “皇上怎知燕王奏疏有詐?”
“大將軍去廣明亭檢閱御林軍,廣明亭近在咫尺,何須準備飲食?調動校尉一事不出十日,燕王怎能得知?若大將軍想圖謀不軌,不需校尉。” 昭帝振振有辭地說道。
這年昭帝14歲。公卿百官聽昭帝評析得頭頭是道,都很驚奇。
燕王遣來上疏的使者逃跑,昭帝下令通緝。上官桀和桑弘羊害怕了,勸諫昭帝說,此等小事就不要窮究了。昭帝不理睬他們。
上官桀等人仍不死心,又指使爪牙彈劾霍光,昭帝大怒,說:“大將軍忠心耿耿,先帝遺命他輔佐朕,誰再敢詆毀,就治誰的罪!”
上官桀等人不敢再造次了。但他們不甘心失敗,決心鋌而走險。他們定計: 鄂邑長公主出面請霍光吃酒,伏兵格殺霍光; 除掉燕王,廢除昭帝,擁立上官桀為帝。
“那皇后怎么辦?”一個爪牙問。
上官桀惡狠狠地說: “逐麋之狗,那還理睬一只小兔子! 這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機不可失!”這個權力狂連自己的小孫女都置之不顧了。
不料,他們的陰謀被稻田使者燕倉偵知,燕倉密報大司農楊敞,楊敞轉告諫大夫杜延年,杜延年又奏告昭帝和霍光。昭帝與霍光發兵逮殺上官桀父子、桑弘羊和丁外人,誅滅三族; 鄂邑長公主、燕王自殺。上官皇后年少,僅8歲,未參與謀反,再加上她是霍光的外孫女,故沒廢黜,仍做她的皇后。
這場政變被粉碎后,朝政統一在昭帝和霍光之下,霍光地位更加穩固,政局漸趨安定。
五、加冠親政
元鳳四年 (前77),昭帝年滿18歲,舉行冠禮。
按傳統,加冠之后,昭帝親政。昭帝雖開始親政,但軍權大事仍委霍光。霍光執掌大權但不專權跋扈,君臣相安無事。“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成為歷史美談。
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漢帝國政局穩定,社會經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 “中興”局面。
昭帝親政后的第三年夏四月,暴病而亡于未央宮,年僅21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平陵 (今陜西咸陽西北)。他的謚號曰 “昭”,意思是 “圣聞周達”。
上一篇:昭宗李曄
下一篇:昭成帝馮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