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戰國時期著名政治謀略家,姓公孫氏,名鞅,又稱公孫鞅或衛鞅,衛國人。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因得不到重用而西入秦國,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介紹,求見秦孝公,深得賞識。秦孝公六年(前356,一說秦孝公三年),任左庶長,開始第一次變法。旋升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實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22年,將兵伐魏,詐虜魏將公子卯,因戰功封于商(今陜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商君。其兩次變法改革長達二十年,主要謀略思想是:在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積極推行農戰政策,實行新的畝制和度量衡標準;在政治上合并所有聚邑為四十一縣,推行“什伍百坐法”,采取專制集權手段;在軍事上頒布鼓勵殺敵的“首功制”,培植新起的軍功地主勢力;在思想上實行封建的文化專制主義。變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使秦富強的基礎,促進了秦國歷史的發展。由于變法影響了秦國舊貴族的政治、經濟利益,引起舊貴族的強烈反對。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以公子虐為首的舊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將其車裂。其重要政見經后人整理,成《商君書》二十九篇,《漢書a藝文志》有著錄,今存二十四篇;又有《公孫鞅》二十七篇,已佚。
上一篇:商界攻防謀術
下一篇:坐禪慮謀訓練